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停
我家喜歡把春節(jié)叫作“農(nóng)歷年”,過陽歷年不算,只有過了大年三十,吃了餃子拿了紅包才算是長大了一歲。
盡管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我還是按著家里的習(xí)俗,在三十前一天認(rèn)真給房間做了大掃除。當(dāng)我用吸塵器收拾公寓走廊的地板時,室友怡下課回來,滿臉詫異:“我還以為是阿姨來打掃呢?干嗎這么勤勞啦?小年夜我們幾個出去吃飯吧!”
怡是做菜必放糖的江南妹子,臘月二十九的小年夜對她來說不亞于除夕的重要性,在農(nóng)歷北方小年我們幾個同學(xué)嚷著要吃餃子的時候,她默默洗了所有的碗。最后我還是沒有出門聚餐,她們江南小年夜飯我就不湊熱鬧了,畢竟出國讀書以后,我對數(shù)字異常敏感,在生活成本通通乘以九的英國鄉(xiāng)下,一杯奶茶50塊,火鍋每人200塊打底,就連在中餐館點份平平無奇的東北大拉皮都要90塊。
于是,每次過節(ji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各顯神通,廚神非一蹴而就,各個地方的特色菜倒是學(xué)會了不少。我腌好雞腿肉,還剁了餃子餡,臨睡前帶著滿滿的成就感,不由得想到每次過年都要提前幾天在廚房忙碌的老媽,各種食材在她手下變著花樣翻新,在除夕那晚擺滿桌子時,最滿足的莫過于聽到一家人對她手藝的肯定吧。
年三十一早,如果在國內(nèi),是要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炸醒的,而這個清晨和平日并沒什么不同,只有微信頻頻彈出的拜年消息提醒我這的確是新年。我邊和家人視頻拜年,邊趕去商學(xué)院上早課,一下樓竟看到公寓樓下掛上了紅色的燈籠,公共休息室還貼著窗花和福字,老爸在視頻里說,這一定是你們那兒的外國人貼的,要是中國人哪能不倒貼福字呢?聽著好像很有道理,可如何向英國人解釋諧音梗難倒了我,暫且留著這紅色喜慶的年味兒吧。課前教授還對我們說happy Chinese new year,后排有人用中文接茬道,課都沒給我們cancel掉,不夠快樂??!
下課時看見有人在跟家里視頻,隔著八個小時時差,上午11點是北京時間19點,正是吃年夜飯的時間。而我的年夜飯還沒有開火,趕回家和朋友相約廚房,桌子上早已擺好了電腦要看春晚直播。那邊有人開始爆炒,并把雞塞進(jìn)烤箱,這邊我全心全意教小胡包餃子。她是江西人,據(jù)說餃子只吃過速凍的,更是沒有和面與搟餃子皮的經(jīng)驗??紤]到柳葉餃子比較好上手,我決定從這個教起,這時公寓里其他人也都陸續(xù)下課回來加入包餃子大軍。離家萬里才感受到這些稀松平常的東西對于自己的意義,春晚變得好看到讓人挪不開眼,肖戰(zhàn)一出場,所有女生都聚在電腦面前狂嗷,那架勢實在是把進(jìn)廚房的黎巴嫩同學(xué)嚇到了,當(dāng)我們指著屏幕向她解釋了緣由后,她眼睛亮了,果然高顏值不分國度。
回家過年,是和父母長輩們共享團(tuán)聚時光。而這個難忘的異鄉(xiāng)春節(jié),當(dāng)我們圍在廚房里,在英格蘭下午4點的暮色中,打著視頻電話和家里一起新年倒數(shù),又是別樣的滋味,國內(nèi)的新聞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團(tuán)圓和平安是最好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