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的損害:排斥者身份的調節(jié)作用*

      2020-04-23 02:01:42張珊珊孫宇靜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威脅群體兒童

      張 野,張珊珊,孫宇靜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沈陽 110034)

      一、引言

      從群體角度而言,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希望被他人或某一群體所接納,擁有自己的小群體,或讓自己歸屬于某一社會群體中,以此滿足自己的歸屬感需要,并促進與維護自己的積極社會關系。[1]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的交往中,人們卻總是遭受到他人或群體的拒絕或忽視,[2]這就是一種社會排斥現(xiàn)象。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現(xiàn)象存在于各種文化背景下以及人際關系中,且會阻礙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進步,[3]因而它備受各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就其概念來說,法國學者Rene Lenoir于1974年率先提出了社會排斥,并指出它是用來指那些未能享受到國家社會保障,受到孤立的人群。但由于社會排斥會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不良影響,隨后很多領域的研究者都對它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基于心理學視角對社會排斥的探析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取向。

      有關社會排斥對個體心理不良影響的解釋中,社會排斥需要威脅模型是最為經典的理論模型。該模型認為,社會排斥會威脅被排斥者的歸屬感、控制感、自尊和存在意義感等四種心理基本需要,[4]進而使被排斥者出現(xiàn)攻擊、挫敗、社會隔離、自殺意念等一系列不良反應。[5]相關實證研究也發(fā)現(xiàn),遭受社會排斥者會出現(xiàn)消極情緒、低自尊水平和缺乏歸屬感等問題。[6]相反,被社會接納者的歸屬感、控制感和意義感卻被增強。[7]因此,社會排斥會引發(fā)個體的各種消極反應,這與其心理基本需要受到威脅有關。

      已有社會排斥研究的文獻中,多數(shù)研究是集中于對社會環(huán)境中成人群體排斥問題的探討。[8-9]但隨著研究不斷地深入,社會排斥現(xiàn)象也被發(fā)現(xiàn)存在于中小學校園環(huán)境中。[10]例如,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會引發(fā)兒童內外化行為、逃學、基本需要受損,人際關系破裂及學業(yè)成績下降等問題。[11-12]還有研究者指出,兒童在7歲時便開始理解社會接納與社會排斥的意義,并對被排斥情境產生了敏感性。[13]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在校園情境中感知到的被排斥感也會越來越強。[14]不僅如此,10~14歲兒童在被排斥情境中還會報告出有較少的積極情緒體驗和基本需要未被滿足的狀況。[15]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與成人相比,兒童基本需要受到的威脅程度會更大。[16]目前來說,網(wǎng)絡擲球任務是考察兒童社會排斥問題的一種較為有效的研究范式[17],但在國內也鮮有研究采用該范式探討兒童社會排斥不良后效。因而,本研究擬采用該范式探討社會排斥對我國兒童基本需要的威脅,以豐富兒童社會排斥的本土化研究內容。

      在社會排斥情境中,個體遭受到的被排斥程度能夠影響其消極后果的強弱,K?rn?等人的研究證實了隨著排斥人數(shù)的增加,受害排斥兒童的同伴拒絕和社會焦慮上得分的測量值上均較高。[18]社會排斥的“一致模型”(Consensual Model)提出,被排斥者遭受群體中的兩個或更多同伴共同排斥時(即一致排斥),社會排斥才會對被排斥者產生消極影響。根據(jù)這一觀點,社會排斥可以分為完全排斥與部分排斥兩類。完全排斥就是個體遭受群體中的所有成員的排斥現(xiàn)象,而部分排斥是指個體僅遭受了群體中的部分成員的排斥現(xiàn)象。相對來說,完全排斥對被排斥者的影響會更大,能夠導致被排斥個體將失敗歸因于內在和性格方面,這會強烈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基本需要滿足。Sandstrom等人的研究表明,8~11歲兒童會感到完全排斥情境比部分排斥情境對自己的傷害性更大。[12]同時,也有研究證實,實施排斥者人數(shù)、實施排斥者與被排斥者的關系均可威脅被排斥者的基本需要,特別是實施排斥者與被排斥者關系越密切,其遭到的傷害越嚴重[19],但這些研究結果仍限于成人群體中的發(fā)現(xiàn)。綜上,有關兒童社會排斥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外研究的發(fā)現(xiàn),而在本土化的兒童社會排斥研究中,目前還未觸及到社會排斥消極的后效結果(基本心理需要受損)與排斥程度、實施排斥者與被排斥者關系等相關方面的探討。那么,在完全排斥情境中,實施排斥者與被排斥者的關系是否也會影響到社會排斥對兒童的傷害?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將實施排斥方設定為熟悉人與陌生人兩類,擬繼續(xù)考察實施排斥者身份對兒童需要威脅的影響。

