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合幼教崗位的人才,中職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均需“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而作為文化基礎課的語文要凸顯學前教育專業(yè)語文課程的職業(yè)性,無論在教材的使用,還是文本的探究、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需要既遵循語文學科的共性,又挖掘學前教育專業(yè)語文的個性,使教學更具職業(yè)特色。在教材的使用和開發(fā)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特點開發(fā)校本教材,或者對已有教材進行增刪取舍;在文本的探究方面,要彰顯幼教特色,教學時多設計適合幼教崗位的思考探究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的“任務驅動”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與實踐應用能力。
[關? ? 鍵? ?詞]? 中職;學前教育;語文教學;幼教特色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0-0094-02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對象是初中畢業(yè)考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yǎng)的是將來能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因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所有課程,都需圍繞著“幼教”這一主題,彰顯職業(yè)特色,提高學生幼教崗位的實踐能力,在實現讓學生由“今日中職生”到“明日幼兒教師”角色的順利轉變上做好文章。而作為文化基礎課的語文在教學中必須要凸顯職教特色,成為學生將來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的“敲門磚”。要凸顯學前教育專業(yè)語文課程的職業(yè)性,無論在教材的使用,還是文本的探究、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需要既遵循語文學科的共性,又挖掘學前教育專業(yè)語文的個性,使教學更具職業(yè)特色。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以河南省中職學校為例,筆者所了解到的學校,所選語文教材不盡相同。有選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職教材《語文》(倪文錦主編)的,有選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幼兒師范學校語文《閱讀和寫作》教材的,還有選擇鄭州大學出版社的《閱讀與寫作》教材(唐群輝、王丹丹等主編)的。無論哪一種教材,在既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又能體現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職教特色方面,似乎都做得不太理想。高教社的語文教材,凸顯了職業(yè)的共性,卻未顯幼教特色;人教社和鄭大版的教材,凸顯了人文性,職業(yè)特色比較薄弱。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開發(fā)出適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編輯了幼兒師范學校校本教材《經典誦讀》,根據學生未來職業(yè)特點,編選了教育名言、蒙學經典、古典詩詞與散文、現當代詩詞與散文、幼兒文學作品選等內容,以此作為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增刪取舍。比如閱讀教學,盡量選取適合學生理解的、難度相對較小的文章,而對于學生不感興趣、內容不適宜學生的文章如《風景談》《反對黨八股》《〈物種起源〉導言》《燈下漫筆》《魯迅雜文:〈戰(zhàn)士和蒼蠅〉〈夏三蟲〉》《我若為王》《廢墟的召喚》《變形記》等以及一些難度較大的文言文,如《離騷》《隆中對》《五人墓碑記》《畫皮》等篇目,教學時可以考慮舍棄。在寫作教學方面,在一年級時,教師多訓練學生寫普通的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等;而到二年級,教師可結合學前教育的工作內容,重點指導學生多寫幼兒園觀察記錄、教學設計、實習總結、工作日志等。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為《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對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幼兒園教師要具有觀察了解幼兒、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體差異的能力?!?/p>
在文本的探究方面,也要盡量往“幼教”上靠,緊扣學前教育的職業(yè)特點進行探究學習。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對文本的解讀上,由于每個讀者的經驗閱歷、思維視野不同,從文本中感知的信息和理解的深度也不盡相同。對于中職學前教育學生來說,不要求他們理解問題多么深刻,但要求他們所學能為將來的幼教工作所用,一切學習都圍繞著“工作”進行。比如當代經典詩歌《致橡樹》,本來詩人舒婷是寫愛情的,表達對于“極力攀附、單方癡戀、無私奉獻”等傳統(tǒng)世俗愛情觀的否定與不認同,以及對“平等獨立、同甘共苦、相知相依”等現代愛情觀的倡導與追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學前教育的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將“愛”作更寬泛的解讀,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今后如何更好地愛幼兒?你認為什么樣的愛才是最值得倡導的愛?”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學生說:“對一個幼兒教師來說,愛幼兒首先要有耐心,對待孩子像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那樣。他們吵鬧的時候,不能厭煩,不能嫌棄,要耐心地傾聽他們,用心地陪伴他們?!庇械膶W生說:“愛孩子說著容易做著難。我們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要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去科學地關愛幼兒、理解幼兒。比如剛入園的兩三歲的小班孩子很多有入園焦慮的情況,他們剛上幼兒園時會哭鬧不止,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多種方法去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癥。比如老師可以帶哭鬧的孩子去玩他們喜歡的滑梯、玩具,給他們唱兒歌、講故事,和他們一起做游戲等,一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加深幼兒和老師的感情,讓孩子們對老師產生依戀情感。一天,兩天,三天……只要有耐心,孩子們一定會喜歡上老師,喜歡上幼兒園的?!睂W生討論越來越積極,發(fā)言越來越踴躍,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接近“就業(yè)與工作”——即他們將來要從事的幼教職業(yè)。而問題的設計,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幼兒教師應“師德為先”,即“熱愛學前教育事業(yè),具有職業(yè)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依法執(zhí)教。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
