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初
[摘 要] 在松樹這個龐大的體系中,馬尾松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馬尾松較強的適應能力決定了其能在土壤貧瘠的地區(qū)生長,同時其所具有的經濟價值以及較短的生長周期都讓其成為種植研究的重要對象。本文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昭平縣富羅林場馬尾松二代種子園營建技術進行深入探討,旨在使馬尾松二代種子園成為良種繁殖的重要基地。
[關鍵詞] 馬尾松;二代種子園;營建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3-67-2
二代種子園是在優(yōu)質樹木的子代林中選擇樹木家系中的優(yōu)良單株通過無性繁殖而營建的種子園。種子園的建園技術對于培育優(yōu)良的樹木品種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特有的馬尾松是南方地區(qū)針葉樹木用材的主要供給者,在我國的林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對馬尾松種子園建園技術的探討,有利于保證馬尾松高產穩(wěn)產,形成獨特的馬尾松二代種子園。
1 馬尾松二代種子園的組成
根據種子園建設目的和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昭平縣富羅林場二代種子園分為資源收集區(qū)、種子生產區(qū)、試驗示范林3個區(qū)。
1.1 種質資源收集區(qū)
富羅林場建設種質資源收集區(qū)2.0 hm2,收集全區(qū)范圍內優(yōu)良無性系180份。收集的馬尾松種質資源為高生長量的優(yōu)良無性系,高生長量種質來源主要為過去通過子代測定選出的優(yōu)良無性系,以及技術支撐單位(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選出并提供的優(yōu)良無性系。與種子園基本一樣,種質資源收集區(qū)采用水平帶狀布置,株行距為4 m×4 m,密度為625株/hm2,造林時施放基肥,基肥為鈣鎂磷肥,施肥量為0.5 kg/株,造林后第二、三年各撫育追肥一次,每次0.5 kg/(株·年)。
1.2 種子生產區(qū)
富羅林場種子生產區(qū)面積34.67 hm2,共分為A、B兩大區(qū),A區(qū)面積13.33 hm2,分為5大區(qū)、13個小區(qū);B區(qū)面積21.34 hm2,分為7大區(qū)、29個小區(qū)。根據子代測定結果,在選擇優(yōu)良無性系的基礎上建立二代種子園。通過采用整地、定植、無性系配置、嫁接、撫育管理、土壤改良、樹體護理和林下套種等綜合措施,改善種子園生長環(huán)境,加強管理,促進早實豐產。
1.3 試驗示范林
試驗示范林建在富羅林場大坳站2林班、大坳站4林班、白梅站13林班和大竹站2、3林班,2016—2018年開始建設。目前,試驗林示范林面積73.73 hm2,其中子代測定試驗林12.40 hm2、區(qū)域性對比試驗示范林61.33 hm2。
2 馬尾松二代種子園營建技術
2.1 營建流程
馬尾松二代種子園營建流程主要包括整地、挖坎、定砧、無性系配置、嫁接、采集接穗、建園材料繁殖、種子園管理、球果采集晾曬、種子處理及品質檢測、貯藏和銷售等。
2.2 林地清理、整地、定植
馬尾松種子園要精耕細作,具體而言就是需要翻耕,疏松的土壤對于二代園種子的發(fā)育有著積極的影響。通常,打破厚實板結的土塊,達到增加土壤透氣性的目的,翻耕土壤16~18 cm。根據地勢環(huán)境因地制宜修筑苗床,可長可短,自行決定。同時,由于馬尾松不耐澇,需要挖20~25 cm排水溝,以便保證土壤疏松。另外,苗床的鋪設最好上松下實,方便馬尾松的根系更好地接觸土壤,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之后按種植密度設計的株行距拉線定點挖坎,規(guī)格為60 cm×60 cm×50 cm,回填表土,每坎施鈣鎂磷肥0.5 kg,與坎內表土拌勻并填滿表土后定植。整地在定植前30 d完成。初植密度為278株/hm2,株行距為6 m×6 m[1]。采用濕地松和馬尾松苗各1株定植作為砧木,苗高20 cm以上。
2.3 無性系來源及數量配置
配備50個無性系參與建園嫁接。每個小區(qū)配備無性系30個以上,采用隨機組排列,同一無性系間隔大于20 m以上。
2.4 嫁接技術