      綜上,本研究選取8~11歲青春期前期的兒童為被試進行如下研究:實驗1 考察社會排斥情境下,完全排斥與部分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威脅的影響。實驗2 進一步加入排斥者身份,考察不同排斥者身份下,完全排斥與部分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威脅的影響。研究提出如下假設:完全排斥和部分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威脅存在顯著影響,并存在明顯的年齡差異;排斥者不同身份影響兒童在社會排斥情境中的基本需要。

      二、實驗一:完全排斥和部分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

      (一)目的

      通過設置社會排斥情境中完全排斥、部分排斥兩種實驗情境,考察社會排斥程度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即排斥者人數(shù)的變化是否對兒童基本需要有所不同。

      (二)方法

      1.實驗被試

      從某小學隨機選取8~11歲216名健康兒童,其中8名兒童未完成實驗,最終有效被試208名。8~9歲組67名(M= 8.27,SD=0.45),9~10歲組66名(M= 9.14,SD=0.35),10~11歲組75名(M= 10.21,SD=0.41);男生100名,女生108名。將被試隨機分配到四種實驗條件下,0人排斥組54名,1人排斥組51名,2人排斥組53名,3人排斥組50名,對性別進行平衡化處理。所有被試自愿參加實驗,以往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2.實驗材料

      (1)網(wǎng)絡擲球排斥任務材料:改編自Zadro 等人的網(wǎng)絡擲球任務。[20]共有包括被試在內的4名玩家一起玩擲球游戲,被試是真正玩家(實驗確定其為2號玩家)外,另3名為虛擬玩家(與被試同性別),游戲目的是讓被試感到自己受到來自其他部分或全部虛假玩家的排斥或接納。實驗任務共有60次擲球,時長約3.5分鐘。其中,“3人排斥組”表示有3名排斥者和0名接納者(3 vs. 0),具體含義是被試先接到另3位玩家(1號、3號和4號玩家)的傳球,隨后在剩下的游戲中不再接到他們的傳球;“2人排斥組”表示為有2名排斥者和1名接納者(2 vs. 1),具體含義是被試先接到3位玩家的傳球,但在剩下游戲中不再接到1號和3號的傳球,只有4號繼續(xù)把1/3的球傳給被試;以此類推,還有“1人排斥組(1 vs. 2)”和“0人排斥組(0 vs. 3)”。

      (2)社會排斥操作檢驗問卷:改編自Sandstrom等人的社會排斥操作檢驗問卷,[12]含4個題目,其中2題要求被試回答“是否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體驗到排斥”和“其他玩家是否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體驗到排斥”,答案由“是”與“否”構成;另2個題目分別評價被試“與其他玩家相比,是否經常接到玩家們的傳球”及“每位玩家是否經常單獨將球傳給自己”,使用7點計分。研究根據(jù)上述4個題目評定被試在實驗任務中感知到的被排斥程度。

      (3)基本需要威脅量表:由Van和Willams編制,[21]測量網(wǎng)絡擲球游戲后被試的四種基本需要受到的威脅程度,Sandstrom等人將其應用于兒童群體。量表含20個條目,分歸屬感、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義感4個維度,采用7點計分,得分越低表示基本需要受威脅程度越大。本研究中量表各維度及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76~0.84之間。

