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正
“拙美”比完美更美。青少年時,我尤愛唐詩宋詞;中年后,最愛《詩經(jīng)》?!对娊?jīng)》讀起來就像蒼耳,是淡的、粗糲的,卻帶有濃郁的不可復制的一派天真?!半u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樣淡遠的句子,在陶淵明的作品里也難再見,何況更遠的唐宋。拙美是藝術(shù)的大味,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因淡而久遠,因希而恒常。
一個人懂得大味必淡,是要在怡甜快辣之后,就像達到藝術(shù)中的“平淡”,是要在“絢爛之極”之后。他已經(jīng)不需要通過華麗來打扮自己的思想,不需要通過奇異的形式贏得關(guān)注,只需要平平實實、仿佛渾不著力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淡是懂得,是自信,是從容。
一開始就想造就平淡之境是不可能的。不絢爛則無法平淡,就像不開花則無法掛果。平淡是將七彩化于黑白,將湍急束為平靜,將爆發(fā)控為緩放。能享受“平淡”的人,必須要有復原黑白為七彩的能力,而能力來自于經(jīng)歷,一個孩子很難理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里包含的濃濃兄弟情。有個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游客勸漁夫多打魚,掙更多的錢,組建船隊,生意做到全世界,以后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到海灘上曬太陽了,漁夫反問:“我現(xiàn)在不正是在曬太陽嗎?”可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回到原點曬太陽,與一直在那里同樣曬太陽相比,人生的況味完全不一樣。
那塊被攜到“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里走一遭的石頭,之所以能夠?qū)懴隆妒^記》,《石頭記》之所以能夠以平平淡淡的日?,嵤?,講述百科全書式的人生和哲學,在于曹雪芹經(jīng)歷過的“絢爛之極”。大味是平淡,但絕非無味,而是至味。能夠味“無味”,從“無味”中品出味道的,需要“懂得”;而能為“無味”提供隱藏“大味”的,需要一個歷經(jīng)萬水千山的人。弘一和尚就是這樣一個人。
有一天,弘一的朋友來看他,見他的午餐只是一碗白飯,一碟咸菜。好友心中不忍,問道:“這咸菜,難道不會太咸嗎?”弘一法師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背酝昝罪?,他倒了一點熱水,將碗里的一點咸菜湯涮一涮喝下去,又倒了一杯白水喝。好友又忍不住問道:“沒有茶葉嗎?光喝白水不覺得淡嗎?”弘一法師笑道:“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薄拔兜馈笔切奶峁┑摹?/p>
不管是圣人還是凡人,從熱烈的味覺開始,總歸要回到平淡,是憬悟,也是必然。身體能夠長久接受的,常常是平淡的味道,一個人吃一碗蔬菜沒事,吃一碗肉就會傷胃。一個完美的飯局,往往是以清湯收束的;一頓講究的宴席,廚師要提供的不僅僅是美味佳肴,還有遞減的鹽量,越到后來越清淡,到最后的那碗清湯,可能是不加鹽的了。這多像一篇好文章的結(jié)尾。
未能品出大味至味的人,雖然過著平淡的生活,卻身在山林心在廟堂,內(nèi)心的煎熬并不比汲汲于仕進的人少多少,甚至更甚,因為他還得偽裝退隱和安貧樂道的姿態(tài);能品出大味的人,才能享受平淡,才能安于平淡,才能在平淡中開出散發(fā)著淡遠香氣的花來。
(編輯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