馬尾松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選育了大量的優(yōu)良無性系,并通過建立馬尾松初級種子園,生產了大量馬尾松良種,為馬尾松人工林良種化做了大量貢獻,也總結了馬尾松種子園營建的一套技術。但是,一般完成建園需要2.0~4.0 a,并且將砧木種植在林地要管理1.5~2.0 a,大大增加了成本。雖然最近幾年也有將嫁接苗在苗圃嫁接直接上山種植,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成本,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確,造成死亡率在50%以上,給建園帶來很大困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馬尾松進行嫁接的最佳時間是11月至翌年1月,而雨季主要是在3—4月,按照常規(guī)方法,待嫁接苗砧木完全修剪完,長大后再種植上山將錯過最佳的種植時間,成活率沒有保障。另外,長期管理使砧木的根系深入土中,移動前要將根系剪斷,嚴重影響了上山成活率。常規(guī)方法使用塑料杯和土壤培育砧木,不利于砧木生長,運輸時土壤容易散開,去除塑料杯時造成土壤散開、種植后踩實過程中也容易將土壤踩散,這些都是影響上山種植的重要因素。當苗圃種植密度較大時,如果嫁接苗過高,會造成大部分嫁接苗缺少陽光,造成生長緩慢,有的甚至慢慢死亡。如何低成本、高成活率、短時間地培育馬尾松優(yōu)良無性系嫁接苗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使用容易分解的無紡布袋和林木常規(guī)輕基質培育砧木,利用在苗圃集中管理嫁接苗不受天氣影響可以保證嫁接成活率的優(yōu)勢,嫁接成活后輕剪砧木頂梢,由于嫁接苗較小,降低了苗木運輸和上山造林成本,待上山種植后分2次對砧木進行修剪,最后明顯提高了嫁接苗種植成活率。這種嫁接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嫁接苗造林成效,有效降低大規(guī)模生產造林成本,提高其經濟價值;而且方法簡便易學、成本低廉,為推廣大規(guī)模生產馬尾松優(yōu)良無性系提供了有效手段,對于馬尾松種子園、基因庫以及馬尾松嫁接苗大規(guī)模造林使用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5 施肥、撫育管理
2.5.1 施肥。為促進嫁接母樹提早開花結果,提高種子的產量和播種品質,減少結實大小年間隔現(xiàn)象,以達到高產、穩(wěn)產,合理施肥是一個有效的措施。有關試驗研究表明,馬尾松對磷肥比較敏感,幼林期以施磷肥為主,進入結實期后以施磷鉀肥為主。
2.5.2 全面鏟草撫育。為促進嫁接母樹生長,每年進行全面鏟草撫育2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9月[2]。
2.5.3 擴坎撫育。隨著嫁接母樹年齡增長,根系也逐年增長,為促進其根系發(fā)育且利于提早結實,應在嫁接后1~3 a,每年進行一次擴坎撫育。具體方法是在嫁接母樹的原定植坎左右兩側和上方1 m范圍內,逐年進行擴大,全墾深挖撫育,在進行擴坎撫育的同時應將全墾深挖的范圍做成小平臺,以利于保持水土。
2.5.4 間種。由于種子園定植密度較小,株行距較大,有較大的林地空間,為了防止雜草生長,充分利用幼林地的林地空間,增加經濟收入,定植后可在林下間種一些矮稈農作物。
2.6 種子園管理
在種子園管理過程中,應加強矮化修剪,即采用高強度控制主干高度,使馬尾松母株主干降低至4 m以下;經過2 a左右的修剪,形成開心形的樹體結構,保證樹體通風、透光性良好,有效增強光合作用,新梢數量、結果枝數增多,抽梢長度明顯變長,使母株的主枝得到全面更新,結果母枝不外移,便于今后病蟲害防治以及人工授粉、球果采摘等管理。同時,應做好剪除砧木側枝、樹體管理、花粉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3 結語
對馬尾松二代種子園建園技術的探討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經驗中進行實際操作,兩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陳麗.馬尾松二代無性系種子園的花期同步性[J].林業(yè)科學,2019(1):146-156.
[2]林芳玲.馬尾松二代種子園母樹營養(yǎng)特性研究[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8(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