      (4)實驗設計。 采用4(排斥人數(shù):3 vs. 0/ 2 vs. 1/ 1 vs. 2/ 0 vs. 3)×2(性別:男/女)×3(年齡組:8~9歲/9~10歲/10~11歲)三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因變量分別為歸屬感、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義感得分。

      (5)實驗程序。 主試宣讀指導語:“各位同學好,你們是否喜歡網(wǎng)絡游戲?我們會對大家進行分組,做一個網(wǎng)絡在線傳球的小游戲?!闭鞯猛夂螅瑢⒈辉囯S機分配到不同實驗室并分配給每人一臺電腦。隨后,每位被試將完成一個事先已經設置好的擲球游戲,并告知為網(wǎng)絡游戲,以提高實驗真實性。正式實驗前,主試告知:“屏幕上有4名玩家,分別標記1、2、3、4號,你是2號玩家,當其他玩家將球傳給你時,你可以點擊鼠標把球再傳給其他玩家”。擲球任務結束后,被試立即填寫《社會排斥感自評量表》和《基本需要威脅量表》。填寫完成后,主試告知其他三個玩家是虛擬的,排除被試的不良反應,并贈送小禮品。

      (三)結果

      1.社會排斥操作檢驗

      方差分析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在“與其他玩家相比,是否經常接到玩家們的傳球”“每位玩家是否經常單獨將球傳給自己”及“是否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體驗到排斥”等3個項目上的結果分別為F(3,204)=48.25,p<0.001,η2=0.42;F(3,204)=76.75,p<0.001,η2=0.53;2(3)=118.44,p<0.001,進一步事后檢驗結果均顯示(0 vs. 3)>(1vs. 2)>(2 vs. 1)>(3 vs. 0);在“其他玩家是否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體驗到排斥”上,2(3)=0.64,p>0.05。上述結果表明排斥人數(shù)越多,被試的被排斥感越強,說明排斥操作有效。

      2.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威脅的比較分析

      因此,實驗1通過改變群體內的排斥人數(shù),考察不同社會排斥程度對兒童基本需要的損害。研究發(fā)現(xiàn),在完全排斥情境下,被試四種基本需要的受威脅程度最大,與Sandstrom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在部分排斥情境下,(2 vs. 1)條件對兒童基本需要損害程度大于(1 vs. 2)條件,說明排斥人的數(shù)量遞增與社會排斥的后效影響有關,表明兒童特別更敏感于遭到2個或2個以上排斥者的共同排斥。[19]

      圖1 在排斥者人數(shù)條件下四種基本需要威脅程度

      圖2 在排斥者身份條件下歸屬感威脅程度

      三、實驗2:排斥者身份在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影響中的作用

      (一)目的

      實驗1通過系統(tǒng)改變群體中的排斥和接納人數(shù),探討了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兒童在完全排斥條件下會報告出更少的基本需要滿足,為社會排斥需要威脅模型在兒童群體中的適用性提供了有力證據(jù)。除歸屬感外,實驗1并未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變量影響不同程度排斥對兒童其他三個基本需要的損害。此外,有學者提出,相較于被外群體成員排斥,被內群體成員排斥會給個體帶來更大的傷害,相反,被內群體成員接納則會使個體產生更多滿意感,[22]表明排斥者身份可能是社會排斥影響個體基本需要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實驗2聚焦于9~10歲兒童,進一步將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的玩家分別設置為“熟悉人”“陌生人”兩類,繼續(xù)探討不同社會排斥程度下的排斥者身份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

      (二)方法

      1.實驗被試

      從某小學隨機選取9~10歲104名健康兒童,6名兒童未完成實驗,最終有效被試98人(M=9.05,SD=0.22),男生51名,女生47名。將被試隨機分配到實驗條件下(3 vs. 0)-熟悉組17名、(3 vs.0)-陌生組16名、(2 vs. 1)-熟悉組17名、(2 vs.1)-陌生組16名、(1 vs. 2)-熟悉組16名和(1 vs. 2)-陌生組16名,平衡性別。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實驗,且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2.實驗材料

