陳嘵艷 陸平
【學情分析】
《司馬光》一文,是本次教材改革中首次以課文的形式出現(xiàn)的文言文??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一課決定著學生日后對于文言文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文中字詞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感受、品味語言文字,還要適當補充一些課外資料,讓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品讀語言觸發(fā)感悟、朗讀課文抒發(fā)情感、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理解、喜歡、愛上小古文,此時學習就變成了快樂的事。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皆、棄、持、庭、登”7個生字,結合注釋理解字詞意思,并在游戲中體會“于”“之”的意思。
2.學生先正確、流利地朗讀,逐步過渡到讀懂文義,再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
3.想象故事情景,初步品味文言文簡約之美。
【教學重點】
讀中理解字詞,想象情景,獲得閱讀快感。
【教學難點】
長句“光持石擊甕破之”的斷句,體會文言文簡約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猜詞,激趣導入
1.師生問好,玩游戲,看圖猜故事。(出示圖片:司馬光砸缸/破甕救友)
2.邀請學生簡單講講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
司馬光和一些小朋友在花園里捉迷藏。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一口大水缸。其他小朋友都嚇壞了,只有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把缸砸破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后來演變成一個成語:破甕救友。
3.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不同的是,它是一篇小古文。
(課堂由一些學生熟悉的成語導入,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其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作為本課文言的現(xiàn)代版,可以說是對課文內容的預熱,為后續(x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新知新覺,探究學習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
1.拿出課文紙,認真聽好朗讀的要求。
2.推薦一個同學讀。
3.(沒)這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句話中,應該選擇哪個讀音呢?請看字典中的兩種解釋。
沒:méi,沒有的意思。
mò,(人或物)沉下或沉沒。
生:我選擇“mò”這個讀音,因為這個小孩是掉進了水缸里,而不是消失了。
(面對全新的學習內容,學生借助拼音,竭盡所能去練習,但由于學習內容是相對陌生的文言,學生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并不直接告訴學生“沒”在句子中的正確讀音,而是讓學生借助解釋,自行選擇。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故事雖短,生字卻不少。
司、庭、登、跌、眾、棄、持七個字。
5.去掉拼音還會讀嗎?同桌互相配合,一個同學讀左邊的生字,另一個讀右邊的詞句。
6.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把含有生字的詞句都讀對了。齊讀課文。
眾/皆棄去
光/持石擊甕/破之 (這兩句話的停頓是個難點,因此,在字詞句正音的訓練上,有所側重,給學生一個階梯,從而降低了難度)
(二)讀懂文義
1.這篇小古文的字音都讀正確了,那你都讀懂了嗎?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句話。(眾說紛紜)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會把大半篇古文都問到了,更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問題,學生都能互相解決。由此可見,即使以前沒有學過文言,學生并不是零起點,任何教學都不是在零起點開始的)
2.先讀一讀注釋部分,再讀課文,并圈出故事中的人物。
師: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
生:故事中的人物有群兒、一兒和光。
師:有補充嗎?再把全文仔細瞧一遍。
生:眾。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里面有個“人”。
師:這位同學很會思考,還記得我們一年級學習的,二人從……
師生一邊交流,一邊貼板書。
3.古文與現(xiàn)代文對照
師:請看大屏幕。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就是根據(jù)上面的小古文改寫成的。
生:小古文短,《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長。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執(zhí)教者從梳理字詞人手,借助學生熟悉的故事理清人物,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最突出的特點——短小精悍。學生已漸漸進入文言文學習的情境之中)
(三)讀中品味
1.三百字長的課文,大家都能讀正確、流利且有感情。那我們30個字的小古文定然能讀得繪聲繪色。
出示:群兒戲于庭。
指名讀,你和小伙伴們在庭院里一起玩耍,開心嗎?讀:群兒戲于庭。
你喜歡和好朋友玩什么游戲呢?(捉迷藏、鬼抓人、石頭剪子布)再次指名讀。
師:一個“戲”(板書)字,小朋友就聯(lián)想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游戲,那些值得永久珍藏的美好畫面。這個字真是魅力十足。
師:過去呀,大戶人家的庭院可大了,里面有亭臺樓閣,有假山魚池,有小橋流水。讀“庭”這個字時,聲音往上揚,適當延長。(指名讀,好大的庭院)老師仿佛看到一群孩子在院子里奔跑跳躍,歡呼雀躍的樣子。
文字游戲:
游戲增加難度,敢不敢挑戰(zhàn)?
