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超
摘 要:“立德樹人”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學生的德善觀的培養(yǎng)不僅要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還需要教師以身作則,通過良好的師德師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本文從師德對小學生的影響出發(fā),分析了德善觀培養(yǎng)的重要性,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教學措施,以便促進小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師德;德善觀;重要性;措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的教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講解方面,還需要從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等方面出發(f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德善觀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備的價值觀念,也是學生為人處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對德善觀的教育加以重視,明確德善教育的內(nèi)涵和價值,為學生搭建事宜的教學方案。
一、老師的師德對小學生的影響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教師的師德建設,以身作則,端正教師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師是學生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會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近年來,提升教師的師德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師德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尤其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其正是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和師風,那么就可以與學生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和教師進行互動與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能夠極大地感染學生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但是如果教師缺少師德,那么學生就不愿意和教師互動,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生德善觀教學意義
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善觀念,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從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提升。對小學生德善觀的培養(yǎng)需要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讓其持久化和常態(tài)化發(fā)展,這樣才能保證對學生德善培養(yǎng)效率的最大化。德善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學的基礎,德善觀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學說的精髓就是“仁”,并提出“仁者愛人”,倡導人們團結友善,互幫互助。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善意識,能夠讓學生明確為人處事的道理,并始終保持善良的心理,養(yǎng)成高尚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加以重視。
三、基于師德影響的小學生德善觀教育教學措施
1.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搭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的師德在學生德善觀的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教師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平和的語氣,細心細致的教學,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等,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以往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以管理者的身份,命令學生應該或者不應該怎樣做,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束縛性,這樣就會在無形中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抵觸心理,甚至有些學生還會畏懼教師,不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身份,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其個性比較突出,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關注,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成長的空間,尊重學生并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比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參與班級活動,如:籃球比賽,拔河比賽或者詩歌朗誦等,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具體的活動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增強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應該以身作則,時刻端正自身的行為和語言規(guī)范,無論是在校園中或者生活中,都應該為學生樹立學習的典范,秉持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不使用臟話,不辱罵學生,謙虛學習,尊重他人,這樣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德善觀念的形成。
2.借助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德善觀
德善觀屬于學生思想道德層次的內(nèi)容,教師不能僅僅采取說教的方式,還需要為學生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從具體的生活實際中感悟德善的重要性,讓德善教育得到升華。比如:教師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帶領學生到當?shù)氐母@夯蛘呔蠢显?,為兒童和老人貢獻愛心,幫助他們處理一些日常事務,或者展示學生的才藝,如:唱歌,跳舞,講故事等,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也應該主動地幫助老人和兒童,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德善意識,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社區(qū)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樹立環(huán)保和綠色的理念,明確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引導小學生自覺地參與到保護環(huán)境的過程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心存愛心,善待他人,善待小動物,尊重生命;德善教育活動應該多元化和豐富化,學??梢远ㄆ诮M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者辯論賽等,讓學生能夠從大量的活動中感悟德善。
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征就是塑造新一代人,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塑造學生的人格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以及優(yōu)秀文化有效的加以傳承,因此,教師需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對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感染和共鳴,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向教師學習。此外,學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進修和實踐的機會,將師德滲透到教師隊伍建設中,通過組織開展座談會、研討會等方式,打造一支師風優(yōu)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還需要教師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增強自身專業(yè)素質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設置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案,防止德善教育形式化,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愛國主義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德善觀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也是德善觀養(yǎng)成的重要內(nèi)容,對增強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尤為重要。教師可以為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相關的教育活動,如:唱紅歌比賽、革命故事大講堂等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感悟祖國的發(fā)展和繁榮。其次,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借助祖國的節(jié)日或者紀念日等,如:國慶節(jié)、青年節(jié)、129紀念日等,帶領學生到紅色革命根據(jù)地或者旅游景點,為學生講解文物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革命力量的偉大,學習革命先輩艱苦奮斗,勇往向前,不怕犧牲的精神。
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育教學工作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講解層面,還需要從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出發(fā),教會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讓學生樹立德善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師應該秉持良好的師德師風,通過師德的影響來增強德善教育的效率,為學生以身作則,端正自身的行為,尊重學生并愛護學生,和學生構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還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德善教學的效率持久化和常態(tài)化。
參考文獻:
[1]方金蘭.淺談小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A].2017年9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2017.
[2]喬麗麗.小學教學在德育教學中的培養(yǎng)[A].2017年2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論文匯編, 2017.
[3]洪玫.淺談小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 2017.
[4]梁奕,石蕓.淺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A]. 梁奕,石蕓.2017年1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2017.
[5]司麗琴.春雨潤物細無聲——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下),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