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霞
摘要: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與應用,是因為我國的文化與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有很強的契合性。本文重點分析了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中家庭結構、家庭亞系統、家庭界限、癥狀的功能、家庭的互補性五個核心概念,并指出我國常見的有問題的家庭互動形態(tài)。
關鍵詞:結構式家庭治療;家庭結構;家庭亞系統;家庭界限
中圖分類號:R39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20-0120-03
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由米紐秦創(chuàng)建。該治療流派兼具簡潔與實用兩大特點,創(chuàng)建后的十幾年間,便已然成為家庭治療流派中影響最深、應用最廣泛的一個流派。家庭治療領域流派眾多,但結構式家庭治療被認為是比較適合中國文化的家庭治療形式[1]。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中國的文化與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存在很強的契合性。
當下我國的家庭問題多表現在這幾個方面:(1)中國家庭強調相互依賴,容易陷入家庭情緒泥潭;(2)中國家庭擴展家庭比重較大,并有多重父母角色干預到子女的教養(yǎng)中;(3)中國家庭強調親子關系,忽視夫妻關系;(4)中國家庭對權威與等級的關注,但由于溺愛,孩子占據了家庭等級的最高點。
針對以上的家庭問題,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中的家庭結構、亞系統、家庭界限、權威等級等核心概念都做了很好的回應。這些概念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中國家庭。因此,本文在重點闡釋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現實,指出常見的有問題的家庭互動形態(tài),并進一步分析出適宜的家庭互動形態(tài)。
1 家庭結構
家庭作為一個系統,結構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家庭功能的發(fā)揮。因此,家庭結構是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單從該理論的命名就能看得出來。雖然它很重要,但是要把它解釋清楚卻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
家庭結構簡單歸納起來就是一種家庭成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常規(guī),是家庭里多年來形成的那些重復出現的、長期存在的習慣和規(guī)律。家庭結構是在家庭成員之間反復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的交往模式,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影響互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兩口子的家庭,結婚后,由于丈夫事業(yè)繁忙,很晚回家,而妻子是家庭主婦,對于丈夫的行為總是嘮叨個不停,丈夫對于妻子的嘮叨,沒有應對之策,便下班得更晚以逃避妻子的嘮叨,而妻子又變得更嘮叨了。這里就展現了夫妻之間反復的互動所形成的一個追一個逃的互動模式,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那我們應該怎么去發(fā)現家庭的結構呢?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會有疑問,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家庭成員的互動,看家庭成員是如何進行交流交往的,只要明白了這一點,結構便會凸現出來。下面通過一個實例來分析說明什么是家庭結構:
一位32歲的女性,她因患抑郁癥,在丈夫的要求下,與丈夫、婆婆(丈夫的媽媽)、2歲大的女兒一同來見咨詢師。進入咨詢室,是婆婆抱著孫女先入座,隨后她的丈夫和她依次落座。起初,丈夫與她是坐在一起的,靠得比較近。可是不一會,女兒哭鬧起來,婆婆哄了幾次,都不見好轉后,丈夫立馬起身坐到婆婆身邊協助一起哄女兒。她這時候身體向前傾,臉上的表情很緊張,似乎也想接過孩子哄孩子,但是卻一直沒說話。此時,治療師刻意安排她丈夫將女兒交給她哄,但是婆婆立即反對,明確說明她是哄不好女兒的,丈夫也隨即附和到,在家里,她從來沒有單獨照顧過女兒。此后,丈夫就一直坐在婆婆的身邊,沒有離開過,而她則孤零零的一個人坐在他們的對面。
這是一個家庭在治療室里的表現和互動情況,雖然它不像建筑結構一樣能夠直觀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這個家庭的結構特點:由于丈夫在互動過程中是支持自己媽媽的,并和媽媽坐在一起,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母子關系非常密切,他們是一種纏結型的亞系統,彼此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母子結盟對抗妻子。從婆婆最先進門,最先落座,以及占據話語權的情況,可以看出家庭里婆婆的權力最大。婆婆、丈夫、女兒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糾纏關系,而妻子被家庭邊緣化。丈夫與妻子的關系是疏離的,丈夫一直支持婆婆的做法與想法,從來沒有站在妻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上述這些家庭互動模式的特點可以在家庭中反復重現。基于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一個長期被邊緣化的妻子,心里強烈想著擔任媽媽的角色,可是都被無情地拒絕與剝奪,那抑郁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2 家庭亞系統
