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劉曉萌
摘 要: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是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積極倡導者。其譯學思想主要集中在1995年出版的專著《譯者的隱形》和他主編的一本解構主義翻譯論文集《對翻譯的再思考》以及著作《翻譯的丑聞》中。近年來,隨著翻譯者對文化交流與傳播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加強,韋努蒂的翻譯理論受到了廣泛關注,影響極大。本文簡要梳理了韋努蒂的主要翻譯思想,指出其進步性及局限性,能夠為譯者選擇翻譯策略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翻譯;譯者的隱形;異化翻譯
一、譯者的“隱形”
韋努蒂在其專著《譯者的隱形》中提出“隱形”這個術語,用來描述譯者在當代英美翻譯界的狀況。他指出譯文的“不可見性”,讀者看不見譯者,仿佛在讀原文,而不是譯文。譯者實際處于“隱形”狀態(tài),原因包括兩方面。首先,譯者本身傾向于譯成“流暢”的英語。其次,譯入語讀者閱讀翻譯文本的方式。不論是散文、詩歌、小說還是其他類型的題材,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譯文是讀起來流暢,沒有任何語言或風格的獨特之處,看上去譯文已經(jīng)反映了作者的實質(zhì)意義,譯文似乎不是譯文而是原作。
然而,翻譯的前提是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存在差異,彼此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對等。這種流暢的翻譯方法不僅忽略了作者和譯者、原文和譯文的相互關系,抹殺了譯者對譯文的闡釋、應得的地位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同時還掩蓋了語言和文化間的差異。所以韋努蒂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譯策略,倡導譯者顯形。這種抵抗是勇于承認源語言和譯入語之間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將這種差異表現(xiàn)出來,甚至也會背離原文。譯者應該故意保留原文的表達和句式,避免譯文通順,讓讀者明顯感覺到所讀的是譯本,從而感覺到譯者的存在,體現(xiàn)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彰顯了譯者的角色。
二、異化——韋努蒂翻譯思想的核心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就不同的翻譯方法發(fā)表演講時指出:“要么譯者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讓讀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譯者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鼻罢甙淹鈬谋局械恼Z言和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來,把讀者送到國外去,屬于異化翻譯;后者以民族主義為中心,把外國的價值觀歸化到譯語文化中,把原作者請到國內(nèi)。與施萊爾馬赫不同的是,韋努蒂認為異化翻譯能夠“抑制翻譯中種族中心的暴力”,抑制英語國家“暴力”地歸化翻譯文化價值觀。因而異化翻譯又被稱作是抵抗翻譯,即譯者通過采用不“流暢”的翻譯手法,突出翻譯作品中外國文本的外來身份,并保護原文本不受譯入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從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譯的“隱形人”。通過對外國文本的選擇和異化翻譯,挑戰(zhàn)英語國家文化霸權,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異化翻譯理論的進步性
韋努蒂將翻譯放在社會和文化這個大背景下進行考慮,對用歸化的方法把外國文學用目的語文化同化的方式進行了批判。他提出并提倡以異化翻譯策略或“抵抗策略”強調(diào)譯文應該保持外語文本的風味,讓讀者感受異國風情。這種翻譯策略不但有助于讓譯者在翻譯中“顯形”,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也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補充。
1.提高譯者地位
異化論者一反傳統(tǒng)觀點,認為異化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翻譯與研究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原創(chuàng)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己存在的文化素材,經(jīng)過重新整理,按照某種價值觀重新寫就的。譯本應是不同文化出現(xiàn)的場所,是本國讀者了解異國文化的場所。因此,韋努蒂認為翻譯不應在“求同”的借口下否定“存異”的必要性。他認為異化的翻譯不可能帶來忠實度的提高,相反卻是“對忠實的妄用”。不僅會失去原語的某些特點,而且會將新的東西增加進去。譯者由此得以現(xiàn)身,翻譯的獨立地位得以顯現(xiàn)。
2.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補充
韋努蒂認為要翻譯出好的作品,譯者必須消除自身的種族文化優(yōu)越感,盡量把原文文本的語言風格保留下來,讓目的語讀者能夠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國語言和文化,以此來推動國與國之間的語言和文化的交流。他的異化翻譯策略能夠更好地使讀者領略到外國的語言特色、異域的文化、當?shù)氐娘L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與審美習慣等。通過閱讀國外譯本,讀者能夠學習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由此擴大視野,豐富自身的語言文化知識。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演化,異化翻譯在促進各文化交流和吸納來自各國詞匯和語言結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異化翻譯,很多外來詞匯,如沙發(fā)(sofa)、沙龍(salon)、克?。╟lone)、代溝(generation gap)、熱點(hot spot)等異化出來的詞語常見于報刊雜志和文學作品中,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語言和文化。而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的“kowtow”(磕頭)、“taichi”(太極)、“kungfu”(功夫)等漢語發(fā)展而來的詞匯也在英語詞典中站穩(wěn)了腳跟。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這種翻譯策略更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補充。
