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蔡紀堂,李靜波,王慧敏,陳文明
(河南省中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鄭州 450002)
慢性鼻-鼻竇炎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鼻腔及鼻竇黏膜慢性炎性疾?。?],在歐美發(fā)達國家18 歲以上人群中發(fā)病率約2.7%[2],而在我國高達11.5%~19.3%[3],并且逐年增加,其病因復雜,可能是病毒、真菌、細菌等在鼻腔或鼻竇黏膜長期寄生,破壞后者正常功能所致,易反復發(fā)作[4],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鼻涕、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嗅覺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抗過敏類藥物、免疫調節(jié)劑、黏液促排劑、糖皮質激素、中藥、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以藥物為首選方案[5],其中糖皮質激素等西藥可改善臨床癥狀,但副作用大,遠期療效欠佳,故探求增效減毒的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考察參蘇溫肺湯加減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于河南中省中醫(yī)院的180 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蘇溫肺湯加減組、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聯(lián)合用藥組,每組60 例。其中,參蘇溫肺湯加減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39.2±5.1)歲;病程6.5~21.3年,平均病程(14.1±3.4)年,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6~65 歲,平均年齡(41.2±5.4)歲;病程6.3~20.8 年,平均病程(13.7±3.2)年,聯(lián)合用藥組男33 例,女27例;年齡25~64 歲,平均年齡(40.2±5.3)歲;病程6.4~20.8 年,平均病程(13.8±3.6)年,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期間,3 組分別脫落3、4、1 例。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 年,昆明)》[6],中醫(yī)證候分型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鼻淵”肺虛感寒型[7]。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1.2”項下診斷標準;②入組前30 d 內未使用糖皮質激素或中藥;③年齡25~65 歲;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脫落標準
1.4.1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精神??;②鼻腔急性感染期、慢性支氣管炎;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4.2 脫落標準 ①依從性差;②資料不全;③失訪。
1.5 給藥 參蘇溫肺湯加減組藥材組成人參、白術、肉桂、紫蘇葉各25 g,法半夏、蒼耳子、辛夷各20 g,陳皮、茯苓、五味子各10 g,甘草8 g,每天2 劑,1 劑常規(guī)水煎,2 次/d,口服;另1 劑由河南省中醫(yī)院制劑室制備,過濾滅菌后裝于500 mL中藥袋中,抽取鼻腔填塞物后給予局部沖洗,1 次/d。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口服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5 mg×100 s),20 mg/次,2 次/d;外用丙酸氟替卡松噴霧劑(西班牙Glaxo Wellcome S.A.公司,注冊證號H20130189,125 μg×60 撳),250 μg/次,1 次/d。聯(lián)合用藥組同時給予參蘇溫肺湯加減+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用法用量同上。3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0 d。
1.6 指標檢測
1.6.1 癥狀 ①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8],取10 cm 直尺,最左端為0 分(無癥狀),最右端為10 分(癥狀最重),患者在直尺上標記出自身感受并評分;②鼻內鏡Lund-Kennedy 評分[8],無息肉計0 分,息肉僅在中鼻道計1 分,鼻腔有息肉但未充滿計2 分,鼻腔充滿息肉計3 分,分別評估雙側鼻腔,總分0~6 分;③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8],鼻竇無異常計0 分,鼻竇部分渾濁但竇口鼻道復合體無阻塞計2 分,鼻竇部分渾濁且復合體阻塞計4 分,鼻竇全部渾濁且復合體阻塞計6 分,分別評估雙側鼻腔,總分0~12 分;④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NOT-20)評分[9],包括患者鼻部情況、相關癥狀、睡眠狀況、情感結局評分,總分0~40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1.6.2 炎性因子 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和鼻腔分泌物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
1.6.3 肺通氣功能指標 肺功能檢測儀檢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 FVC 比值、峰值呼氣流速(PEF)。
1.6.4 不良反應 觀察并記錄3 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7 療效判定[6,10]①完全控制,鼻部不適癥狀完全消失,睡眠狀況良好,焦躁憂慮等情緒得到控制,SNOT-20 評分<10 分;②好轉,鼻部不適癥狀、睡眠狀況、焦躁憂慮等情緒明顯改善,SNOT-20 評分減少≥1 分;③無效,鼻部不適癥狀、睡眠狀況、焦躁憂慮等情緒無改善,SNOT-20 評分未明顯減少。總有效=完全控制+好轉。
1.8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8.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聯(lián)合用藥組總有效率高于參蘇溫肺湯加減組和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P<0.05),后2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ase(%)]
