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懷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教育實踐中,中考既是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考核,也是對教師教育方向的引導。作為一線教師必須緊跟中考改革的最新動態(tài),看到改革背后深層次的教育導向,并在教學實現(xiàn)中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完成更加高效的學習?;诖耍疚囊栽颇鲜?020年秋季新學期的中考改革為例,就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調整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中考改革;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對未來教育工作發(fā)展推進方向的指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內容較為廣泛,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對于學生的三觀的養(yǎng)成、法治意識以及政治認同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從根本上調整教學目標,切實以學生的全面成長為目的,避免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緊跟中考改革導向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策略。
一、2020年中考改革方向解讀
在2014年云南省就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方案進行了一次調整,總分由880調整到600分,其中歷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學和信息技術5個學科,成績達合格及以上者每個學科按10分計入高中錄取總分,低于60分者按實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數(shù))計入高中錄取總分。我們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所占的分數(shù)比重并不高,這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師與學生減少了對該學科的重視。在2020年的中考改革中,道德與法治、歷史及生物學的總分均100分,按實際得分的40%計入中考成績。這一調整說明了教育改革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教師要把握住這一信號,加緊教學策略的調整。
二、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通過政策解讀,引導學生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端正學習態(tài)度
2020年云南省中考改革新方案之前,道德與法治學科在中考600分的總分中僅占了10分,分值占比導致學生和家長不重視,認為臨時抱佛腳就能拿到滿分,但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治觀念、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社會和諧與人生價值等核心素養(yǎng)為一體的育人課程,“唯分數(shù)論”思想給道德與法治教師帶來了極大困難。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并對“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提出新要求,明確了在大中小學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點明了思政課作用,在全國范圍內把思政課提升到一個高度。2020年云南省中考改革新方案的實施,依據(jù)中央精神,對初中思政課的重視體現(xiàn)在了學業(yè)水平測試分值占比的提升中。此外,教師也應讓學生明白,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僅是一門需要參加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學科,學生在課程中更多的是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人,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本學科,從而端正學習態(tài)度。
(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學科興趣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實踐中,教師糾正學生“開卷即抄書,閉卷即背書”的錯誤觀念,以豐富的課堂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內化,切實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舉例而言,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生活需要法律》這節(jié)課時,需要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國家的治理需要依托法律開展,我們必須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針對學生普遍對法律知識比較陌生而且興趣不足的情況,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禁止未成年人入內”的標語用圖片展示出來,并詢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以引出《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的知識,展開進一步講解。
(三)引入生活時事熱點,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體現(xiàn)出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特點,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引入生活時事熱點,促進學生進行主動思考,讓學生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結合起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舉例而言,在八年級上冊《心中有法》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樹立起法治意識預防犯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新聞熱點“刑事責任年齡擬調整,滿12歲故意殺人或可入刑?”引入課堂,讓學生明白法律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它與社會需求的變遷息息相關。同時這一調整,也進一步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和約束的呼聲。通過這一時事熱點,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法律底線不可觸動這一鐵律,從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強對個人言行舉止的規(guī)范。
(四)運用議題式教學法,訓練學生探究意識
議題式教學模式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必要學習引入這一課改理念。議題式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梳理,確定供學生探究的議題,讓學生在相互討論探究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度掌握和遷移創(chuàng)新。舉例而言,在學習《我們的公共生活》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將“如何理解初中生與社會的關系?初中生有哪些社會責任?初中生如何服務社會?”這三個問題作為小組探究的議題。在確定完成議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探究,通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公益活動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說捐贈舊課本、服務社區(qū)、義務勞動等,這些常見的事情都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身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在學生商量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思路,在議題探究中升華自身的思想,提高自身的認識,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出切實的行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云南省新的中考改革中,加強了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提升了分數(shù)占比,這一調整是對素質教育理念以及立德樹人總體教育任務的踐行。作為一線初中教師必須緊跟教育改革導向,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yǎng)的重視,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豐富課堂形式、引入生活時事熱點、運用議題式教學法等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曉蓉.淺談初中道德與法制的教學策略[J].數(shù)碼設計(下),2018,(8):293.
[2]李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情境教學的實踐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8,(15):44.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