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
山的靈秀與海的深邃在這里交融;奧運的紅色圣火曾在這里熊熊燃燒;
老城里,紅瓦綠樹,形成了這座城市美麗的風景;新城區(qū),絢爛奪目,映襯出這座城市無窮的魅力;該用什么色彩來形容青島,我想,她是多彩的。
熾熱的紅色
如果有幸,你應該從空中俯瞰一次老城區(qū),成片以紅瓦為頂的建筑群,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轉,更滋養(yǎng)出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
這其中,要說的是青島的里院。青島的里院建筑,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樓房的建筑特點,“紅瓦綠樹"中的紅瓦指的就是里院,是青島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里院,由“里”和“院”構成。傳統(tǒng)意義的“里”有貨棧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鋪談完業(yè)務,就走進后面的天井或內院看看樣品;“院”更加強調了居住功能,規(guī)模比“里”更大。
依路而建的里院建筑,像永不重復的幾何圖案,形狀絕不拘泥于長方形、三角形、多邊形?;蛞?guī)整統(tǒng)一,或錯落有序,或是多個圖形的組合,如同外星人的基地,所有里院都與街區(qū)形狀融為一體。
里院建筑,如同大社會中的小社會一般,如同傳統(tǒng)的北京四合院一樣,形成了傳統(tǒng)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們在居住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親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島獨特的“里院文化”。同時,里院建筑內向性的空間布局也為豐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外部空間到內部庭院,再通過內廊進人居室,這種由開敞空間到半開敞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漸進空間序列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徑,形成了鄰里間家庭式的友好關系。
一座里院,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也蘊藏著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它不僅是充滿人間煙火的生活劇場,還是百姓故事的鮮活繪本,更是青島“紅”的鮮明代表。
靈動的綠色
一座城市的氣質有多種,但青島的氣質應該是獨特的,如同清水芙蓉,天然雕飾。星羅棋布的歐式建筑,暗紅色的屋頂,淺黃的墻面,半隱半現地掩映在碧綠的濃蔭之中,隨著蜿蜒曲折的街道,就著此起彼伏的山丘,高低錯落,繪就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這就是青島的迷人之處。
要欣賞到這一迷人的景色,就要登上青島的山。立于山巔、放眼四望,將萬頃碧波、十面綠叢,一起攬人懷中。青島的山有很多,雖沒有黃山、泰山知名,但連綿起伏、姿態(tài)各異;雖不巍峨,但卻別有風韻。
這其中,尤以嶗山為代表。素有“海上名山第一”和“千年道教名山”之稱的嶗山,其山海一色的自然風光也有著不可比擬的意境之美,令人心向往之。“爬嶗山”幾乎是青島之旅的不二選擇。
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嶗山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就是道家方士修仙煉丹的風水寶地,是道教發(fā)祥地之一,鼎盛時期曾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為嶗山平添了深邃神秘的色彩。自春秋時期,這里就云集了一批長期從事養(yǎng)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戰(zhàn)國后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著名道士如唐代的李哲玄,宋代的劉若拙,元代的丘處機,明代的張三豐等都曾受到過帝王的敕封。嶗山的佛教也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著名的廟殿古剎有法海寺、潮海院、華嚴寺等,法顯、憨山、慈沾、善和等高僧都曾在此弘揚佛法。
深厚的人文歷史,給風光旖旎的嶗山增添了靈氣和仙氣。氣勢磅礴的巨峰,古香古色的太清宮,靈秀宜人的北九水,充滿故事的嶗山奇石……無論是穿行林間還是依山望海,游覽嶗山都將是一場美妙的旅程。
浪漫的藍色
青島很美,她的美不僅是因為“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特色,“海上都市、歐亞風情”也是對青島城市風格的典型寫照。
西部老城區(qū)紅瓦綠樹、青山環(huán)繞,古典建筑、名人故居數不勝數。每一座建筑似乎都在訴說著一段歷史,演繹著一個故事,展現著東西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東部新城區(qū),浮山灣畔迅速崛起的高層建筑群、橫貫東西的香港路,勾畫出現代海濱都市的壯美。
而青島的故事始終繞不開眼前的這片海。青島的海浪漫、多情,充滿魅力,有時使人浮想聯(lián)翩,有時令人流連忘返……大海是青島這座古老而現代城市的“原生色”和“廣告色”,她帶著神秘的藍色,伴隨著城市每一天的律動和呼吸。