而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一直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學生之前在中學的基礎不是很好,屬于所謂的“學困生”,單是文言字詞的理解難度就比較大;同時,很多學生認為將來的幼教工作用不上,學習的動力明顯不足。但教師只要引導有方,問題設計緊扣著“工作”,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會越來越濃厚的。比如教學《論語》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現在講‘文化自信,就是因為我們歷史上有那么多的偉大人物,有如此豐厚的文化思想,所以我們才自信自豪。而作為一個幼兒教師,要樹立‘文化自信從娃娃抓起的理念,你有責任和義務給孩子們宣揚和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如果讓你給幼兒講偉大的圣人孔子和他的學生的故事,你會如何去講?”這樣的問題設計,不僅會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除了認真疏通字詞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老師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性格特點外,還會去探究思考:如何將所學的課文內容“內化于心”,變成幼兒喜歡的歷史文化故事。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查閱資料,了解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還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故事,哪些是適合給幼兒講述的,如何用淺顯生動的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講述出來。教育部于2012年9月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與幼兒交談時,要用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边@樣的課文探究不僅使學習不斷走向深入,而且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內容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也大為高漲。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動多做、多說多思。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多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聽得似懂非懂、昏昏欲睡。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學生聽得多、動得少,教師這種“一廂情愿、自作多情”式的講課方法不僅學生不領情,而且教學效果低下。因為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如何建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關系?如何讓中職學生的學習更高效?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在她的名著《童年的秘密》里說過的一句話能給我們以啟示:“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币浞职l(fā)揮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想方設法讓學生“說起來、動起來、做起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點與長處,《幼兒文學》也是中職學前教育的語文課程之一,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多倡導學生進行“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比如教學《兒歌》一章時,在學習了“兒歌的特點與作用”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發(fā)布如下學習任務:
“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同學們要帶著最美的兒歌去XXX幼兒園陪孩子們共度節(jié)日。大家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兒歌表演。
要求:(1)每個小組選取主題相似或者類別相同的兒歌2~3首上臺表演。從主題的角度,有培養(yǎng)良好衛(wèi)生習慣、學會生活自理、關心他人、懂得分享、團結友愛、孝老愛親、誠實虛心、增長知識等方面;從分類的角度,傳統(tǒng)兒歌有搖籃曲、游戲歌、數數歌、顛倒歌、連鎖調、問答歌、謎語歌、字頭歌、謎語歌等形式。所有表演兒歌均要求背誦下來。
(2)小組(4人左右)合作表演兒歌。小組成員要有明確分工,比如組織排練、選擇內容、選擇表現方式、準備表演道具、準備導語與結語等;另外,兒歌表演至少要用吟、唱、演、畫、跳等兩種以上的表現方式。
(3)表演之前,要模擬幼兒教師說導入語;表演之后,要說總結語。其他同學當模擬幼兒的聽眾與觀眾。
這樣的“任務驅動”法,《幼兒文學》每個章節(jié)的教學都可以采用,比如童話故事講述、圖畫故事創(chuàng)編、幼兒戲劇表演等都可以用上,實踐證明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不僅有更大的參與熱情、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其自信心、表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等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前教育的崗位應用能力,為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家森.經典誦讀[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