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德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漳州 363105)
公開評圖是建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公開評圖制度是公開評圖教學成效的保障,其制度的優(yōu)劣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評圖教學成效質量。但從當前的高校本科教育建筑學公開評圖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該制度的建設尚不盡人意。
基于此,本文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為例,立足理論與實踐的角度,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初探基于本科教育的建筑學公開評圖制度的改革路徑,以期為建立一個合宜的建筑學本科教育的公開評圖制度提供理論基礎盡己微薄力量。
在傳統(tǒng)的建筑學教育中,公開評圖的起源,大致可以回溯到19世紀的巴黎美術學院。該學院率先嘗試以學生動手設計來取代教師一味講課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并以此作為培養(yǎng)建筑系學生核心專業(yè)能力的主要手段(Bosworth F.H. Jr. and Jones, R.C.,1932:7)[1]。這一轉變的主要出發(fā)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犯錯,不斷地接受來自老師、實務界設計師等前輩們的批評和建議,以從中去學習真正的建筑設計。應該說,這種強調從挫折中去學習的教育教學方式在當時堪稱大學教育中獨一無二的。也是一場革命性的教學改革,并逐漸受到世人的認可,同時也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度。
但是,詳圖的制度與方式尚未隨之改革,學生只能看到圖紙上的分數(shù),而看不到教授們打分的過程,更不用說給分依據(j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專業(yè)者,尤其是思想先進的教授們認為,應該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自由度以及發(fā)言權。于是,教授們便將原本封閉的評圖過程向廣大學生開放。一來教授們可以在學生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二來學生也可以為自己的設計做一定程度的解釋。逐漸地,這樣的場合越來越開放,其他班級,甚至其他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前來觀摩旁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公開評圖制度也被認為是建筑學老師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此外,教授們甚至還邀請實務界的知名建筑師前來參與評圖,提高學生設計的實踐性,助推業(yè)界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校的知名度。
漸漸地,依舊因循傳統(tǒng)封閉式評圖模式的學校與改為公開評圖的學校之間出現(xiàn)了些許差異。在很多學生看來,積極踐行公開評圖的學校是開明的、先進的,更加吸引人的。很多建筑系的學生也常常會跑到其他學校去聆聽建筑系的公開評圖。到了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大部分的建筑院校的評圖方式已經(jīng)逐漸由封閉式改為開放式。可以說,公開評圖這一知識傳播的舞臺乃具有其先天優(yōu)勢,而這一優(yōu)勢也促使其能歷經(jīng)百余年而延續(xù)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評圖現(xiàn)場,當事學生的收獲也許并不是最大的。收獲最大的很有可能倒是前來旁聽的低年級學生。其實,這也是公開評圖時所不能忽視的一個很有趣的議題。一場公開評圖的受眾絕不僅僅只是擺在臺面上的這些人,其更為廣闊的潛在利好不可忽視。比如,活躍和調動了整個學院學習氛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高年級“傳幫帶”低年級學生的有效方式。
在韓國和臺灣地區(qū),建筑系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通常都要進行兩到三次比較正式的評圖。而且,每次評圖的時候都會邀請實務界的知名設計師前來擔當評委,甚至比例大概會占到所有評委老師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并且,老師們還會要求學生在陳述自己設計的時候,應該著正裝,以積極向上的姿態(tài)展現(xiàn)自己(圖1)。這樣,不僅可以讓整個評圖現(xiàn)場更加專業(yè)化,還可以讓這個眾人辛苦搭建起來的知識碰撞的舞臺更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就好比古時候學院派在各個學術討論場合所營造出來的充滿儀式感的場所氛圍一樣(圖1)。同時,也可以借此提高學生們對于每一次公開評圖的重視程度。
圖1 臺灣淡江大學建筑學系評圖現(xiàn)場
關于公開評圖(Jury),如果就其英文翻譯的意思來說,乃是指陪審團,或者展覽會、競賽等活動的全體評審員(評委會)。此外,還有輿論的裁決這一層意思。當然,其最常用的意思乃是陪審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開創(chuàng)的審判制度里面,陪審團并不能發(fā)言以表達意見。陪審團只負責聆聽,以及參與最終的結果裁定。這與建筑系公開評圖的場合里面的評委角色完全不同。公開評圖時,評委往往具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甚至說是對于學生的作品具有生殺大權也不過分。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公開評圖的評圖場域在很多時候又像極了法院的審判庭(圖2)。假如將兩個場域做一個角色代入,那么便會發(fā)現(xiàn)這其中最“有趣”的一點——設計中的各種條條框框和美學等因素就好比“原告”;“評委老師”既扮演著“法官”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原告律師”的角色;學生的“設計作品”就好比“被告”,“學生自己”則是“被告律師”,負責為自己的作品作“辯解”。評委老師一方面手握“生殺大權”,同時又在不斷地從被告(學生的設計作品)或者被告律師(學生)的言語表達中指出破綻。雖然這比喻有點諷刺意味,但現(xiàn)實確是如此。
