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文章簡要概述了法國中小學歷史教育的概況,并總結(jié)了21世紀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四大特點:1.受年鑒學派影響,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理解;2.采用“問題史學”與“材料化”模式組織教學;3.文史結(jié)合、史地結(jié)合緊密;4.注重圖像證史和利用藝術史資源進行審美熏陶。
[關鍵詞]21世紀;法國;高中歷史;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0-0056-03
筆者作為曾在21世紀初留學法國的一名中國高中歷史教師,一直在關注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動向。2010年至今,法國教育部陸續(xù)推出了新的高中史地教學綱要。歷史學科的教學綱要包括內(nèi)容和方法,遵從三重教學目的:知識的、身份的、公民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在本文中簡單總結(jié)歸納了21世紀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個特點,并借此談談其對我國正在進行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一些啟示。
一、法國高中歷史教學深受年鑒學派影響,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理解
從20世紀70年代起,年鑒學派主張歷史學應該向各種社會科學開放,這極大地影響了法國學校歷史教學綱要的改寫,也是在年鑒學派的影響下,法國高中歷史教學引入了超歐洲文明史的專題史。我們僅從法國目前的高中史地教學綱要課程主題內(nèi)容設置中就能感受到年鑒學派對法國歷史教育的影響。
目前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綱要的內(nèi)容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了薄古厚今的特點,僅有高一歷史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為古代史的內(nèi)容。而且,從教學主旨來看,“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的歷史教學任務主要放在小學階段,而中學尤其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構(gòu)建“國際理解”。法國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側(cè)重世界近現(xiàn)代史與其教學的直接目標有關,即要使學生能立身于21世紀新的世界理解新的歐洲時空概念和文化身份認同,回應年輕一代對宗教、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的新思考。
法國中學的歷史課本中沒有涵蓋從拉斯科至今的法國通史,雖然從初一到高三的歷史課中每年都要學到法國歷史,但所有的教材章節(jié)不只呈現(xiàn)法國史,還有歐洲史和世界史,也就是說法國通史被割裂地劃分在中學七年的教學中。這樣設置其實在法國也是有爭議的。雖然面向21世紀,許多法國人都強調(diào)世界主義和全球化的廣闊視野,但也有部分西方學者堅持認為法國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內(nèi)容設置犧牲了學生對法蘭西通史的整體認知。在這方面,中國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在高一時期設置了中外歷史綱要,涵蓋了中國歷史概況和世界歷史概況,確實是深思熟慮、很有遠見的舉措。
二、法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為“問題史學”與“材料化”
法國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和教師教學主要以“問題史學”和“材料化”的模式來組織安排。為了更加清楚直觀地說明,筆者是以中國高中生也必須學習的“文藝復興”這段歷史為例來具體介紹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的狀況。在法國高中教材中,這段歷史章節(jié)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15-16世紀)”,該章節(jié)教材起首兩頁只有簡明扼要的五句導言和三個問題:“15世紀的歐洲經(jīng)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革命。人文主義者倡導在文學藝術領域復興古典時代風格。偉大的文學藝術家紛紛涌現(xiàn),印刷術傳播了新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想要告別中世紀的傳統(tǒng)。在精神層面,這種絕斷是痛苦的: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使西方陷入宗教的狂暴中?!薄?.什么是人文主義者?2.文藝復興怎樣革新藝術?3.基督教徒為什么在16世紀發(fā)生分裂?”這兩頁的絕大部分篇幅留給了一張時間坐標軸和兩幅油面。時間坐標軸以不同色彩勾勒了“文藝復興Re—naissance”“人文主義Humanisme”“宗教改革Reformes”三個歷史術語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時間坐標。兩幅油畫分別是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和Francois Dubois的《圣巴托羅繆大屠殺》(Massacre dela Saint-Barthelemy),接下來的兩頁是彩色的15-16世紀歐洲文化和宗教地圖,標注了當時歐洲出現(xiàn)的大學、印刷所、文藝復興中心、新教改革中心和天主教中心。
