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強,謝世明,曹云,徐劍峰,卿培東,曹凱
(1.四川省綿陽市骨科醫(yī)院,四川綿陽 621000;2.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西南昌 330006)
骶骨骨盆固定技術已經被應用于累及腰骶部畸形的矯形固定中,包括需要延長至骶骨的融合固定、重度腰椎滑脫、退變性脊柱側后凸畸形及嚴重的骨盆傾斜等[1-2]。髂骨釘是最為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其存在創(chuàng)傷大、易發(fā)生術后疼痛和內固定松動等并發(fā)癥[3]。研究發(fā)現,后路經骶2椎體骶髂螺釘(S2Alar Iliac,S2AI)固定技術具有與髂骨釘一致的生物力學優(yōu)勢,有軟組織剝離少、術后疼痛發(fā)生率低、置棒簡單等優(yōu)點,逐漸應用于骶骨骨盆固定中[4]。既往研究表明[5,6],S2AI既可以滿足堅強內固定的需要,又能獲得滿意的矯形效果?,F回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1例退變性脊柱側凸畸形患者,采用3D打印個體化導航模板引導S2AI固定技術治療,報告如下。
所有患者均經X線、CT、MRI檢查明確診斷。入選標準:(1)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2)行后路S2AI螺釘固定技術;(3)隨訪時間>12個月,有完整的術前術后及隨訪資料。排除標準:(1)先天性脊柱側凸、神經肌源性脊柱側凸等;(2)既往有胸腰椎手術史;(3)雙下肢不等長;(4)合并帕金森綜合征、小兒麻痹癥及嚴重內科合并癥不能耐受手術者。本組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齡55~67歲,平均61歲。21例中,17例表現為腰椎側凸合并矢狀面嚴重失平衡,4例表現為腰椎側后凸伴冠狀面及矢狀面失平衡;15例合并腰椎管狹窄癥;6例為嚴重的力學性腰痛;19例合并骨質疏松。術前常規(guī)采取局部神經根阻滯,確定責任節(jié)段,并排除由于根性癥狀引起的姿勢性軀干失平衡。術前行骨盆CT掃描及三維重建,掃描數據導入Mimics軟件,模擬S2AI螺釘置釘角度,最終合成導管及底座導板并打印成形。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術前、術后7 d及末次隨訪時均攝站立位全脊柱正位、側位X線片及骨盆CT,評估患者內固定位置、植骨融合情況,并分別測量側凸Cobb角、C7鉛垂線到骶骨中垂線的距離(C7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局部后凸(regional kyphosis,RK)Cobb角、矢狀面C7鉛垂線與骶骨后上緣間的水平距離(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傾斜角度。本研究中所有影像學測量均由同一名骨科醫(yī)生完成。
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后路正中縱行切口,按照術前預定的內固定范圍暴露需減壓矯形融合的節(jié)段。骶1以上需固定節(jié)段的凹側和凸側分別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釘。S2AI螺釘的置入:選擇S1骶孔外緣1 mm的垂線和下緣1 mm的水平線交點作為進釘點,將術前根據三維CT影像結果3D打印的個體化導航模板置于置釘位置(圖1),在導航模板下置入雙側S2AI螺釘。螺釘直徑均為7.5 mm,長度為85 mm,所有螺釘經C臂機透視置釘無誤。置釘完成,行責任節(jié)段減壓、矯形、和/或椎體間融合后,分別于雙側各置入1根棒予以固定,最后取減壓顆粒骨和同種異體骨進行后外側植骨融合。手術全程均在運動誘發(fā)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體感誘發(fā)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監(jiān)測下完成,術中均采取自體血回輸。
圖1 3D打印導航模板
對21例患者術前、術后7 d和末次隨訪時的側凸Cobb角、C7PL-CSVL距離、RK角、SVA間距及骨盆傾斜角度參數進行測量。其中,C7PL-CSVL:C7鉛垂線到骶骨中垂線的距離;RK:局部后凸Cobb角;SVA:矢狀面頸7鉛垂線與骶骨后上緣間的水平距離。
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220~360 min,平均275 min;術中出血量700~2100 mL,平均1295 mL。21例中,17例行椎體間融合及后外側融合,4例行后外側融合;固定節(jié)段范圍為T7-S2,平均固定節(jié)段9個。4例術中因粘連嚴重出現硬膜撕裂,術中修補且術后無腦脊液漏。1例術后CT掃描示1枚S2AI螺釘穿破髂骨內側壁2 mm,但無神經及血管損害,未特殊處理,隨訪中無神經血管損傷并發(fā)癥,其余S2AI螺釘位置良好。1例出現切口感染,通過清創(chuàng)、置管沖洗7 d后治愈。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3~52個月,平均31個月。末次隨訪,1例患者術后15個月L5-S1椎間植骨未完全融合。所有患者隨訪過程中無矯形丟失、內固定失敗和臀部疼痛等并發(fā)癥。
21例術后1周、末次隨訪的側凸Cobb角、C7PL-CSVL、RK Cobb角、SVA和骨盆傾斜角,均較術前得到顯著矯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角度在術后1周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隨訪期間,21例均未出現內固定失敗、脊柱失代償等并發(fā)癥(圖2)。
表1 21例患者影像學參數比較
圖2 患者女,59歲,退變性脊柱側凸畸形。(a)-(b):術前全脊柱正位、側位X線片示側凸Cobb角為28°,C7PL-CSVL為52.5 mm,SVA為24.5 mm;術前經過神經根阻滯,下肢放射大部分緩解,但仍存在嚴重的冠狀面失平衡。(c)-(d):后路S2AI內固定融合術后全脊柱正位、側位X線片示冠狀面和矢狀面形態(tài)恢復良好,側凸Cobb角為0°;(e)-(f):術后2年隨訪,全脊柱正位、側位X線片示冠狀面和矢狀面矯形維持良好
