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利
(陜西省西安醫(yī)學專修學院武功附屬醫(yī)院 婦產科, 陜西 西安, 712200)
產后出血是分娩后的嚴重并發(fā)癥,指產婦在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 剖宮產者出血量≥1 000 mL。約80%患者在產后2 h內出血量即可達到500 mL以上,發(fā)病原因多與子宮收縮乏力、前置胎盤、胎盤滯留、胎盤部分粘連或植入、軟產道裂傷和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1-2]。產后出血的處理方式較多,除使用宮縮劑和按摩子宮等基礎止血療法外,外科處理措施如紗條宮腔填塞、Bakri止血球囊、子宮壓縮縫合等的止血效果更佳,基礎止血療法效果欠佳時可選擇外科止血處理,但不同外科止血效果的差異性和優(yōu)劣性尚需進一步論證。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72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B(tài)akri止血球囊和紗條宮腔填塞的產后止血效果及對相關并發(fā)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產科2015年5月—2019年7月救治的72例產后出血患者,納入標準: 產后24 h出血量≥500 mL, 剖宮產出血量≥1 000 mL, 且經過縮宮、止血藥物(宮體注射麥角新堿、欣母沛)、子宮按摩等保守療法止血效果不佳者; 患者年齡20~45歲,均保留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合并血液疾病、嚴重營養(yǎng)不良、貧血、消化系統(tǒng)疾病、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或資料不全者。根據止血方法不同分為球囊組(n=35)和填塞組(n=37),球囊組患者年齡22~40歲,平均 (28.75±4.32)歲; 分娩孕周36~41周,平均 (38.90±1.77)周; 初產婦25例,經產婦10例; 產次1~3次,平均1.35次; 剖宮產26例,陰道分娩9例; 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21例,胎盤部分粘連或植入7例,前置胎盤4例,其他3例。填塞組患者年齡21~43歲,平均 (28.72±4.29)歲; 分娩孕周36~41周,平均 (38.87±1.75)周; 初產婦25例,經產婦12例; 產次1~3次,平均1.38次; 剖宮產27例,陰道分娩10例; 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22例,胎盤部分粘連或植入6例,前置胎盤5例,其他4例。2組產后出血患者年齡、分娩孕周、分娩史、產次、分娩方式和出血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間均衡性和可比性較好。
1.2 方法
球囊組采用Bakri球囊(珠海凱迪萊公司)壓迫止血,填塞組采用傳統(tǒng)紗條宮腔填塞止血。球囊組: 對陰道分娩者外陰部、陰道和子宮頸等部位清潔消毒,固定子宮頸后由陰道將Bakri球囊放入宮腔內,經Bakri球囊注入250~500 mL無菌生理鹽水,在陰道后穹窿處填塞碘伏紗條以免球囊脫落。對剖宮產分娩者經子宮切口將Bakri球囊放入宮腔內,引流管導出后用膠貼固定在患者大腿內側,縫合子宮后經引流管注入250~500 mL無菌生理鹽水,陰道后穹窿處填塞碘伏紗條以免球囊脫落。根據球囊膨脹壓迫止血情況酌情取出球囊(一般24~48 h內),若取出后仍有出血,繼續(xù)注入無菌生理鹽水壓迫止血。填塞組: 一般取長5 m、寬4~6 cm、厚4層紗條經高壓滅菌后備用,根據患者宮腔大小選擇合適的填塞紗條,使用碘伏液浸泡取出并擰干。陰道分娩者固定宮底后,常規(guī)消毒外陰、陰道,徒手或借助卵圓鉗將紗條一端經陰道宮頸口置入宮腔,呈“Z”字形均勻填塞至宮頸口,然后陰道內填塞紗條加壓。剖宮產分娩者固定宮底后,徒手或借助卵圓鉗將紗條一端經子宮切口置入宮腔,同樣按照“Z”字形填塞,填塞至子宮下半段時將紗條另一端置入陰道內,由臺下助手經陰道捏住宮頸口,從子宮下段往上填塞紗布至切口處。填塞時注意動作嫻熟,壓緊紗條時不可用力過大,填塞不留空隙。2組術后護理均相同,密切觀察術后止血效果。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手術時間、產后24 h出血量、止血成功率、成功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出血量采用計量法、稱重法或休克指數等方法評估,止血成功標準為手術處理后陰道出血顯著減少,無需止血處理。同時,觀察2組感染、惡露不絕、下腹不適和貧血等常見并發(fā)癥情況,產后感染標準為患者體溫升高、宮腔分泌物或血培養(yǎng)呈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2組手術時間、止血效果和住院時間比較