群兒戲于園……
玩耍的地點可以不一樣,但是有一樣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玩得都很“開心”?。R讀)
(無論古今,兒童對于玩耍的感受是一致的,都能從游戲中獲得純粹的快樂,學生玩耍的經(jīng)驗也是課堂學習可以調用的資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借助學生玩耍的經(jīng)驗,很好地解決了“戲于庭”這一表達的結構,效果非常好)
2.出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請一個同學把這句話讀完整。(學生愉快認真地朗讀)
師:這個同學是還沉浸在剛才的快樂的游戲當中,讀這句話時,從頭到尾都會愉悅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覺得讀“群兒戲于庭”是應該開心的,但小朋友掉進水缸,就得讀出害怕。(自由讀,齊讀)
3.師: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眾皆棄去。(板書“去”)危急時刻,誰留下來了?(板書“留”)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
師:這句話,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請看大屏幕(指名讀要求)。
教師指導學生分解動作:高舉石頭一用力砸甕一水甕破裂。
(朗讀體會)表演的同學為了讓大家看清楚,展現(xiàn)的是一組慢動作。
師:我們一起來,高舉石頭,用力砸甕,分解動作到位;接下來,兩個動作要一氣呵成!持石擊甕!動作真是迅猛有力!
師:這位同學讀得更是鏗鏘有力,表現(xiàn)出了司馬光救人如救火,沒有一絲的猶豫!
師:(根據(jù)黑板提示)意外發(fā)生時,別的孩子都離開了,有的嚇哭了、嚇呆了,有的嚇得跑去找大人……唯有司馬光留了下來,利用身旁的石頭,在最短時間內砸缸救友,真是……(勇敢、機智……)
師:(分組齊讀)你可以坐著讀,可以站著讀,如果加上動作,能更好地幫助你朗讀,那就一邊表演一邊讀。
師:稍稍平復一下。考考大家,在小古文中,會經(jīng)常遇到“之”。文中:
師:“哐當”一聲巨響,(出示:水迸,兒得活)注意這個字的讀音,先像老師一樣抿緊嘴唇,然后一起把聲音放開“迸”!哇,迸這個字真是太神奇了!你好像看到了:水一下子涌出來了;你怎么這么開心呢?之前的緊張、擔心、害怕,一下子隨著嘩嘩的流水煙消云散了。
師:此刻,你為誰高興?為失足落水的頑童高興,在鬼門關走了一回,真是太慶幸啦!
生:我為司馬光高興,他真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孩子。
師:請看大屏幕,朗讀要求三:齊讀課文,想象畫面,讀出節(jié)奏。
(“光持石擊甕破之”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讀、難理解。教師沒有像慣常做法那樣逐字串講,而是讓學生動起來,對照句子猜一猜意思,想象畫面演一演情景。學生在說一說、演一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明白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一連串動作,并很好地解決了“之”這個常見代詞,巧發(fā)力,不留痕)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師:(音樂響起)哇,這真是一個有情有趣有智慧又有韻味的故事。我們今天學習的小古文節(jié)選自《宋史·司馬光傳》,原文是這樣的:師:聽了原文,你定然對司馬光又有了一些了解。千百年來,司馬光一直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人們通過繪畫、木刻、雕塑等方式,千古傳誦他的故事。
作業(yè):①大聲誦讀這篇小古文,可以加上適當?shù)膭幼?。②動筆畫一畫,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課文的學習沒有止于文章結尾,而是引向了《宋史》原文。而原文相對課文,只是多了講讀《左氏春秋》這一情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另一事例增進對司馬光的了解)
板書:
總評: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大大提高了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三年級即引入了文言文?!端抉R光》作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本課的學習體驗將對其今后文言文乃至語文的學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言文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其難度無須贅言,教學中把握得當,需要一定的智慧。本課教學,執(zhí)教者從故事人手,利用學生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學習文言文做了較好的鋪墊。在教學過程中,不時引入學生已有經(jīng)驗幫助解決當下學習中的障礙,降低了難度,使得學習體驗比較輕松愉快。在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陪著學生,從讀準字音到讀通句子,從讀通課文到想象動作,既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又能讓課堂學習的氣氛比較活躍。不疾不徐,張弛有度,讀出古文的韻味,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習得了學習的方法。相信這樣的語文課,一定會讓學生喜歡,給學生的語文學習添上暖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