澎湃著襲來,無聲地退去,在海水億萬次的沖刷下,巖層不斷受到侵蝕向陸地凹進,海灣漸漸形成。天地造化給予了青島婀娜多姿、令人遐想的海灣。從前海一線自西向東,青島灣、匯泉灣、太平灣、浮山灣等海灣依次排開,灣灣相連,有的深邃淡定、有的柔美緩和、有的彎曲曼妙、有的博大寬闊。海岬環(huán)抱,靜臥著一片蔚藍,于是,精致的青島,有了浩然的大氣。而那一個個海灣就猶如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各自延伸出自己的曲線。流光溢彩,清新明快,所以,有人說,這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風景。
這其中,首先要推薦的是浮山灣。浮山灣大概是青島最“時尚和繁華”的海灣,這個近乎橢圓形的迷人海灣。東有青島奧帆中心,西與著名的八大關相接,北面是青島的五四廣場,南面則是浩瀚的東海。整個海岸線綿延漫長,自然的海濱風光和現代化的城市建筑相融合,堪稱青島的一顆明珠。站在奧帆中心千帆林立的碼頭上,可以將浮山灣畔的美景盡收眼底。桅檣林立,白帆點點,摩托艇、橡皮艇呼嘯而過,藍天白云、海水蔚藍而安靜,一面面白帆在碧海藍天間縱橫馳騁,整個景象猶如一幅油畫,美不勝收。在奧帆中心,還有一處特色一“情人壩酒吧街”,這條兼具“浪漫情人壩”“激情酒吧街”的特色街,人夜后,涌人人潮,想要找啤酒吧和特色燒烤,或是咖啡屋和甜品店,還有紅酒屋和雪茄吧,在這里都會有所獲。尤其是各個店家各有特色,有的裝修成船屋,或是異國風情的酒吧,還有駐唱歌手為這個夜晚帶來美麗的音樂饗宴,而不想坐在室內的游客,還可坐在臨海的露天座上,暢飲青島最暢銷的青島啤酒。
迷人的金色
當夕陽的萬丈紅光映照在大地上的時候,萬物似乎都披上了一件金黃色的絕艷霞衣,美得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在青島,當夕陽愛上大?!贼缘牟ü獾褂爸鹕鴾唸A的落日,水中的霞光與天上的落日交相輝映,你是否也會愛上這種感覺?
棧橋的夕陽應該是其中最古典、靈動、干凈的。夕陽西下,回瀾閣和它前面那長長的棧橋成了孤獨的剪影。靈動的海鷗在夕陽下?lián)]動著翅膀,天空里沒有云彩的映照,使得整個畫面看起來干凈整潔,沒有多余色彩。
棧橋位于游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人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qū)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也是首批4A級國家旅游區(qū)。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也是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筑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huán)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后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的文物保護建筑。游人漫步于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意濃濃,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筑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筑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巖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游人觀看;潮退后,赭色巖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游人,一派美景,讓人陶醉其中。
深沉的灰色
青島,一座依山靠海的城市。先人依勢鑿山開路,坡緩的修成了馬路,坡陡的成了石階路。而那一條條的灰色石階路,大概是青島人記憶中最特別的一條路。青島究竟有多少石階路已無法統(tǒng)計,但這些臺階不僅是市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構成了獨特的街頭景觀。大窯溝大臺階、黃島路寬板石階、禹城路登山石階、信號山支路大臺階和江蘇路教堂臺階曾是老城區(qū)最典型的5處大臺階,有的依然保持舊貌,有的隨著城市改造進程換上了新顏。
所以,不得不說,石階,這個青島人從不陌生的事物,在青島人的日常出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像珍珠線一樣串聯(lián)著青島曾經的大街小巷,那些斑駁的色彩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青島文史專家魯海曾說,青島一直都是文人青睞的地方,聞一多、朱自清、郁達夫、巴金、沈從文、蕭紅、蕭軍、舒群、吳伯簫……他們在回憶自己在青島的生活時,似乎從未忘記那些石階路,所以那些看起來很平常的石階路,在他們的筆下變得韻味十足。著名作家劉白羽在《翡翠城》的散文中用387個字描述了對它的喜愛“望著那一道道小巷拖曳這各式各樣的樓影、樹影、花影、人影,在煙雨的迷離朦朧中,這山城是何等的美??!……我看著石頭砌的深巷、石頭砌的石階,我無法去探索這幽徑深處,也許有人正在憑窗望著海,拂著海風,聽著海濤吧?
無數個回憶、無數個故事,都隨著歲月慢慢浸人到石階的縫隙中,一座城市的印記也已經烙在上面,這些石階也因歲月的沉淀而愈加厚重,逐漸融人到青島的城市靈魂之中。
因此,有人說,青島的石階路讓日子永遠不會平鋪直敘,星上啟下,是壘筑的詩行。甚至,石階本身就是一種建筑,它的存在足以解釋青島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
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色彩,攝影師會用相機記錄一座城市的色彩,畫家會用畫筆來描繪一座城市的色彩,而我們會用一種記憶來保留那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