球囊組住院時間略短于填塞組,止血成功率略高于填塞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球囊組手術時間和成功止血時間均短于填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止血效果和住院時間比較
與填塞組比較, *P<0.05。
2.2 2組產后出血相關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2組產后感染、惡露不絕、下腹脹痛和貧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球囊組總并發(fā)癥率低于填塞組,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后出血相關并發(fā)癥比較 [n(%)]
與填塞組比較, *P<0.05。
產后出血作為產科比較常見的分娩并發(fā)癥,若處理不當可誘發(fā)產婦休克甚至死亡,是產科臨床中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積極止血處理是避免不必要子宮切除術,降低產婦死亡風險的關鍵。產后出血的一線治療方法有子宮按摩、使用一、二線宮縮劑等手段,止血無效者需積極接受二線外科止血處理,但目前產科醫(yī)學尚未出臺產后出血的外科處理指南,缺乏有效的權威指導,臨床實踐中手術者往往會根據個人止血經驗和手術操作的熟練情況選擇不同的外科止血方法[3-4]。子宮內壓迫是外科處理產后出血的主要止血原則,常用的包括紗布宮腔填塞和Bakri止血球囊,隨著手術經驗積累,目前兩種方法均能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婦子宮切除率和促進產后恢復[5-6]。為了進一步明確二者止血效果的差異,本研究從止血效果和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回顧分析顯示,球囊組止血成功率與填塞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住院時間也接近,說明二者的止血效果均較好,但球囊組在縮短手術時間和成功止血時間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說明Bakri球囊在確保滿意止血效果基礎上,能節(jié)約手術時間和提高止血效率,有利于減輕產婦身心痛苦,減少產后出血量,減少因失血過多所致的繼發(fā)性貧血的發(fā)生,避免不必要的輸血[7]。本研究中填塞組部分患者因成功止血時間相對延長,產后24 h出血量可達1 000 mL以上,出現臉色蒼白和血紅蛋白明顯下降,增加了產后感染、繼發(fā)貧血等并發(fā)癥風險。鄭衛(wèi)紅[8]報道發(fā)現, Bakri球囊一次止血成功率高于紗布宮腔填塞組,產后24 h出血量也顯著少于紗布宮腔填塞組,與本研究上述結論有一定出入,分析原因認為,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偏少、手術者操作經驗等因素有關。
本研究顯示,球囊組產后總并發(fā)癥率低于填塞組,與部分研究[9-10]結論相符,提示Bakri球囊在減少產婦并發(fā)癥方面具有優(yōu)勢。紗布宮腔填塞可迅速壓迫子宮肌層,使出血暫?;驕p緩,促進血小板激活和凝血因子釋放,起到止血的效果,紗布填塞時需動作輕柔,避免間隙形成以免影響止血效果。但此止血方式也存在明顯缺陷,陰道分娩者經陰道口填塞可能引起或加劇軟產道裂傷,增加產婦疼痛和影響產后恢復,甚至出現不易被察覺的隱匿性出血,此外還存在增加宮腔感染等風險,取出紗條時也易引起不適感勢[11-12]。Bakri球囊為單球囊結構,球囊形態(tài)與子宮相似,可從剖宮產切口和陰道置入,與紗布宮腔填塞比較,不僅手術操作簡單、初學者易學習掌握和節(jié)省手術時間,而且球囊前端有開口,宮腔出血經球囊前端開口流至引流管,手術者術中可及時準確觀察宮腔內出血和球囊充盈情況,酌情調整注入生理鹽水量,不僅可取得滿意止血效果,而且避免充盈膨脹過度引起患者下腹不適癥狀,并發(fā)癥率往往較低[13-14]。湯慕群[15]研究發(fā)現, Bakri球囊填塞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與紗布宮腔填塞相似,縮短了手術時間,還進一步指出,患者產后出血合并子宮和胎盤因素是止血失敗的主要原因,希望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隨著手術操作經驗不斷積累, Bakri球囊和紗布宮腔填塞對產后出血的止血效果均較好,但前者具有節(jié)約手術時間、縮短成功止血時間和降低并發(fā)癥率等優(yōu)勢,綜合評價止血效果更優(yōu)。因此,當常規(guī)療法止血效果欠佳時,優(yōu)先推薦Bakri球囊止血,對減輕患者身心痛苦和促進產后恢復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