該章節(jié)歷史主題共安排了10小時5次課。第一次課的主導問題是“文藝復興代表哪些因素?”,相應的教科書上除了簡單羅列幾個歷史名詞和概念術語解釋之外提供了5件歷史材料:1. 1450-1500年和1500-1600年歐洲印刷出版的希臘文和民族語(法語、德語、英語、意大利語等)的書籍數(shù)目統(tǒng)計表。2.16世紀初的一位人文主義者和翻譯家Etienne Dolet評論拉丁語的文獻摘錄。(附提問:Dolet怎樣表述人文主義?他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3. 16世紀初歐洲最著名的人文主義者Erasme在歐洲游歷的文化地圖;4.一幅反映16世紀印刷坊工作情形的彩色木版畫。(附說明:中世紀時期的抄書人每天約抄寫200行字,這時的印刷工每小時印180頁書);5.1547年法國神甫Pierre du Chastel在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葬禮上對他在文化上所起重要作用的頌詞。(附提問:弗朗索瓦一世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有怎樣的貢獻?)留給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則是閱讀了解16世紀人文主義出版人Alde Manuce。教科書在提供了Alde Manuce的生平大事年表、Alde Manuce當時印刷出版的精美的希臘文學作品書頁、Alde Manuce與Erasme等人的通信信件和Alde Manuce的肖像畫等歷史材料之后同樣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回答和思考問題:1.列舉Manuce出版的書籍類型。2.哪些新事物促成了Manuce的成功?3.該怎樣衡量他的成功?4.哪些證據(jù)顯示了Manuce也是一個偉大的人文主義學者?最后圍繞主題“印刷出版人Alde Manuce在人文主義傳播中的作用”進行寫作。教科書第二課“藝術的文藝復興”也是同樣由主導問題、概念術語解釋、幾份圖像和文字結(jié)合的歷史材料來布局,由于篇幅有限,此處筆者暫且不做贅述。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法國教科書的編寫顯然注意到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和“在思考中閱讀”的歷史學習過程。法國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注意引導學生在各類不同的歷史資料中找到一條有效的啟發(fā)思考的路徑,讓學生在解讀歷史資料時注重材料的關聯(lián)性與自主評判的角度?!鞍颜n堂還給學生”并不是完全放棄指導,而是通過提供大量的腳手架來指導學生學習。如何指導是一個教學技能問題,如何用問題進行指導則彰顯了一個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
法國高中教科書在歷史陳述方面的篇幅本來就少,直接進行歷史評論的語句更是幾乎沒有;對教師教學進行指導的教學參考書也一般只談抽象的史學方法論,只提供各章節(jié)參考書目、網(wǎng)上電子資源和步步推進教學的邏輯思考問題。這種教材和教參編寫方式的確給師生們進行歷史解釋留有很大空間,可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相對自由就意味著歷史教師無法偷懶,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和經(jīng)驗。所以,缺乏自信的法國年輕教師也會在網(wǎng)絡論壇中表達自己在教學中的迷茫和抱怨這種缺乏觀點的歷史教材。中國和法國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確應該互相觀摩,各取所長,找到一條更加優(yōu)化的教材編寫思路。
三、法國高中歷史教材體現(xiàn)了廣泛的學科滲透,尤其是史學與文學、史學與地理緊密結(jié)合
文史結(jié)合是我國歷史學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法國高中歷史教材中文史結(jié)合的特點卻比我國要更加明顯和完善。文史結(jié)合已經(jīng)成為法國歷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信條,貫穿于法國歷史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教學實踐中,法國高中歷史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將文學作品插入歷史課堂?!拔氖方Y(jié)合”的“文”,既有“文學”也有“作文”之意。教師上新課前往往要布置學生先做一定的準備,將指定的文本閱讀幾遍,并理解一些專業(yè)名詞的含義。在課堂上,教師會先用各種考查形式確保學生掌握了基礎的歷史知識,然后提供幾組歷史材料和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在小組中對自己的思考做一個初步展示。這不僅訓練了學生閱讀、分析和綜合運用史料的能力,也使學生的文字表達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