圖2 利用專業(yè)教室作為畢業(yè)答辯的評圖空間
基此,學生在公開評圖時表現(xiàn)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最終的成績,在場的大多數(shù)評委都只是看到了學生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設計成果,而沒有看到學生平時的努力付出(勇于嘗試、積極探索)。所以,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評圖過程應該與評分過程分開。分數(shù)應該讓最有發(fā)言權的指導老師來決定,其他評委則主要負責從各專業(yè)角度來提出評判參考意見。畢竟,在建筑學的學習階段,最終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是設計的過程也是應該被重視的一個方面,畢竟一個良好的設計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建筑系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每一次評圖都應有其特定的目標,并且有一整套完備的評價體系讓學生完全知曉,知識和技能有標準和規(guī)則可以依循。評圖過程不能太過主觀,盡管設計工作不可能完全客觀,但還是有一些技巧性的、原則性的東西可以被廣泛接受而成為準則。
平時評圖可以有效快速檢驗學生的設計作品,避免“誤入歧途”,期中評圖可以承前啟后,期末評圖則主要是最后的成果檢驗。所以,身為老師,首先應該明確各次評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比如主要的設計目標、設計方法,與設計的完成度,應該是平時評圖與期末評圖所各自需要關注的點。而學生是否能夠藉此獲得一定的回饋,以指導他們進一步深化完善設計作品(完成階段性跨越),又是期中評圖所應該重點完成的任務。評估學生口頭報告的技巧,也是老師平時評圖需要注意的節(jié)點;模擬建筑事務所向甲方作簡報的方式,是老師在期末評圖時應該關注的點。單就幫助學生完成某一個設計課題來說,建筑系教師應該更多地開展過程評圖和期中評圖,讓學生在設計過程能夠獲得更多的建議,而不是只在期末評圖時來一次總結性的“秋后算賬”。當然,筆者也不否認期末評圖對學生所獲得的設計經(jīng)驗和教訓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未來實踐中的設計課題。畢竟設計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會接連不斷地面對一個又一個設計挑戰(zhàn)。
此外,在平時組織評圖時還需要注意一點,即:不是每位學生的設計作品都需要拿到評圖現(xiàn)場來評判,應該將重點放在能夠使過程和產(chǎn)品朝向具有共性的問題或更高層次的討論學習之上,以點帶面使之更富有普遍性的教育意義。
總而言之,評圖應該能夠讓老師、當事學生、校外評委、旁聽學生共同參與分析,綜合評估所有參加評圖的學生的設計作品。
“如何教育受教育者”,這是很多為人師者在走上講臺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高校專業(yè)課程的教育者相比于中小學教師來說,大部分其實并沒有系統(tǒng)性地學過教育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建筑學院的老師,抑或很多人在設計領域都是好的設計師,但是這并不意識著他們就能教出一批又一批好的年輕設計師來。因此,只有老師們都擺正姿態(tài),認真鉆研并掌握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才能讓建筑教育的品質有所提升。
首先,評委老師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為非指導老師的評委,一味指責學生設計的錯漏之處固然可以酣暢淋漓。但是,更主要的要評委在評圖時其實都是老師角色,所以都應該在指出學生設計錯誤的同時,更主要的要啟發(fā)學生尋找正確的設計方向。
其次,評委老師應該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評委老師除了在公開評圖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盡到自己作為評委的職責,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設計思路。很多學生由于壓力過大、過于緊張等因素而無法在評圖現(xiàn)場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評委老師應該嘗試松弛評圖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緩解學生的壓力,避免學生因為壓力過大而無法完整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觀點,則將大大提升評圖實效。通??梢圆捎锰釂柕姆绞絹砭徑鈱W生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解析自己的設計作品。此外,評委還應該是一名合格的傾聽者,盡量不要中途打斷學生的陳述,讓學生可以用連貫的思路來完整表達自己的觀點。正如前文所述,評圖現(xiàn)場不是法院庭審現(xiàn)場,老師不應該讓學生感覺自己是為了給自己的設計作品做辯護而登場,而應該讓學生抱著跟評委老師們探討與請教的心態(tài)上臺。當然,這首先需要老師事先將自由民主的基調植入整個評圖現(xiàn)場。
圖3 利用門廳走道作為期末評圖空間
第三,評委老師應該“就事論事”。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學生的設計作品上,而不是在對學生的個體印象上。至于學生的一些個性問題,比如言語表達和衣著習慣,甚至品性,應該盡量避免觸及。因此,建議評委老師在評圖現(xiàn)場盡量以靈活運用語言(清晰有條理)和非語言(點頭、搖頭、微笑、皺眉)的溝通方式,抓住作品重點進行評述[2]。