(二)異化翻譯理論的局限性
1.抵抗文化霸權的有限性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和文化交際的活動,但不可忽視的前提是源語言和目的語在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習慣表達、邏輯思維等方面是有差異的。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策略是將弱勢文化翻譯成強勢文化時,可以抵制文化霸權。對于弱勢文化和被邊緣和排斥的文化,當它們通過異化的手法譯入強勢文化時,該策略無疑是抵御強勢文化和價值觀,表達思想和文化的最佳方法。但當強勢的文化以同樣的方式譯入弱勢文化時,異化翻譯很可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面對優(yōu)于自身的英美文化,異化的翻譯可能顛覆譯語規(guī)范,破壞本來也許就不堪一擊的譯語和譯語文化,也許是在不經(jīng)意中淪為文化殖民主義者的同謀。
2.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和審美需求
異化翻譯盡管反映了源語言的特色,對文化傳播有積極意義,但卻把源語中的語言體系和文化現(xiàn)象強加在譯入語讀者身上。對于普通的大眾讀者來說,在沒有熟悉的語言表達和相同文化知識背景的情況下,閱讀異化翻譯的外國文本不僅會覺得譯文讀起來晦澀難懂,不易于理解,而且會逐漸地疏遠甚至排斥外國文本。如此一來,外國文本就不會為大眾所接受,只能束之高閣。異化翻譯只能針對一小撮通曉國內(nèi)外知識的精英分子,勢必會在精英讀者群和大眾讀者群架起一座更大的橫溝。韋努蒂后來把它稱為“少數(shù)化翻譯”。一味地堅持異化翻譯不是可取的,異化翻譯不能對大眾讀者有過高的要求,應該適當?shù)叵蜃g入語的讀者靠攏和考慮譯入語的文化因素,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合理的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文化交流。
3.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的不可行性
意識形態(tài)對譯本的操控可以體現(xiàn)在贊助商和出版社對譯本的選擇上。翻譯無法脫離商業(yè)而存在。出版商、評論家和讀者認為譯文讀起來流暢,看起來不像譯文,只有這樣的譯文才是可以接受的。在《譯者的隱形》第一章,韋努蒂指出,只要考察一下報紙雜志的評論,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順策略在英語翻譯中占主導地位。評論家在評論譯作時,一般只關注風格,忽視譯文的正確性、譯文的讀者對象、譯文在當代圖書市場上的經(jīng)濟價值等一系列有關問題。在以往50余年的評論中,評論家無一例外地贊揚通順的譯文,批評違反通順標準的譯文,甚至不考慮外國文本的多樣性。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地位極其低下,要翻譯哪些外國作品,支付多少稿酬,甚至采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都是由出版商決定。
正是上述原因使異化的文本讀者群受到了限制,同樣銷量也會受到限制,很顯然沒有哪個贊助商和出版社會選擇出版銷量不好的譯本。譯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譯本得到出版,在翻譯中所享用的自由實際上是很少的,這也是造成異化翻譯不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三、結語
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目的在于追求文化多樣性,該策略能有效地抵御英美文化對弱勢文化不平等的干預和篡改,從而遏制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同時,他主張譯者“顯形”對于肯定譯者的價值,對于提高譯者的地位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異化翻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佳方式,也存在局限性。異化翻譯對讀者的知識水平要求過高,也不適用于翻譯非文學文本。翻譯所采用的策略對譯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最終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譯文。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都各有利弊,彼此間都起到相互間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具體實踐中,譯者無論選擇何種翻譯策略都要多方權衡,要考慮到讀者接受能力、文本類型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等,努力地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尋求平衡,實現(xiàn)對等交流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2]Lawrence Venuti.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Manchester:St.lerome Publishing,1998.
[3]Lawrence Venuti.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1992.
[4]郭建中.韋努蒂及其解構主義的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0(1).
[5]馬會娟.對Lawrence Venuti異化翻譯理論的再思考[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