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開元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讓小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體悟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和意義,從而真正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本文介紹了三個教學策略,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評價體系來進一步研究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效果,以期為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如何真正提高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意識,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要具有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具有更加敏銳的眼睛,對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具有更加豐富的想法,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具有更加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主要地位,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和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具簡單,主要是教材、黑板等,而對于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僅單純依靠教師語言講解和簡單的教具,往往很難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和進取心,要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什么我們要采取一切手段來大力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呢?因為,小學生處于綜合素養(yǎng)、心理素質、知識學習等各方面養(yǎng)成的階段,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這對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就需要教師積極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我們的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的本源也來自生活,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和案例更能吸引他們和引起他們的共鳴。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豐富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教學內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較難理解,而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較弱,因此,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時.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這也是因為教材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增加生活中的教學案例,做到取材于生活,取材于實際,把教學內容和生活素材更好地結合起來,用大量的生活實例來詮釋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增強小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與此同時,教師在選擇素材時,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一些可以進一步拓展再討論的話題,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我愛爸爸媽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組照片,或者一個簡單的小視頻,內容為一個小女孩在火車上大哭大鬧,而媽媽就是不把零食給她。然后教師提問:“媽媽這樣做,是因為不愛這個小女孩嗎?”學生們經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愛不代表遷就,用大哭大鬧是換不來你想要的東西的。小學生在討論的過程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好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在課堂上他們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具有一定理論性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法是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一種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創(chuàng)設出生動、形象的教學畫面,吸引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來,讓他們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進一步感悟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在學習《上學啦,真高興》這一課時,由于這是一年級的第一課,是為了消除小學生初入學時出現不適應的感覺,于是教師可以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教學情境:莉莉今年是一年級新生,有點不適應新學校,為什么呢?老師覺得她可能想爸爸媽媽了,你們覺得呢?要消除這種不適應的感覺你認為應該怎么做呢?引導小學生積極思考,集思廣益,從自身感受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幫助小學生盡快適應新學校,及早進入到正規(guī)學習中來。
3.引導小學生走出課堂,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生活中的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還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讓小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是,課堂學習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在我們引入生活元素時,就會遇到一些困難,如何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生活中真實的案例,讓他們用眼睛、用心靈去看到、體會到生活中一些關乎道德與法治的事件呢?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可以有組織地引導小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哪怕只是撿起地上的垃圾,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打掃衛(wèi)生,給交警叔叔送去一瓶水等這些小事情,都是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是我們將生活教學落到實處的表現。因此,鼓勵和引導小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對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非常有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小學生走出課堂時,教師要保護小學生的安全,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
4.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評價的生活化對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因此,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必不可少。在評價主體上,教師應該首先做到自我評價,然后再請求別人對自己的教學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讓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一些建議,綜合聽取學校和社會的建議。評價主體多元化,才能充分反映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定期舉行評價和反饋活動,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校動態(tài)和意見,給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評價渠道,從而真正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注重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讓學生有理有據地說出自己內心所想,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集體生活邀請我》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就自己參與過的集體生活展開討論,整理自己的故事,從自身感受出發(fā),發(fā)表真實想法,并對集體生活表達自己的看法。發(fā)言結束后,教師要盡量以中肯的、積極的態(tài)度來評價和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這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師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反饋方面努力做到更加生活化,為學生提供更加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和綜合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任海燕.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7).
[2]金玥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