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知識體系復雜嚴密,不僅包括了大量的英語詞匯、句式和時態(tài)等知識,并且還涵蓋了多個領域的知識,相對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理解能力而言,其學習理解難度較大。同時,初中學生思維差異性較大,且發(fā)育和成長速度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就使得班級內學生的英語成績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不利于整體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十分必要。本文就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初中英語;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潘情情,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分層教學是當前新課改下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所有學生獲得公平進步的機會。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開展分層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分層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英語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學科,其知識體系復雜而又嚴密,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理解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理解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從而失去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導致兩極化問題較為嚴重。鑒于學生之間思維差異性較大的狀況,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初中英語知識體系構建,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英語授課,保證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在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同時,使整體學生加強對英語知識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分層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對學生進行分層。初中英語教師在運用分層教學時,首先就需要結合學生的真實水平進行分層。所以,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從而據此來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蓪W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的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對英語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并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B層的學生屬于大部分的學生,此層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好,喜歡學習英語,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具有沖刺A層的潛能。C層的學生則屬于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較弱,對英語缺乏興趣的學困生范疇。
教師在對學生完成分層后,就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并且要改變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要有針對性的分層進行,這樣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進步。當然,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要及時地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調整。
2.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目標的設定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從而使學生都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可要求A層次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進行拓展延伸,要求學生積極的開展課外英語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運用寫作的形式記錄下來,實現讀寫能力的提升。要求B層次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進一步的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可閱讀一些難度較低的英語閱讀素材,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向A層次沖刺。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不能要求過于苛刻,要讓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經常地對其進行鼓勵和引導,發(fā)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利用,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初中英語教師在對學生和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后,還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鼓勵其進行積極地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引導。對B層和C層的學生,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交流,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通過相互協作實現共同進步。教師要參與到學生中去,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此外,教師還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注意評價的用語,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美,使學生真正的喜歡上英語,實現自身英語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總之,分層教學在初中英語中的應用,有效地實現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合理的開展分層教學,使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鄧媛媛.淺談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 2019,19(06):135-138.
[2]李永興.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95-96.
[3]魏燁.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英語教師, 2019,19(0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