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適用話題】先入為主 刻意改變 自我戰(zhàn)勝 寧靜致遠 心強志堅
【素材任意門】如何避免耳蟲,學者們也貼心給了一些建議:1.以毒攻毒,換一首。2.順其自然,心靜自然涼。3.嚼口香糖。這可能是對抗耳蟲最有效的方式,通過嚼口香糖激活嘴和下頜,分散大腦的注意力。最后,沒有什么是睡覺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睡兩天。
(特約教師 李春暖)
2020年的央視元宵晚會請了鳳凰傳奇,但只有玲花去了。因為組合的曾毅被困在村里——村長不讓走!看到“村長”兩個字,網(wǎng)友們就又開始了:當曾毅踏出村口第一步,村長:有些人,就是——死皮不要臉。你可了高貴,可了苗條。還在那兒紅噠噠白噠噠。把黨支部號召當耳旁風……這些話,雖然是文字,腦子里卻蹦出了河南網(wǎng)紅村支書的喊話聲音。
為什么一段平平無奇沒有任何標注的文字,能自帶音效和畫面,達到語音和視頻的效果?自帶音效的文字都有一個共同點:已完成,即都被別人演繹過。當我們接收到這句話的信息時,句子的讀法包括讀音、斷句、語氣、重讀,讀的人的音色等,都是固定的。這種讀法形成了一種范式,當此范式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烙在你記憶時,你就會形成條件反射,看見這段文字就不自覺地按照記憶里的范式讀。
這種深刻印象,可能是因為首因效應。
先來看兩個人。A是一個小哥哥、善良、博學、聰明、毒舌、刻板、剛愎自用、直男。B是一個直男、剛愎自用、刻板、毒舌、聰明、博學、善良、小哥哥。
第一印象是不是A很好B渾身毛病?即使看完了所有形容詞,知道A和B完全一模一樣,只是A先呈現(xiàn)了正面,B先呈現(xiàn)了負面,但記得最深的是不是第一個形容詞:A是小哥哥,B是直男?
這就是首因效應,最先接觸的事物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感知或認知。第一印象一旦修成,就十分牢固,后續(xù)的印象修正會很困難。
在記憶研究中,音樂一直都是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很多時候,通過一段旋律或節(jié)奏,卻也能抽絲剝繭般想出歌詞、歌名、作者,甚至與歌相關的人或事。
節(jié)奏韻律比較強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也比較容易記住。比如,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即使畢業(yè)很多年,數(shù)學老師教的東西都忘光了,只要說出“奇變偶不變”這句話,后面那一句大多也能自動接上。
“你為什么能發(fā)語音”梗,很大部分都跟音樂記憶脫不了干系,洗腦神曲,更是音樂的鍋了。洗腦神曲簡單直白:歌詞能多簡單就多簡單,重復的旋律,簡明扼要,直抓耳朵。
洗腦神曲屠腦之后,余音繞耳三日不停,猶如耳朵里長了條“蟲”。“耳蟲”沒有實體,特指某段音樂在腦中不斷重復的現(xiàn)象,就像蟲子一樣,讓人心癢癢,也有稱“認知瘙癢”或“不自主音樂想象”,歌曲沒播放時還在耳朵里嗡嗡響個不停,讓人忍不住回想。造成耳蟲的原因,可能是過度播放,“慣性”停不下來了。也可能與記憶激活有關,音樂激活了相關記憶。
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更覺著村長的話余音繞耳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壹讀”,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