家庭這個系統是由不同的亞系統構成的,一個家庭可能會分化出幾個亞系統,每一個亞系統都發(fā)揮作用,承擔一定的功能。家庭亞系統也稱為家庭次系統或子系統,是家庭中分化出來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由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家庭成員組成。家庭里常見的亞系統有:夫妻亞系統、親子亞系統、手足亞系統。
家庭中的一個角色可以隸屬于不同的亞系統,擔任不同的職責,擁有不同的權力。例如,一個家庭中的女性,她可以是姐姐,也可以是女兒。她在弟弟妹妹面前,也就是手足亞系統里,她承擔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擁有最高的權力。而在親子亞系統里,她必須放棄那種權力,聽從父母的安排。每一個亞系統與該系統之外的家庭成員都應該保持一定的界限,不能相互侵犯越界,否則會造成家庭結構的困擾。例如,當子女窺視談論父母的夫妻生活時,他就卷入了夫妻亞系統。而父母總是去插手過問子女們的關系時,同樣也影響了孩子們在這個系統中學會包容、學會妥協等能力的發(fā)展。因此,一個結構健康的家庭,亞系統之間必須有所界限,同時也能夠相互整合起來發(fā)揮功能。
2.1夫妻亞系統
夫妻亞系統是家庭里丈夫與妻子兩個角色組成的亞系統。夫妻亞系統是家庭系統中權力等級最高的,是一個家庭的基礎,就像建筑結構中的地基一樣,這個亞系統如若不穩(wěn)定,必然影響到整個家庭。夫妻的爭吵沖突、疏離冷漠等情況,都使得孩子成為替罪羊,孩子都將是沒法逃避并帶有負面情緒的那個人。所以,作者認為,怎么加強和重視夫妻亞系統都不為過,只要家庭的基石打好了,家庭的問題不可能激化為不可調和的地步。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的家庭,婆媳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夫妻關系不牢固所致。這里所謂的牢固的夫妻關系,也并非事事卷入,時時相伴。夫妻之間的相處,也要遵循適度的原則,也需要建立一定的界限。首先,夫妻系統內部的界限要適當,既不能松散也不能僵化,夫妻倆不能始終保持一體,也不能各自忙碌,很少時間相處。夫妻間松散的界限常見的極端情況是:妻子24小時對丈夫實施監(jiān)控,丈夫沒有私人空間,妻子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丈夫身上,丟失了自我。而僵化的界限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夫妻之間感情的淡漠,直至關系的破裂。其次夫妻亞系統與外部界限也要恰當,應與孩子保持合適的距離,并和各自的原生家庭分開。
2.2親子亞系統
親子亞系統是由父母與孩子結成的系統,是父母與孩子構成的情感聯接,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夫妻必須對孩子進行撫養(yǎng)和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必須要明確,孩子的身心特點不是一層不變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任務,父母必須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與發(fā)展任務調整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否則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尤其在青春期,父母和子女關系必然經歷一個調整的過程,即由原來單項依賴的關系轉變?yōu)殡p項關系[2]。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青少年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必須劃出一條清晰的邊界,但是很多家庭卻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總以為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才是最佳狀態(tài),其實不然。很多家庭沒孩子之前,夫妻亞系統很健康,但當孩子出生,他們便看不到夫妻關系,只看到父母關系。幼小孩子的吵鬧,常常讓父母把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一些夫妻在兩人世界中相處得很好,但在有孩子的三人世界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中國家庭的常見情況是:由于媽媽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媽媽經常把孩子拉進夫妻亞系統中,結果就是爸爸被冷落疏遠,親子亞系統跑到了夫妻亞系統之上,在家庭里看不到夫妻,只能看到父母。
2.3手足亞系統
手足亞系統是家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孩子們組成的一個同輩團體,我們稱之為手足亞系統。手足亞系統對于孩子們來說,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系統里,孩子們可以獲得與同齡人交往互動的經驗,發(fā)展出支持、合作、妥協、競爭等能力。他們會學習怎樣去交朋友,怎樣去建立聯盟,怎樣讓自己被認可,怎樣在屈服時保全臉面。他們學習到的人際交往技能,對孩子將來在學校和工作中處理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影響很大。因此,外界不能隨意肆意地對手足亞系統進行干擾,以確保孩子們發(fā)展出自己獨立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權利。