第四,評委老師應該在聆聽的時候隨即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待學生陳述完畢即能有條不紊地發(fā)表看法,并且盡量以建設性的意見替代打擊積極性的批評。在建筑系學生群體中流傳著這樣一些評委老師們在評圖時說的比較委婉的“金句”——你這個圖是要自己撕掉還是老師幫你撕掉;你這個模型是要自己砸掉還是老師幫你砸掉;甚至在評圖現(xiàn)場還聽到一些更加直接、更加具有破壞力的話——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糟糕的設計作品;你的圖紙和模型沒有一點可取之處,還不如推倒重來;你的設計基本功不過關,建議重修一年級的基礎建筑設計課程;你似乎不適合學建筑,不如趁早改行。殊不知這些話語一出,對于大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來說殺傷力極強。本研究認為,評圖的時候應該提倡和推崇少一些破壞性的指責,多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措詞盡量要委婉平和,多鼓勵、少指點,少挖苦斥責。比如:可以建議學生多看一些諸如空間構成的相關書籍以幫助學生針對性提高?;蛘吖膭顚W生大膽嘗試一些相關烈的版式風格,以促進學生在修改中能突出重點、完善設計。
希望所有的評圖老師都能像阿托·韋恩(Wayne Attoe)在其《建筑與嚴苛的想象(Architecture and Critical Imagination)》一書中指出那樣,有用的批評是告知未來,而不是評斷過去;不是一味指出對錯,而是告知下一步應該怎么走[3]。
建筑學院的師生自詡為空間專業(yè)者,但是很多時候,老師對于評圖環(huán)境的選擇和布置都顯得不那么專業(yè)(圖2)。(當然,因受教學硬件條件的限制,很多情況下老師們通常也都沒有什么好的選擇。)以嘉庚學院建筑學院為例。該學院沒有專門的建筑系館,沒有專門的評圖空間,專業(yè)教室都是普通教室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師都只能借用教室外的公共空間開展臨時的評圖活動(圖3),較為重要的評圖活動則直接利用專業(yè)教室內的投影設備(圖4)。這樣的評圖空間盡管不夠專業(yè),只能基本達到評圖的目的,學生倘若制作出了演示文檔還放映出來,只是他們的圖紙往往只能貼在黑板上,而普通教室的黑板位置往往只布置一兩盞日光燈,達不到專業(yè)展示射燈的效果(圖4)。
此外,專業(yè)的評圖場域,距離遠近得宜可以讓評委看清圖面,聽清聲音,促進講者與評委之間的良好對話。本應該有舒適的座椅提供給評委和聽眾,以創(chuàng)設出講者和聽者之間合適的距離與視線關系還欠考慮。
此外,評圖空間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應該拘泥于室內空間。教師可以順應天時地利,并且根據(jù)評圖對象的特征來進行選擇。如圖5記錄的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18級風景園林專業(yè)“立體構成”模型評比現(xiàn)場的情況。教師將學生帶離冰冷的專業(yè)教室,來到冬日暖陽下的大草坪上進行講評,學生可坐可立,氛圍相對輕松。并且,溫暖的陽光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舒適的評圖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給模型打光,讓評圖的對象(模型的體量關系)更加生動。相信這樣一堂評圖課一定可以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4 利用專業(yè)教室作為評圖空間
圖5 利用戶外大草坪作為期中評圖空間
在時間的選擇和控制方面,則相對較為靈活可控。不過,相對于時間效益問題,開展評圖活動的代價過高,而學生受益過低。先不論評圖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單就評圖期間的時間成本,少則四五小時,多則七八小時。無論如何都是要耗費一天的時間。因此,如何提高評圖的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以為,最有效的做法應該是盡量避免無效的評圖和重復的評圖,要選擇比較優(yōu)秀,或者有典型問題的學生作品來評。這樣既可以有效地壓縮評圖時間,提高效率;又可以保證評圖的預期效果——對當事者糾錯,對旁聽者啟示。
建筑師與推銷員,看似差異巨大的兩個職業(yè),其實也有其相似性。在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建筑師也是一名推銷員。推銷員需要把自己手中的產(chǎn)品推銷給顧客,而建筑師又何嘗不是需要把自己的設計作品,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向甲方說明,以求甲方的理解、支持、采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合格建筑師就一定都能說會道。,假如一名建筑師具有能說會道這一技能,那么這對于他之后執(zhí)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勢必會有諸多的幫助。而這一技能的開發(fā),在學生時代就應該著手進行。
關于這一方面,嘉庚建筑學院的學生表現(xiàn)還不夠好。從某個角度來說是老師們沒有去特意關注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來讓學生鍛煉這一技能?,F(xiàn)在學院內的教學,絕大部分的老師主要強調的還是圖紙表達和模型制作等實體的東西,而對于口頭表達則幾乎沒有要求,學生只能在不得不上臺闡述方案觀點的時候自求多福。
筆者認為,溝通的技巧是可以后天鍛煉學習的,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老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上臺匯報的機會。這些機會,可以合理地分布在整個設計過程。比如,可以在一草考試①之后,三草完成之后,以及最后的成圖展覽之時,給學生提供3次比較正式的匯報機會,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文在梳理了近現(xiàn)代大學建筑教育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轉變之后,指出了“公開評圖”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指出幾個需要被關注的方面。希望能對未來的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支持幫助作用。
注 釋
① 一草考試是嘉庚學院建筑學院陳綱倫院長首創(chuàng)的一個全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在每一個課題開始前的第一次課,會利用三節(jié)課的時間,以考試的形式讓學生當堂畫出一套完整的一草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