      (1)網(wǎng)絡擲球排斥任務材料:以實驗1的網(wǎng)絡擲球任務范式材料為基礎,參照Van等人的研究進行改編。[23]在實驗任務中,屏幕中的玩家用真人照片代表,熟悉玩家為被試的同班同學(事先由被試兒童對自己的同班同學進行評定,將每一名兒童評定為關系最好的同學作為熟悉玩家),陌生玩家為外校陌生兒童照片(該照片是從省外一所學校挑選的學生)。依據(jù)不同性別將實驗材料分別設置為熟悉組和陌生組的(3 vs. 0)、(2 vs. 1)和(1 vs. 2)條件男女版,共12組實驗材料。網(wǎng)絡擲球排斥任務中的其他材料內容與實驗1相同。

      (2)社會排斥操作檢驗問卷:同實驗1。

      (3)基本需要威脅量表:同實驗1。

      3.實驗設計

      采用3(排斥人數(shù):3 vs. 0/ 2vs.1/ 1 vs. 2)×2(排斥者身份:熟悉人/陌生人)的兩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因變量分別為歸屬感、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義感得分。

      4.實驗程序

      同實驗1。

      (三)結果

      1.社會排斥操作檢驗

      社會排斥操作檢驗問卷的前3個題目的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結果分別為F(2,95)=27.62,p<0.001,η2=0.37;F(2,95)=67.60,p<0.001,η2=0.59;2(3)=15.78 ,p<0.001,事后檢驗結果均為(1vs. 2)>(2 vs.1)>(3 vs. 0);在第4個題目“其他玩家是否在網(wǎng)絡擲球任務中體驗到排斥”上,2(2)=5.10,p>0.05。上述結果說明實驗的社會排斥操作有效,排斥人數(shù)越多,被試的被排斥感越強。

      2.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威脅的比較分析

      四、討論

      (一)完全排斥與部分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差異

      實驗1表明,在社會排斥情境下,兒童四種基本需要均顯著受到威脅,這與以往對成人研究的結論一致。[13,17]根據(jù)需要威脅模型理論可知,在成人群體環(huán)境中,社會排斥會威脅到個體基本需要,致使其產生情感孤立、適應不良和精神疾病等問題。在群體社會中,社會排斥同人際吸引、群體凝聚力、群體決策一樣,是群體內人與人之間或個體與群體間相互作用而體現(xiàn)出的社會現(xiàn)象。其中,社會排斥是群體動力的一個基本特征。個體有在社會環(huán)境中能夠迅速地覺察到排斥信號的能力是先天遺傳而得,因而兒童和成年人一樣在面對被排斥情境時會有強烈的反應。[24]研究結果為需要威脅模型對兒童群體中社會排斥的消極影響后果的解釋提供了實證支持。另一方面,實驗1還發(fā)現(xiàn),隨著實施排斥人數(shù)的遞增,社會排斥對兒童基本需要的損害程度不斷加大。這是因為實施排斥者的人數(shù)增多讓被排斥者體驗到的被排斥逐漸加大,進而使被排斥者的需求受到更為嚴重的阻礙,[9]因而在完全排斥情境下的兒童所獲得的資源最少。這一結果證實了完全排斥的消極影響明顯大于部分排斥的研究假設,也說明了只要同一群體中還存在一名接納被排斥兒童的成員,就可以有效地緩解排斥帶給該兒童的心理傷害,如果在群體中有部分成員接納被排斥者或保持中立態(tài)度,兒童心理需要威脅程度會減少。以往絕大數(shù)研究中,研究者所創(chuàng)設的排斥情境均是一種完全排斥情境,[10]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排斥情境卻更為常見,對部分排斥的探討無疑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在實證層面上提示教師、家長對被排斥兒童進行積極心理干預有效性的預期效果,即通過增強同伴群體的友誼質量,構建和諧的班級、校園氛圍,以減少排斥環(huán)境中的被排斥人數(shù),消除或緩解因排斥對兒童的心理傷害。

