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精彩的追求,最終目標是為了追求有效、高效的教與學。應用教學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充滿活力課堂中,做到有效、高效的教學。
【關鍵詞】新理念? 有效教學? 教學藝術? 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128-02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改革不僅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行為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也使數學課堂教學一反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熱鬧、生動、有趣。不過,縱觀目前的課堂狀況,我們不難發(fā)現,有的數學課堂上熱鬧非凡,但只是流于形式。我們追求教學精彩,最終目標是為了追求有效、高效的教與學。下面就如何做到有效、高效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應該置身其中,不要嘩眾取寵
創(chuàng)設情境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并為教師們所廣泛采用,甚至有時候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展開的。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已成為一個研究性課題。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注重真實性、數學性、問題性,切不可隨心所欲,導致事倍功半。
我在教學中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案例1】
我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我設計了“送信”情境,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張 “8的乘法算式”的卡片,讓學生們往相應得數的信箱投遞。我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整個活動的過程,但由于動靜太大,耗費過多的時間。而且有些調皮的學生在其他人投遞的過程中搞“惡作劇”,偷偷伸出腳把“投遞員”絆倒,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也沒有激發(fā)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維。
后來我在平行班上課的時候換了一種方式,讓他們自由練習,形式是對口令,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而且練習的面增大了。雖然有點機械,但學生的興致也很高,達到了效果。
有效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觸景生思”。如果過分追求情境化,脫離了實際,嘩眾取寵,必然會適得其反。
二、有效的小組合作,應當注重實效,不該流于形式
新的課程理念下,小組合作已深入人心,小組合作學習已是一種常用形式。但實際工作中卻往往存在不少誤區(qū),一些教師以為課堂熱鬧了,有學生合作、討論,就是體現了新理念。
【案例2】
我聽過一節(jié)“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師在教學時, 6個人一組合作數出100根小棒后,小家伙們也積極地動手數起來,嘰嘰喳喳地竊竊私語,看起來熱鬧非凡,制造出一個有模有樣的討論氣氛。可是讓每個小組代表匯報自己小組數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數的。學生花很多時間都是在匯報自己是1根1根地數、2根2根地數、5根5根地數……然后教師發(fā)現時間不夠了就匆忙結束合作學習,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沒有讓學生體會數數是根據十進制計數法,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只是從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合作只是一種裝飾而已,只流于形式,沒有達到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合作學習的真正效果。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在改變教育觀念的基礎上,向學生說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真正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三、有效的多媒體應用,應當講究適當,不要過于濫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代的課堂,多媒體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要講究適當,適當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可以把一些難懂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反之,會干擾學生的思維,讓老師成為機械的操作者。
【案例3】
曾觀摩過某教師二年級的“統(tǒng)計”課堂的場景:屏幕上呈現出兩條互相交錯的馬路,馬路中央立著閃爍的紅綠燈,以及在紅綠燈下穿梭的各型各色的車,還配有音效,汽車鳴叫聲,剎車聲……。這位教師在教學中,本想把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在:讓生體會到小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是個簡單有效的統(tǒng)計方法。但學生卻陶醉在欣賞和聆聽之中,導致對收集到的數據發(fā)生分歧,有的說小轎車25輛,有的說小轎車有31輛,最后還得把課件倒騰回去,重新看。無疑這樣的課件設計是失敗的,這樣的教學效果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這個案例證實了無論教育的手段多么先進,其作用都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教學,如果畫面過于豐富,色彩過于絢麗,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體現學生主體、老師的主導作用,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有效的表揚批評,應當講究藝術,不可隨意濫用
作為教學手段的課堂評價,是一門考驗教師素質的藝術。課堂評價中要學會表揚與批評并存,適度有序。通過表揚,肯定成績,激勵學生;通過批評,正視錯誤,努力改正。具體的做法用一個簡單的公式可表達為:表揚——批評——鼓勵,對學生要有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F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真棒!”“你說得真好!”,顯然這樣的評價語言缺乏針對性、準確性,放在任何一個說得好的學生上都是可行的。因此,表揚與批評,不可濫用,要講究它的藝術性,區(qū)分具體的場合和時間,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
【案例4】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節(jié)課帶來了什么?
生(齊,興奮地):小金星!
師:誰在課堂上表現出色,老師就會把小金星獎給他,好不好?
生(齊,興奮地):小金星!
隨后,小金星爭奪戰(zhàn)正式打響,教師不停地把小金星貼在學生的額頭上。個別學生的額頭已經是金光閃閃了,而更多的學生為了得到星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假思索,就一味地搶答。
【案例5】
這是一節(jié)二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練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媽媽買了一些果凍,給小蘭和他的兩個同學每人7個,還剩2個,媽媽一共買了多少個果凍?學生很活躍,坐在教室角落里的一位男同學也怯怯地舉起手來,這位老師讓他回答了:7+2……沒等說完,旁邊的幾位同學就大聲叫著,“錯了,錯了,哈哈,這樣的題目都不會做”,這位同學頓時感到無地自容。
老師制止了學生的嘲笑,目光柔和的看著他說:“這道題怎么能難得倒他呢!他還沒說完呢,我相信他有這個能力解決這個問題?!?/p>
這兩個案例都是表揚,案例4中,學生表面上是極為投入,“小金星”的使用好像是收到了效果。當學生初得到小金星時是何等的激動,但隨著“小金星”的滿天飛,當表揚或激勵成為廉價的“獎品”時,學生也許再也不會為之激勵,為之自豪。案例5中,教師對學生錯誤的答案并不是馬上否定,而是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準確的觀察,并在客觀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充分發(fā)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表揚才是有效的。
課程改革讓數學課堂翻開了新的一頁。在注重課堂有效教學的今天,也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被喻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們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恰當處理好各種矛盾,應用教學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充滿活力課堂中,做到有效、高效地教學。
作者簡介:
黃素梅(1969.8-),女,福建莆田人,系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拱辰中心小學數學教導,從教30年一直在教育第一線,對數學科教學有深層研究,課堂教學效果高,教學風格深得學生喜愛、同行認可、領導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