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棟,于曉軍,吳莎莎,武希慶,牛慶亮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近20年來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1]。乳腺良性病變預后良好,但惡性病變預后較差,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磁共振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對乳腺微小病灶具有極高的敏感性[2],能夠清晰顯示病灶特征,對于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具有重要價值。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作為目前唯一能觀察活體水分子布朗運動的成像方法,觀察擴散系數(shù)值可定量反映良、惡性腫瘤內水分子擴散受限的程度。因淋巴結顯示陽性病變對判斷腫瘤良惡性相對容易,筆者分析MRI征象及ADC直方圖對區(qū)分乳腺淋巴結陰性腫塊型病變良惡性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筆者所在醫(yī)院86例行乳腺MRI檢查,并經(jīng)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7~73歲,平均(44.3±11.3)歲。所有患者行乳腺 MRI檢查前均未行穿刺、手術等有創(chuàng)性檢查。
1.2 MRI檢查方法 采用GE公司Discovery MR 750w 3.0T設備,8通道乳腺專用相控陣線圈,所有患者在行三平面定位掃描之后,分別行橫軸位T1WI、脂肪抑制 T2WI、DWI及 DCE-MRI掃描。T1WI(TR=725 ms,TE=7.18 ms),T2WI(TR=5219 ms,TE=81.41 ms),層厚 5 mm,層間隔 1 mm,矩陣 128×128,視野(FOV)32 cm。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VIBRANT序列,先行蒙片掃描,然后使用高壓注射器以2 ml/s速度團注對比劑Gd-DTPA。注射對比劑后30 s開始掃描,并連續(xù)采集8個時相,視野(FOV)32 cm,層厚1.8 mm,層間隔 0.9 mm,矩陣 288×288,激勵次數(shù)(NEX)=0.7。DWI掃描參數(shù):采用 SE-EPI序列,b 值分別為 0、800 s/mm2,TR=8300 ms,TE=63.6 ms,層厚5 mm,層間隔 1 mm,矩陣 128×128,激勵次數(shù)(NEX)=6。
1.3 MRI圖像分析 由兩名高年資乳腺MRI診斷醫(yī)師進行圖像分析,測量腫瘤大小并觀察腫瘤形態(tài)學特征,對于多灶性病變,選擇較大腫瘤進行觀察及測量。將b=800 s/mm2值的DWI圖像重建出ADC圖像,再將ADC圖像導入Omnikinetics軟件,參照乳腺MRI平掃及動態(tài)增強圖像在ADC圖像上沿病灶邊緣逐層勾畫ROI,合并生成3DROI。記錄直方圖參數(shù): 包括峰度、 偏度、ADCmin、ADCmax、5thADC、10thADC、50thADC、75thADC、90thADC。
1.4 淋巴結陽性排除標準 (1)淋巴結最短徑>5 mm;(2)淋巴門結構消失;(3)皮質異常增厚或異常強化。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腫瘤邊界、敷霜征、瘤周水腫、早期環(huán)形強化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年齡、腫瘤大小及ADC直方圖各參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上均行正態(tài)性分布及方差齊性檢驗,其中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數(shù)值用(x±s)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86例腫塊型病變,其中良性病變36例(乳腺纖維腺瘤23例、葉狀腫瘤5例、導管內乳頭狀瘤2例、乳腺腺病5例、乳腺腺病伴纖維瘤1例)設為良性組。惡性病變50例(浸潤性導管癌39例、浸潤性小葉癌7例、黏液腺癌富細胞型1例、黏液腺癌少細胞型2例、導管內乳頭狀癌1例)設為惡性組。良性組患者年齡(37.2±8.37)歲,明顯小于惡性組的 (49.4±10.45)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良性組腫瘤大小為(2.13±0.51) cm 與惡性組(2.09±0.69) cm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MRI特征比較見表1。兩組直方圖參數(shù)比較見表2。典型病例的乳腺MRI圖像、病理圖片及ADC直方圖見圖1。
表觀擴散系數(shù)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圖可以反映所選感興趣區(qū)域內所有體素值的分布情況,并獲得ADC最小值、最大值及多個百分位數(shù)的ADC值以及直方圖分布的偏度和峰度;常規(guī)的局部ADCmean將ROI放置在腫瘤的實體區(qū)域上并避免囊變、出血或壞死區(qū),該測量方法對于腫瘤整體的異質性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直方圖可彌補這一缺陷并提供更多信息,可減少取樣偏差的影響,提高測量的重復性及準確性。表觀擴散系數(shù)直方圖已經(jīng)用于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乳腺癌分子亞型的鑒別及乳腺癌預后因素的研究[3-6]。
ADC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與腫瘤細胞的密度、細胞外間隙容積等因素有關。惡性組較良性組腫瘤細胞密度增高,細胞外間隙容積縮小,水分子擴散受限更明顯,ADC值更低,與文獻報道[7]相一致。
表1 乳腺良惡性病變MRI特征比較
表2 乳腺良惡性病變ADC直方圖參數(shù)
圖1 患者MRI征象及ADC直方圖所示
腫瘤大小為乳腺癌重要的預后因素,該研究中顯示腫瘤大小對判斷淋巴結陰性腫塊型病變良惡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未將淋巴結陽性病變納入統(tǒng)計有關,通常淋巴結陽性者較大。該研究顯示惡性組病例年齡明顯大于良性組,與文獻報道[8]相一致,可能與體內雌、孕激素水平及更年期肥胖有關[9]。敷霜征,增強早期病灶邊緣銳利,隨后病灶外圍逐漸變得模糊,常與病灶周圍炎性反應及新生血管形成有關。腫瘤邊界不清晰病理基礎為腫瘤細胞沿間質浸潤性生長或周圍纖維組織增生牽拉。該研究顯示,惡性腫瘤較良性腫瘤邊界不清晰,提示惡性腫瘤沿周圍間質浸潤性生長或腫瘤周圍纖維組織增生較良性病變更明顯。程流泉等認為[10],環(huán)形強化對惡性病灶的陽性預測值較高。惡性病變較良性病變出現(xiàn)早期環(huán)形強化概率增加,可能與惡性腫瘤周圍新生血管較良性病變明顯增多有關,病變早期常表現(xiàn)為腫瘤邊緣較內部強化明顯征象。惡性病變瘤周水腫出現(xiàn)概率明顯大于良性病變,可能與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或腫瘤細胞浸潤間質有關,為惡性腫瘤預后不良及術后復發(fā)的重要危險因素[11]。
該研究病例數(shù)量較少,未能對良性病變進行單獨分析,且未將非腫塊強化病灶列入此次研究,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