法國高中歷史課程還專門開設了一個學期的系列探究活動,其主題為“文學與社會”,下設6個專題:
1.改變世界的書寫:作家與社會論戰(zhàn)。
2.從黏土板到電子屏:書寫的奇遇。
3.圖像和語言:看與聽。
4.媒體、信息、交流:利弊與前景。
5.公共輿論:從集會到論壇。
6.對他人與對別處的看法。
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探究完成一個相關專題的作業(yè),然后以博客、展覽、報告、演講等方式呈現(xiàn)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后歷史教師根據(jù)以下4個標準來評賞作業(yè):學生在構(gòu)建和完成計劃中的自主性、搜尋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綜合材料的能力、最終展示成果的質(zhì)量。這個文史結(jié)合的主題探究活動設置得非常高妙,不僅全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和展示素質(zhì),實際上也是對當今信息社會的全面反思。
法國的高中歷史畢業(yè)會考采取史地合卷的方式??忌跉v史和地理(通常兩科會各給兩道題日)試題中各選一題作答。每年法國本土和海外省的題目會略有不同,但考試的模式是一樣的。
歷史和地理的結(jié)合不僅體現(xiàn)在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的史地同卷中,更體現(xiàn)在歷史教師的教學思維與教學實踐中。法國史學的許多理論問題必須結(jié)合地理學才能解釋清楚,例如等級結(jié)構(gòu)、焦點轉(zhuǎn)變、時間的空間化、歷史性的多重制度等。我們從法國中學歷史教師嚴格的職業(yè)資格要求中也可以看出史地結(jié)合的緊密。大學生獲得歷史學的本科學位或研究生學位以后,若要成為中學老師還要參加名為CAPES的從教資格考試,考試內(nèi)容既有歷史知識也有地理知識。成功通過該考試者還要在某學校進行一年的教學實習和教育學的學習,審查通過后才有資格成為正式的歷史教師。而法國中學歷史教師更高資格的職業(yè)考試agregation,考試內(nèi)容也是既有歷史也有地理。所以說,在法國要成為中學歷史老師必須史地兼通。
四、法國高中歷史教學重視圖像證史,廣泛利用藝術史資源進行審美熏陶
在法國高中史地教學綱要中,歷史的每一章節(jié)都專門列出了相關的藝術史料資源參考“Histoire desArts”,涉及各種圖書館、博物館、影像資料館的圖像電子資源,而且還專門指導教師如何利用這些藝術史資料。法國的中學歷史教材印制非常精美,一半左右的篇幅被各種歷史遺跡、建筑、繪畫、雕塑等視覺圖片占據(jù)。結(jié)合某一段歷史的文本資料,高一的歷史教材專門開設了如何分析圖像、如何欣賞油畫、如何評論漫畫的史學方法論課。通過藝術品來學習歷史是法國高中課堂一種常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法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認為,把經(jīng)典藝術品作為歷史學習資料,通過藝術作品來看法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從一個范圍更廣的人文主義的視野來看待歷史文化。
通過法國教育部門的教學綱要、法國中學的歷史教材、法國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論文和博客,筆者無不感受到這個文化藝術之國的歷史教學中強烈滲透著的審美教育意識: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直觀生動的審美感受力、浮想聯(lián)翩的審美想象力、真摯淳樸的審美情感和獨特新穎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在法國,歷史教師普遍有這樣的共識:“熟悉了解各種人類文明的歷史教師一定具備良好的審美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薄昂玫臍v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舞臺劇的演員與導演。”所以法國的歷史教師從儀容儀表、講課聲音、語言表達、臺風氣質(zhì)、教學思維、教學PPT的呈現(xiàn),甚至課堂討論的組織和座位的擺放都會有意識地要給學生一種美的感受。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辨析力、解釋力、表達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21世紀法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丁·勒高夫,P.諾拉,R.夏蒂埃,等.新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2]馬克·布洛赫.為歷史學辯護[M].張和聲,程郁,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