骶骨骨盆固定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涉及腰骶段的脊柱手術中,對于合并腰骶部冠狀面和矢狀面嚴重失平衡的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遠端融合至L5可能導致冠狀面和矢狀面的矯正不足及L5-S1繼發(fā)性退變畸形加重等缺陷,但成人脊柱側凸畸形融合至至S1時,存在內固定失敗及L5-S1假關節(jié)形成的風險。Kim等[7]發(fā)現成人脊柱畸形遠端融合至骶l的假關節(jié)發(fā)生率高達24%,所以骶骨骨盆固定技術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Kim等[7]和Tavares等[8]的研究證實,遠端延長融合至S2可獲得更好的穩(wěn)定性和降低假關節(jié)發(fā)生率。研究指出,S2AI既可以滿足堅強內固定的需要,又能獲得滿意的矯形效果。Widmann 等[9]和Perra等[10]指出,累及下腰椎的進展性脊柱側凸伴骨盆傾斜>15°、嚴重腰骶段冠狀面或矢狀面失代償,腰骶關節(jié)先天異常等均是骶骨骨盆固定的指征。筆者認為固定到骨盆的指征有:(1)L3以下三柱截骨;(2)嚴重的冠狀面或矢狀面失代償;(3)近端固定到T10以上,且合并嚴重的骨質疏松患者均需要固定到骨盆。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是骶骨骨盆固定的首要目的,鑒于此,髂骨釘固定技術和S2AI固定技術成為骶骨骨盆固定的主要方式,兩種固定方式具有相同的生物力學優(yōu)勢。近年來大量文獻報道S2AI螺釘固定技術優(yōu)于髂骨釘,并具有以下優(yōu)勢:(1)不會影響髂后上嵴取自體骨[11];(2)軟組織剝離少,術后疼痛發(fā)生率低;可直接與S1的螺釘相連,置棒簡單;(3)螺釘尾部切跡低[12];(4)三層皮質螺釘固定,生物力學強度與髂骨釘相當[13,14]。
Sponseller等[11]首次將S2AI螺釘固定技術應用于脊柱畸形矯形中,同時與應用髂骨釘固定的患者進行對比,其中應用S2AI螺釘固定技術的患者Cobb角矯正率達67%,而髂骨釘矯正率約60%,其結果表明應用S2AI螺釘固定技術能夠獲得更好的矯形效果。國內劉臻等[15]將S2AI螺釘固定技術應用于成人脊柱畸形的矯治中,其冠狀面矯正率為56.9%,矢狀面矯正率為57.9%。本研究中,21例患者側凸Cobb角術前(42.0±17.1)°,術后減小至(12.8±6.7)°,矯正率為(68.0±11.3)%;矢狀面局部后凸角由術前(28.0±24.2)°恢復至術后的(0.2±15.0)°,矯正率為(75.7±54.6)%,術后冠狀面和矢狀面畸形均得到明顯改善。等王華磊[16]的研究證實,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行減壓后長節(jié)段固定在改善側凸Cobb角及脊柱功能上有明顯優(yōu)勢,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存在嚴重的骨質增生,僵硬程度高,本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此類患者應用S2AI螺釘固定技術同樣能夠獲得滿意的矯形效果。既往研究也表明,應用S2AI螺釘固定技術能夠獲得滿意的骨盆傾斜矯正率[17],本組21例患者的骨盆傾斜矯正率為69.5%,臨床效果顯著。本組21例患者的SVA由術前(21.3±25.3)mm減小到術后(10.9±7.3)mm,C7PL-CSVL由術前(20.5±10.3)mm減小到術后(10.7±6.3)mm,表明冠狀面和矢狀面平衡均得到明顯改善。末次隨訪側凸Cobb角、矢狀面局部后凸角、SVA、C7PL-CSVL較術后均無明顯矯正丟失,表明應用S2AI螺釘固定堅強,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
本組病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骨盆CT掃描及三維重建,掃描數據導入Mimics軟件,模擬S2AI螺釘置釘角度,最終合成導管及底座導板并打印成形。術中在3D打印導板輔助下徒手置入S2AI螺釘,術后隨訪,1例患者CT掃描顯示右側1枚S2AI螺釘前端穿破髂骨內側壁2 mm,但無神經及血管損害,未特殊處理,末次隨訪中亦無神經血管損傷并發(fā)癥,其余螺釘位置良好。3D打印導板個體化輔助精確置入S2AI螺釘技術可以減少透視次數,縮短置釘時間,降低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
與髂骨釘相比,S2AI螺釘由全層皮膚、皮下組織覆蓋,皮下位置更深,能顯著降低術后內固定斷裂、螺釘松動、切口感染率及再手術率。Strike等[18]的5年隨訪發(fā)現,S2AI斷釘率為6.5%,松動率為18.2%。Ilyas等[19]總結發(fā)現,S2AI螺釘固定的急性感染率為2.7%,臀部疼痛率為5.4%,均顯著低于應用髂骨釘組的患者。Peelle等[20]研究表明,髂骨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2%~37.0%。Annis等[21]研究表明,采用髂骨釘的患者中,34.3%因螺釘外露行二次手術。本組中1例1枚S2AI螺釘穿破髂骨內側壁2 mm,無神經血管損傷。1例術后15個月隨訪L5-S1椎間植骨未完全融合,所有患者術后及末次隨訪中無松動、斷釘、斷棒等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應用3D打印導航模板引導經S2AI螺釘固定技術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凸畸形,個體化精準置釘,既能達到堅強的內固定需要,又能獲得持久滿意的冠狀面和矢狀面矯形效果?;仡櫺匝芯壳译S訪時間較短是本研究的不足,長期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等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