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禹珍
(南平市第三醫(yī)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高發(fā)性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為0.66%,病程較長,遷延不愈,而且復發(fā)率較高[1、2]。該病的發(fā)病機制仍未闡述明了,雖采用藥物治療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但仍無特效方法[3、4]。關(guān)于藥物治療,一般強調(diào)早期用藥、足量用藥,研究認為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較好,但常規(guī)劑量不良反應多[3]。筆者采用氨磺必利聯(lián)合小劑量氯氮平治療5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比較氨磺必利聯(lián)合不同劑量氯氮平治療該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南平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中的診斷標準[5]。采用雙盲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齡為23~46歲,平均年齡為(36.71±6.38)歲,病程1.5~8年,平均病程(5.09±2.64)年;觀察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為22~48歲,平均年齡為(36.94±6.41)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4±2.73)年。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口服氨磺必利治療,以0.2g/d作為起始劑量,2周內(nèi)劑量增加至0.6~1.0g/d,平均劑量為(0.76±0.15)g/d。對照組聯(lián)合常規(guī)劑量氯氮平治療,起始劑量為0.05g/d,2周內(nèi)增加至0.35~0.50g/d,平均劑量為(0.43±0.05)g/d;觀察組聯(lián)合小劑量氯氮平治療,起始劑量為0.025g/d,2周內(nèi)增加至0.05~0.15g/d,平均劑量為(0.11±0.03)g/d。療程均為8周。
治療前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減分率評價臨床療效:①基本痊愈,減分率≥75%;②顯著進步,減分率50%~74%;③進步,減分率25%~49%;④無效,減分率<25%??傮w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記錄治療期間兩組發(fā)生的需要處理不良反應。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體有效率為78.85%,略低于對照組的80.77%,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8周后,兩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PANSS評分比較分)
治療期間,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8.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5.38%(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比較[n(%)]
本研究用氨磺必利聯(lián)合氯氮平治療8周后,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氨磺必利對大腦額葉皮層突觸前D2、D3受體具有選擇性阻斷作用,使多巴胺能傳輸明顯增加,同時能夠?qū)吘墔^(qū)突觸后D2、D3受體給予阻斷,進而導致多巴胺能傳輸減少,即該藥能夠?qū)穹至寻Y患者額葉皮層多巴胺能活動過度及邊緣區(qū)多巴胺能活動減少達到同時治療作用,使其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得到同時改善[6、7]。氯氮平可以增加中前額葉皮層谷氨酸釋放,達到同時改善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的目的,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大[8]。本研究觀察組將氯氮平劑量由常規(guī)的0.35~0.50g/d降低至0.05~0.15g/d,治療8周后總體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提示降低氯氮平劑量并未影響療效,但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38.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5.38%,與文獻報道相符[9],采用小劑量氯氮平治療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氨磺必利聯(lián)合小劑量與常規(guī)劑量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相當,而小劑量氯氮平能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