      另外,實驗1中排斥人數(shù)與性別、年齡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說明兒童社會排斥后的需要威脅影響并未受性別、年齡因素的調節(jié)。自我同一性理論提出,社會群體是為個體提供自尊、友誼、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25]社會排斥情境下,被排斥者會產生更多的痛苦體驗,而被接納者則會有更多的滿足感。[8]然而,部分基于不同群體的社會排斥研究結果卻呈現(xiàn)爭議性的結論。如以性別劃分的兩組群體卻發(fā)現(xiàn)了社會排斥對兩者間的消極影響差異顯著,[26]而在不同種族、政黨中,社會排斥對其影響卻未發(fā)現(xiàn)差異。[8]實驗1中的社會排斥任務中,排斥者采用無性別、無年齡的卡通人物(匿名),減少了兒童對群體特征的認知度,這可能控制了被試屬于同性別同年齡的群體認同感,而僅關注了社會排斥對自己消極影響,因此未得出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

      (二)排斥者身份在社會排斥中對兒童基本需要的影響

      在實驗2中,除了證實排斥程度對兒童心理基本需要威脅影響有差異外,研究還將排斥者分為熟悉人與陌生人兩組,并在實驗任務中采用真人照片(同班同學)來探討群體身份特征在社會排斥中的消極影響后效。研究結果表明,兒童被熟悉人排斥時,其基本需要中的歸屬需求受到的威脅程度最為明顯,說明排斥者的身份強化了群組特征,激活了兒童對所在群體的歸屬需要。早前,Chernyak和Zayas采用網(wǎng)絡擲球范式的研究也表明,遭受兩名玩家排斥的排斥者比遭受一名玩家排斥的排斥者會報告出自己擁有更少的歸屬感。[27]由于歸屬需要是一種個體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需求,也是一種追求平等與親密的體驗。歸屬感被滿足的個體會體驗到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而社會排斥卻威脅個體的歸屬需求、阻礙個體與社會的連結,對青少年發(fā)展產生諸多負面影響。[11]所以,當兒童受到熟悉人排斥時,不僅其歸屬感難以得到滿足,他們體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也可能會隨之降低。但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義感方面,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受到實施排斥者身份的影響,這可能受熟悉人排斥后,歸屬感需求受損最為嚴重,兒童也更關注自己是否被群體所認同,甚至有研究還指出,被排斥者為與熟悉群體“重歸于好”而做出親社會行為,這使得歸屬感需求成為兒童迫切需要滿足的心理需要。[10]

      五、結論

      1.社會排斥損害了8~11歲兒童的基本需要,證實了社會排斥需要威脅理論在本土兒童群體中的適用性;隨著排斥程度的增加,社會排斥對兒童四種基本需要的損害程度顯著增強;

      2.相較于陌生人排斥情境而言,熟悉人排斥情境對被排斥兒童的歸屬需要的損害作用更為明顯。

      猜你喜歡
      威脅群體兒童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人類的威脅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受到威脅的生命
      面對孩子的“威脅”,我們要會說“不”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9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Why Does Sleeping in Just Make Us More Tired?
      英語學習(2015年2期)2016-01-30 00:23:16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中國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10:35:07
      嵊州市| 信阳市| 新津县| 勃利县| 佛山市| 探索| 崇州市| 江西省| 开封市| 慈溪市| 永泰县| 南涧| 栾城县| 大石桥市| 长宁区| 柯坪县| 宕昌县| 寻甸| 三都| 通江县| 长沙县| 资溪县| 陇西县| 定远县| 遂宁市| 尼玛县| 阳山县| 齐齐哈尔市| 元江| 攀枝花市| 庆阳市| 育儿| 桃园市| 南雄市| 额尔古纳市| 平阴县| 珠海市| 二手房| 嘉鱼县| 祁阳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