2.2 癥狀評分 治療前,3 組VAS、Lund-Kennedy、Lund-Mackay、SNOT-20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用藥組評分低于其他2 組(P<0.05),見表2。
表2 3 組癥狀評分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表2 3 組癥狀評分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蘇溫肺湯加減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肺通氣功能指標 治療前,3 組FEV1、FVC、FEV1/ FVC、PEF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用藥組四者低于其他2 組(P<0.05),見表3。
表3 3 組肺通氣功能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ndi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表3 3 組肺通氣功能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ndi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蘇溫肺湯加減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血清炎性因子 治療前,3 組TNF-α、IFNγ、IL-1β、IL-17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用藥組四者水平低于其他2組(P<0.05),見表4。
表4 3 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Tab.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g/mL,)
表4 3 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Tab.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g/m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蘇溫肺湯加減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治療后比較,△P<0.05。
2.5 鼻腔分泌物炎性因子 治療前,3 組TNF-α、IFN-γ、IL-1β、IL-17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用藥組四者水平低于其他2 組(P<0.05),見表5。
表5 3 組鼻腔分泌物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Tab.5 Comparison of nasal cavity secretion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g/mL,)
表5 3 組鼻腔分泌物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g/mL,)Tab.5 Comparison of nasal cavity secretion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g/m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蘇溫肺湯加減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治療后比較,△P<0.05。
2.6 不良反應 3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依次為參蘇溫肺湯加減組<聯(lián)合用藥組<潑尼松+丙酸氟替卡松組(P<0.05),見表6。
表6 3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Tab.6 Comparison of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ase(%)]
中醫(yī)認為,慢性鼻-鼻竇炎屬于“鼻淵”“鼻齆”等范疇[11]。參蘇溫肺湯出自朱震亨《醫(yī)學發(fā)明》,具有補肺散寒的功效,方中人參扶元氣、補肺氣;紫蘇葉疏肺絡、散寒邪;肉桂散寒通脈、溫營暖血;半夏化痰散結,兼理脾肺真元;五味子收斂耗散之氣以保肺,與紫蘇葉、半夏合用時可使散中有收,不致?lián)p傷肺之氣陰;白術健脾益氣,培土以生金;茯苓健脾滲濕、理生痰之源;陳皮健脾理氣,以杜生痰之因;去木香、桑白皮,加蒼耳子、辛夷芳香通竅,散風除濕;甘草緩中和藥,諸藥共奏溫肺散寒、宣肺通竅功效。
本研究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VAS、SNOT-20 量表評價患者主觀不適感及生存質量,Lund-Kennedy、Lund-Mackay 量表客觀評價患者鼻腔鼻竇結構改變情況,發(fā)現(xiàn)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后患者各項評分明顯降低,表明其可擴張鼻區(qū)域組織血管,增強鼻黏膜新陳代謝,促進受損鼻黏膜的修復。TNF-α 在血液和鼻黏膜中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低水平下可使白細胞在炎性區(qū)域聚集以對抗細菌和病毒侵害,但高水平下能使嗜酸性粒細胞等黏附于鼻黏膜內皮細胞,導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結構改變[12];IFN-γ 在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中具有重要作用,當病原微生物入侵時它可促進中性粒細胞向炎癥部位浸潤,誘發(fā)嗜酸粒細胞產(chǎn)生大量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以增強在炎癥應答能力;IL-1β、IL-17在正常狀態(tài)下呈低水平表達,與血管、黏膜中內皮細胞表面上的特異性白血球粘合來發(fā)揮生物活性,但其過量時則會誘導Th2 細胞聚集在鼻黏膜,釋放炎癥因子,導致細胞鼻黏膜損傷[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后患者血清和鼻腔分泌物TNF-α、IFN-γ、IL-1β、IL-17 水平明顯降低,提示它具有調整生物力學平衡、促進炎性因子吸收、抑制炎性細胞分泌的作用。
綜上所述,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良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具有增效減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