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濤靜,潘宇芬,姜 敏
(江蘇省常州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江蘇 常州 213003)
急診部門是醫(yī)療部門十分重要的部門之一,同時急診搶救室屬于高風險科室。這主要是因為搶救的患者不僅病情兇險、危重,更有絕大一部分患者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急診室患者病種不一,各自攜帶細菌不同,因此,該科室也是許多細菌的集散地,利于傳染病的傳播。由于護士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針刺傷從而造成的職業(yè)暴露,以此引發(fā)患者發(fā)生血源性感染的整體潛在性感染,此種病癥也正在不斷的發(fā)生[1]。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80%以上的護土均遭受過針刺傷害[2]。因此,預防護土針刺傷至關重要。在本研究中,主要是通過安全型型留置針的運用來達到降低護士針刺傷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進行治療且需建立靜脈通路的患者2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16~69歲,平均(48.21士+6.95)歲,干預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18~68歲,平均(48.59土7.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呷虢M前均知情且同意,且本次研究經倫理研究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型留置針,干預組患者采用安全型型留置針,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在操作之前,選擇患者合適的血管進行,如條件允許可以選擇彈性好、血液豐富、粗壯、無靜脈瓣、易于固定的近心端血管。全程操作均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常規(guī)準備穿刺前物品,局部消毒兩次,第二遍小于第一遍,面積大于敷貼,將輸液器管道與延長管相連,將氣體排凈。護士雙手持針,活動留置針側小翅膀,以便于固定時防止壓瘡。取下護針帽子,運用左手繃緊皮膚的方法,固定穿刺部位,右手進行針刺,觀察患者血管的回血情況,見回血后壓低穿刺角度,退出部分針芯,沿著血管走向,將軟針盡可能多的送入血管,退出全部針芯。松開止血帶,妥善固定留置針,最后與輸液皮條鏈接,調節(jié)滴速。退出的針芯會自動將針尖鎖住,抱死,不再有穿刺功能。
應用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組件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護士未發(fā)生針刺傷,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8%,干預組患者二重感染發(fā)生率(1.05%)明顯低于對照組(14.67%),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針刺傷及二重感染的發(fā)生率比較
急診搶救室承擔了醫(yī)院急癥、重癥患者的治療工作,具有患者多、病情復雜、病情危重、周轉快等特點[3]。對于急診搶救室的護士而言,往往在病情還未確定之前便開始接觸患者,給予治療及護理。尤其對于在潛伏期的傳染病患者在應用各類注射器針頭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針刺傷,則增大了疾病傳播的幾率[4]。急診室的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護士心理壓力大、環(huán)境嘈雜擁擠,均增加了銳器傷的發(fā)生次數。因此,針刺傷對急診科護理人員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降低在操作的過程中護土針刺傷的發(fā)生率,本研究運用安全型留置針進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護士未發(fā)生針刺傷,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8%。干預組患者二重感染發(fā)生率(1.05%)明顯低于對照組(14.67%),差異明顯(P<0.05),提示,安全型留置針較普通留置針而言,具有安全、方便等特點,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5,6]。
安全型留置針逐漸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其主要特點是具有自動主動保護夾系統(tǒng),在操作的過程中,將鋼針全部拔出后,能夠聽到咔嚓聲,保護夾會自動鎖閉針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護士與患者的血液接觸,起到了對護士的保護作用,提高了護士的職業(yè)安全性。與安全型留置針相比,普通留置針則不具備這樣的效果,在操作的過程中,將鋼針拔出后,針尖會暴露在外面,而此時如果護士心理壓力過大、過于緊張或過于疏忽,則會出現針刺傷,對護士的傷害較大。因此,在急診搶救室的工作過程中,可以應用安全型留置針進行操作,由于其具有安全可靠、針刺傷發(fā)生率低等特點,因此,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