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娟 李霜
【摘? ?要】 紅色文化在我國當代文化體系建設(shè)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積極地傳承和發(fā)展紅色文化,豐富其內(nèi)涵,對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價值。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主力軍,而紅色文化教育是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shè)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傳播發(fā)展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就新時期紅色文化在江西高校中的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發(fā)展對策做分析,總結(jié)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將本土紅色文化旅游基地作為教育實踐基地,利用社會實踐讓學生走進具有濃郁鄉(xiāng)村特色的紅色文化基地,親身其感受、體驗紅色文化。旨在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提供參考,為高校學生教育培養(yǎng)提供指導。
【關(guān)鍵詞】 紅色文化;江西高校;傳承發(fā)展;紅色旅游;鄉(xiāng)村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02-0056-58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In Jiangxi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e
LIU Lijuan, LI Shuang
(College Of Art,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Abstract] Red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activel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Red Culture and enriching its connotation are of great val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the hope of the motherland,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our culture and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preading and developing red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d Culture in Jiangxi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summed up the university red culture education can be the local Red Culture Tourism Base a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base, the use of social practice to enable students to enter the strong r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culture base, experience the red culture first-hand.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red culture;college in jiangxi;heritage and development;red tourism;rural characteristics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凝聚力的來源,其不僅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巨大能量寶庫,也是全社會最為親切的精神故里。大學生是未來推進中國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政治信仰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 江西高校傳承和發(fā)展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縱觀全國,紅色文化傳承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一環(huán),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就其必要性來講,紅色文化的傳承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精神信仰。目前,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各國聯(lián)系更加緊密、國際局勢愈發(fā)復雜,形成了多種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快速地接觸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其中不乏不良的社會思潮,致使部分人失去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也相對迷茫。他們開始全面地否定本國的文化,甚至對本國文化大肆批判,因此出于精神信仰的建立,出于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高校校園必須要大力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用紅色精神來抵擋腐朽思想的侵襲。
就其重要性而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但是在不少尖端科技方面,依然存在著不足。過去的幾輩人,秉持著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力更生的精神實現(xiàn)了新中國的從無到有,從窮到富?,F(xiàn)階段,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然而卻有部分大學生思想懈怠、作風渙散、不會主動學習、沒有集體意識等,這對我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非常不利的。為了讓學生具有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精神,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必然成為江西高校立德樹人和思政育人的重要內(nèi)容。
2? 江西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
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孕育了璀璨的紅色經(jīng)典文化。這里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地——南昌、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瑞金、中共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安源等。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片紅土地上與敵人進行了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江西各地都留下了黨和人民英勇戰(zhàn)斗、不畏艱難的足跡。
為了挖掘江西紅色資源,傳承江西紅色基因,加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省政府為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結(jié)合新時期、新形勢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文化宣傳活動,例如: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校“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動。巡演活動主要是依托于紅色文化,開展一系列的誦讀家書、紅色展演活動等,激發(fā)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中國紅色文化。
江西各大高校在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適合江西高校本土學情的紅色文化教育新方法、新途徑。
目前,紅色文化教育在江西各大高校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井岡山大學等高校專門成立紅色文化的研究部門,將紅色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工作常抓不懈,這為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搭建了極好的平臺。江西財經(jīng)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一些高校利用校內(nèi)雕塑、校史館陳設(shè)、廣告欄等布置濃厚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另外,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不僅限于課堂內(nèi),他們正探尋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井岡山大學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大型音樂史詩《井岡山》,不僅在井岡山大學內(nèi)多次演出,還在其他高校和企事業(yè)單位進行巡演。諸如此類的活動,都大力的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3? 江西高校紅色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文化復興戰(zhàn)略的實施,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紅色文化,全國高校也在積極地傳承和發(fā)展紅色文化。但是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研,目前江西高校就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依然存在著一些瓶頸和問題,現(xiàn)闡述如下:
第一,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口號響,實際行動弱。上文在關(guān)于江西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現(xiàn)狀中提到,盡管江西部分知名高校在紅色文化教育方面,確有成效,但依然還有部分學校的的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流于形式,僅僅是喊口號、表面功夫、應(yīng)付檢查,類似這種缺乏實際意義的文化傳承,是根本無法發(fā)揮文化熏陶的作用,收效甚微。
第二,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不夠重視。目前,很多高校領(lǐng)導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推廣深不以為然。這種現(xiàn)象不僅是江西省高校存在,在其他省份的院校中也隨處可見。他們在學校建設(shè)中,指標評價相對單一,主要看中的譬如有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指標、學生就業(yè)指標、學科建設(shè)評價指標等。換言之,其關(guān)注的是真真切切與教學活動有關(guān)的內(nèi)容,至于文化建設(shè),大都是“有就行”的態(tài)度,校領(lǐng)導的不夠重視、不夠支持也嚴重制約了高校紅色文化的具體傳承與發(fā)展。
第三,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形式較單一。目前,江西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教育或者是教學滲透的方法,這種傳播方式的實效性較差,很多學生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也正因為內(nèi)涵理解不夠深刻,所以紅色文化的價值認知也存在著問題,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興趣不濃,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最終傳承和發(fā)展效果。甚至有學生認為紅色文化“過時了”,覺得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沒必要再去學習老一套的理論,對紅色文化傳承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
4? 江西高校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對策
江西省高校在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既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也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價值發(fā)揮。要想讓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把學習紅色文化形成一個自覺自愿的行為,筆者拋磚引玉,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樹立政府及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公信力。很多學生對紅色文化不理解、不重視是因為平日里接觸的不多。政府在大眾心目中是具有公信力的,學校在學生中也有一定的威嚴。政府可以就高校的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提出指導和建議,讓學生意識到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學校領(lǐng)導根據(jù)政府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將紅色文化建設(sh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積極地組織和開展相關(guān)的活動和項目,使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生根吐芽。簡言之,在江西省高校傳承和發(fā)展紅色文化,政府和學校要起表率作用。當由政府主導、由江西省高校積極推動掀起的紅色文化風潮,一定能將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落到實處。
其次,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者的素養(yǎng)。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來說,紅色基因傳播者既可以是高校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干部或者先進典型人物。高校老師擔當著為祖國培養(yǎng)高精尖人才的重任,自身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通過找尋合適的傳播方式,樹立紅色先進典型人物,發(fā)掘紅色先進典型事跡,總結(jié)經(jīng)驗予以宣傳推廣,全方位提高教師的傳播力,讓大學生對先進典型在價值觀上肯定,在行為方式上模仿,在情感態(tài)度上認同。學生干部在高校充當了學校組織部門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和橋梁,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就需要緊緊依靠班級骨干、學生黨員、社團組織干部等在內(nèi)的學生干部群體,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榜樣示范和協(xié)同帶動作用,讓更多的普通學生加入到紅色基因傳承實踐中,形成全員參與傳承的良好氛圍。
最后,江西省高校需要將紅色文化基地作為教育實踐基地,利用社會實踐讓學生走進紅色文化基地,親身其感受、體驗紅色文化。例如江西南昌、井岡山、贛州、瑞金等有一大批紅色旅游資源,將這些旅游基地作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在社會實踐中,帶領(lǐng)學生參觀紅色基地,然后引導學生做討論,讓學生記錄感悟心得等,讓我們的紅色文化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鮮活的,這樣不僅大大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也讓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紅色文化,這對江西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
5? 結(jié)語
江西這片紅土地給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紅色文化?,F(xiàn)階段,江西高校教育教學中不斷強調(diào)紅色文化教育、大力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對江西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傳承對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品質(zhì)、了解黨史國史、增進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未來的各類風險、挑戰(zhàn)和思想侵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探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有效道路,對于江西省乃至整個中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有積極的指導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 睿,鐘莉君.傳承紅色文化基因?qū)ν苿?江西文化發(fā)展的價? ? ? ?值[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7,15(6):51-53.
[2] 饒陽春,朱國銘,范春蘭.傳承江西紅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 ? ? ? 心價值觀——以江西高校為例[J].農(nóng)家參謀,2018,No.585(11):? ? ? ?297-297.
[3] 朱國銘,蔣意春,晏 莉.傳承江西紅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 ? 價值觀路徑探析——以江西部分高校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 ? ? 2018,23(2):40-44.
[4] 佚 名.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 ? ? ? ?傳承與創(chuàng)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9-90.
[5] 黑龍江省社科專家雞西行專家組.紅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路徑? ? ? 研究——以黑龍江省雞西市為例[J].知與行,2018(1):116-119.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