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供應室,遼寧 沈陽 11004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其臨床特點為反復發(fā)作,病程長,且隨著疾病進展患者預后不理想,目前認為多種因素可誘發(fā)本病的急性發(fā)作,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1]。發(fā)病初期患者以低氧血癥、咳嗽咳痰為主,隨著病程的延長可能出現(xiàn)肺動脈高壓,右心擴大以及心力衰竭[2]。呼吸康復訓練屬于肺呼吸康復治療的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呼吸肌的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從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運動能力,改善其健康狀況,通過局部肌肉與呼吸功能相關肌肉的功能鍛煉[3],從而更好的協(xié)調呼吸肌功能,提高患者主動呼吸能力的一種護理方法[4]。為更好的提高老年慢性阻寒性肺部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探討呼吸康復訓練對患者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所有入組者均經臨床表現(xiàn)、肺功能、臨床病史等等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此次入組因急性發(fā)作,入組時簽署入組知情同意書后,并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60歲以上,預計生存時間超過48小時;排除合并心力衰竭、各種因素導致休克、拒絕使用呼吸機治療、精神疾病以及拒絕入組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0~78歲,平均(65.5±2.7)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8~34年,平均(21.3±1.5)年;對照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40~79歲,平均(65.6±2.8)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8~35年,平均(21.4±1.6)年,兩組性別、年齡、8~34病程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入組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以配合醫(yī)師藥物干預為主,結合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則實施針對性的呼吸康復訓練,注重對患者呼吸功能協(xié)調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實施吹氣球訓練,并囑咐患者盡最大能力將氣球吹大,直至無力吹出為止,隨后開始吸氣,并以最大力度緩慢吸氣,直至胸廓極大擴張,每次鍛煉持續(xù)5 min,并間隔30 min,隨后再次進行5 min呼吸鍛煉,每天進行3次。在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同時囑患者排痰結合氣道濕化治療,有條件時刻囑患者進行有氧操和太極運動,以便提高康復鍛煉耐受度。以上康復鍛煉堅持進行4周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比較兩組住院期間吸氧治療時間及總住院治療時間,對所有入組者隨訪1個月,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統(tǒng)計兩組住院期間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情況。生活質量評價通過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量表實施,共6大項,總分0~100分,分值水平與實際生活質量呈負相關;睡眠質量評價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進行,共14大項,總分0~21分,分值水平與實際睡眠質量呈負相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20.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吸氧治療時間及及總住院治療比較:觀察組吸氧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吸氧治療時間及及總住院治療比較(d,±s)
表1 兩組吸氧治療時間及及總住院治療比較(d,±s)
2.2 兩組入組后1個月隨訪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入組后1個月隨訪,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分及睡眠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組后1個月隨訪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入組后1個月隨訪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分,±s)
2.3 兩組住院期間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情況:觀察組住院期間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插管率及再次使用有創(chuàng)呼吸機支持比例比較[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生理特征為氣流的不可逆性的不完全受限,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呼吸功能明顯降低,其造成延長的機體功能破壞,本病終末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到極大影響[5]。隨著環(huán)境與空氣質量的改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進而其致死率、致殘率亦有升高。本病分為緩解期與急性發(fā)作期,但無論針對疾病哪個時期患者,只要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則均可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從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治療耐受度,改善患者預后,延長其生存時間[6]。
本研究針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住院患者,護理上,觀察組實施本研究的呼吸康復訓練,對照組則行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吸氧治療時間及及總住院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吸氧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證明針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呼吸康復訓練,能有效的縮短患者吸氧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另外比較兩組入組后1個月隨訪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發(fā)現(xiàn),入組后1個月隨訪,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分及睡眠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證實針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呼吸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有重要價值。最后比較兩組住院期間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情況發(fā)現(xiàn),觀察組住院期間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比例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針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呼吸康復訓練,對減少使用呼吸機治療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觀察組實施的呼吸康復訓練屬于肺呼吸康復治療的一部分,通過呼吸肌的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提高患者日常生活運動能力,改善患者健康狀況[7],結合局部肌肉與呼吸功能相關肌肉的功能鍛煉,如縮唇腹式呼吸和阻力呼吸動作訓練等,更好的協(xié)調呼吸肌功能,從而增加患者呼吸潮氣量,降低呼吸頻率和呼吸無用功,避免和減少呼吸肌疲勞,同時結合排痰、全身耐力鍛煉等,達到進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8]。綜上所述,針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呼吸康復訓練,可顯著縮短呼吸機及氧療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