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爭端,很多時候都去扮演一位仲裁者的角色,判斷誰錯誰對,誰該向誰道歉。其實這些做法無疑都是在干涉孩子們的活動,父母應讓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使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架的后果。
在有多個孩子的家庭里,有一種情況是非常不利的,嚴重時會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就是父母常常與某個孩子形成聯盟,忽視甚至對抗另外一個孩子。以致于手足亞系統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發(fā)揮。
而在獨生子女家庭里,由于缺乏手足亞系統的經驗,他們的自主能力、分享能力、合作能力、與他人競爭的能力會有所欠缺,甚至還會出現極度自我中心的情況。研究表明,很多獨生子女長大后與同伴建立比較融洽的關系會有一定的難度?;诖?,家長們應讓孩子多與小區(qū)里的其他小伙伴玩耍,如能建立起同輩小團體,勢必也能彌補沒有兄弟姐妹的遺憾,進而也能促進交往技能的提升。
3 家庭界限
家庭界限這個概念,在講解家庭亞系統這個概念時已經反復出現過,簡單歸納起來,家庭界限就是一種情感的屏障和距離。個體之間、亞系統之間以及家庭系統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都要保持恰當的界限。如果把家庭界限簡單比喻為家庭中的一扇房間門,適宜的情況就是:當房間里有人的時候,門可以關著,房里的人可以自由自主地做著自己的事情而不受干擾,當某個家庭成員需要進入房間時,他可以敲門,房里的人允許敲門的人進入。不好的情況是:家里的房間門永遠緊閉或者永遠敞開。所以,家庭界限的僵化就像房間門永遠緊閉一樣,界限的松散就像房間門永遠敞開一樣,都會妨礙家庭正常的功能運作。而恰當清晰的界限給了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員歸屬感,又確保了他的獨立感。
僵化的界限是指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人際距離很大,關系較為疏離疏遠的狀態(tài)。在僵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明顯地相互獨立的,他們都不愿意或都不能進入彼此的世界。最常見的情況是:當孩子遇到重大事件需要父母時,由于關系的疏遠,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交流缺乏,孩子便沒有精神上的支持,很容易導致極端事情的發(fā)生。僵化的界限有一個好處,就是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可能比較獨立,但代價是孤獨,缺乏忠誠和歸屬感。
松散的界限由于過于模糊和不明確,因此很容易被其他人侵入,而使家庭成員過分地關心和陷入彼此的生活之中,常常導致相互纏結的困境。在纏結的亞系統里,家庭成員雖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但卻是以犧牲每個成員的自我發(fā)展為代價的。例如一個初中男生不愿意上學,可能就是和媽媽纏結的不良后果,他的獨立性沒有發(fā)展起來,害怕住校,同時離不開媽媽。在纏結型的家庭里,父母很容易接近,孩子過于依附父母,難以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4 癥狀的功能
癥狀的功能也可以看成癥狀的意義,就是家庭成員的病癥有穩(wěn)定家庭的作用,我們把這一作用和影響稱之為癥狀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在父母鬧離婚階段,受到很大的情緒困擾,以致于考試的時候手發(fā)抖,不能應考,父母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避免了他們之間的沖突,也無暇顧及離婚的事情。這個過程中,孩子手抖的病癥暫時起到了維護家庭一體,避免家庭分解的作用,這就是癥狀起到的影響。在夫妻的緊張、沖突亦或疏離的關系中,往往有某些不良特征的孩子會被選中,被父母塑造成家庭中有行為問題的人。這時,只要夫妻將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他們自己的沖突就會被轉移或忽略。從家庭的角度看,子女的行為情緒問題轉移了父母的注意力,避免了他們相互之間發(fā)生沖突,這就是癥狀功能[3]。
5 家庭的互補性
家庭治療的互補性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是和家庭中另一個或幾個人的語言、行為或情緒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如果系統中的某個人發(fā)生了變化,關系網絡就變了,另外的人自然也就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例如夫妻間一個追,一個走的關系模式,妻子嘮叨,總是索求丈夫多一些關心,而丈夫卻以工作忙碌為由逃避妻子的嘮叨。假如某一天,丈夫突然明白了妻子的需求,早早下班主動關心妻子,妻子的嘮叨常態(tài)便會有所減退,這就足以說明了夫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
家庭溝通模式是依賴各成員之間的不同而互補不足的。往往表現在親子之間,如父母過分努力,孩子過分被動的模式;父母功能過度,孩子功能不足的模式;父母始終支配,孩子只能服從的模式。面對這樣的問題家庭,治療師只要明白互補性的概念,就能有意識地轉變父母某些過度的行為,那孩子被動與不足的情況便隨之改變。
參考文獻
[1]趙芳.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理論技術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席紅艷.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介入青春期親子沖突的個案干預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3]勞國華.家庭系統療法與個體療法比較的視角[J].校園心理,2016,14(5):336-338.
(責編:陳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