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再發(fā)達、物質再充裕、生活再舒適,如果靈魂變得空虛,就絕無幸??裳?。歲月本無多,莫讓煩惱占得。 余惕君
面對疫情,時下大家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那么免疫力是什么?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御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的能力。應該看到:免疫力的高低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健康素質。健康的素質,是從健康的習慣而來;健康的習慣,是從健康的行為而來;健康的行為,是從健康的觀念而來。因此,健康的關鍵還是要牢牢樹立健康的正確觀念。被媒體譽為“快樂先生”的我,給大家分享三個健康觀念。
什么叫“生活”?那就是“生”靠父母,“活”靠自己。健康需主動追求,而無法被動獲得。醫(yī)生只能醫(yī)治疾病,但無法給你健康。人生病時,藥物只能在短時間內殺死病菌,最重要的是日常提高身體素養(yǎng),使之對病菌及外部環(huán)境變化有良好的防御能力。遺傳對人的健康固然有關系,但有限,更重要的是在于自己這輩子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如果把遺傳比喻為“命”,生活方式的選擇就是“運”。命由天定,運在己手。凡人命轉,智者轉命。
人人都想有健康的身體,都想長壽,但那只是果,并不由人的愿望而決定。人生的一切,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求是指望結果,修是培植因緣;重要的是因,我們應在因上努力。由于人們所處時代、文化、環(huán)境和條件的不同,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也不盡相同。受傳統(tǒng)生物醫(yī)學模式和世俗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將無疾病視為健康的標志,把健康單純地理解為“無病、無殘、無傷”。這個單一維度的健康模式使人們僅關注疾病的治療,而忽視了疾病的預防,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健康觀。我們平時常說的祝愿之詞,如:祝你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等,實在值得商榷。健康和愉快都只是果,并非是因,更確切的應當表述為身體愉快,心情健康。因為,如果身體的每個部分都很愉快,沒有不舒適,他自然健康;如果心情健康,心態(tài)良好,自然就會愉快。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思”者,心之田;“想”者,心之相。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因此,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健康意識,并由此選擇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使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使你延年益壽。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jīng)》中有一句話:“欲治其病,先治其心,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奔膊‰m然只有局部癥狀顯現(xiàn),但表示整個身體出現(xiàn)失衡?!邦^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早在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其憲章中就指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生活的生,是生命的生,生活和生命連在一起,那就是生活要命,生命要活。生命活,關鍵是心活。心活的人,在自己的環(huán)境和關系里,能夠很靈活地適應并提升轉化。在順境中知道順境的原因和結果,讓順境更順;在逆境中知道逆境的問題和原因,心能平靜地處理問題,轉化困境并提升生命。一個人唯有轉變心態(tài),樹立正念,按照健康照顧的新概念,身體力行地對自己的飲食習慣、體型、運動養(yǎng)生法、壓力管理、習氣、情緒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改進,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獲得健康。
特別要強調的是,人的免疫力不僅是身體的,也是思想的。古人早就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huán)境,包括你平時接觸什么樣的人,接收什么樣的信息,對一個人心念的影響是很大的。生活中你一定有這樣的體驗:聽、看或接觸某一類事物,會使我們感到輕松和安寧;而聽、看或接觸另一類事物,會使我們感到焦慮、悲傷或壓抑。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應該接觸什么,應該避免什么。民以食為天,我們的嘴巴要多吃健康的食物,我們的思想也要讓它多吃健康、營養(yǎng)的食物。
我們還應努力從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人的健康之道。孔子提出“仁者壽”,修身養(yǎng)性,方能養(yǎng)生。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一書曾言:“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钡拇_如此,長壽的秘訣在于心境平和。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心境需盡量保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