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沐云舒
喜歡是淡淡的,愛是深深的
親愛的同學(xué)、可愛的寶貝:
你們好!
那天,在中學(xué)的實驗樓,我看到你們手拉手從樓梯上走下來。在我一愣時,你們急匆匆地從我身邊逃開。在錯身的瞬間,我看到男孩的慌張和女孩羞紅的臉。我心里五味雜陳,這就是早戀吧。
我想,在你們這么大的年齡,有對異性的好奇或喜歡都是成長的正常反應(yīng),如果師長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以干涉,可能會帶來物極必反的后果。但如果聽之任之,任由你們愛情的火花熊熊燃燒,結(jié)果注定是你們雙方都被燒得遍體鱗傷。所以,出于對你們的負(fù)責(zé),我沒有聲張,而是選擇以書信的方式(希望你們能看到),與陷入早戀里的你們推心置腹地聊聊。
首先,我想說,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懵懂的對異性的喜歡。
對于十四五歲的你們來說,也許在比這更早時,你們就已經(jīng)有了戀愛意識,這說明你們的身心正處在成長階段。這時的你們會有對異性的莫名喜歡,而這種含蓄且?guī)в心撤N小小秘密的喜歡,正是初戀的開始。初戀是美好的,它是一個人純粹的情感萌動,不帶任何雜質(zhì),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被一縷陽光照出了羞澀的模樣;初戀是一場啞劇,可能是單相思,可能是彼此的心照不宣。但千萬不要妄斷,不要說破,因為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你們初涉這個世界所感受到的美好,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在某個時刻突然黯然失色。因為隨著你的認(rèn)知、閱歷,以及你對異性欣賞眼光的變化,都會左右你最初愛情萌動時的思想?,F(xiàn)實是,絕大部分初戀都夭折了。畢業(yè)就分手,這樣的言論恐怕你們早就聽說過了,只是現(xiàn)在的你們是當(dāng)局者迷。
所以,孩子啊,如果你有了喜歡的異性,我恭喜你,這說明你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但請你千萬不要篤定:這樣就是在愛了。記住了,喜歡和愛是兩回事。在學(xué)校里,你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幾個談得來的異性朋友,你們可以心懷坦蕩地一起學(xué)習(xí)、玩耍、爭執(zhí)、吵鬧,成為打不散的最好的姐兒們、哥兒們。但愛卻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它不會輕易地落在像你們這么大的孩子身上,因為愛是一個分量很重的詞,你們稚嫩的肩膀還不能足夠去承受它所帶來的多重壓力。所以,通常在你們眼里的所謂的愛,其實是一種喜歡,且僅僅是喜歡。退一步講,即使這種喜歡使你有了坐臥不安、茶飯不思、患得患失、多愁善感的感覺,那也得三思而后行,千萬不能沖動行事,比如寫情書、約見面,甚至做出你們這個年齡段不該做的事。要知道,當(dāng)真愛降臨時,它同時賦予了愛情另4重身份,那就責(zé)任、忠貞、擔(dān)當(dāng)和無悔。責(zé)任就是對另一方的負(fù)責(zé),對方的生老病死你要有承擔(dān),一生保證對彼此忠貞,如果早戀結(jié)出了惡果,天底下是沒有后悔藥可吃的,只有“無悔”讓你吞下。說得再明白一點,你們會因為自己的沖動,而親手?jǐn)財辔磥硗ㄏ蛘嬲膼矍榕c更好前程的道路。沖動真的是魔鬼啊!請多聽聽長輩的話,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人生閱歷會幫助你避免走歪路、斜路,甚至險路。
其次,我想跟你們探討一下什么是愛情。身處這個年代,你們接觸的社會信息比上一代人要多得多,所以,早戀的孩子也比我們那時候多,且還勢頭更猛。要么不戀,要戀就沒有什么不敢做的,同居還是次要的,懷孕墮胎的也屢見不鮮。令我們這些做師長的瞠目結(jié)舌之外,更是提心吊膽??墒?,孩子啊,愛情不是好奇心,不是嘗試新鮮事物,不是偷食禁果。愛情首先是積極的、陽光的、精神的,它是在異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可以幫助相愛的人渡過人生漫長的苦海。所以,愛情是必須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與歲月的捶打,才能盛開出純潔而美麗的花朵。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生活復(fù)雜與艱辛的人,舍得為生活真正付出努力的人,有一顆大愛之心,且有責(zé)任、肯擔(dān)當(dāng)、理性而包容的人,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早戀只是愛情的一角,若以為這就是愛情的全部,注定自食惡果,無異于在青春的肌體上砍上一刀,這傷疤會跟隨你一輩子。
愛情不是一味地獲取、占有和揮霍,而是一種心甘情愿地給予。當(dāng)相愛的人懂得互相給予,并在不斷給予的同時做到彼此理解、尊重、關(guān)心、寬容與體貼,那無論他們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遭受怎樣的磨難與考驗,他們都能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共渡難關(guān)。只有這樣的能夠經(jīng)受住時間考驗的愛情,才是真愛。
孩子們,在花季的殿堂里,與其牽手那個讓你怦然心動的異性的手,不如牽手知識和理想,把那份戀情暫時藏在青春的土壤中,等到你準(zhǔn)備好了強壯的肩膀,想扛起愛的責(zé)任時,讓它開放也不晚。人生的路很長,你們才剛剛起步,我希望你們不要跑錯了跑道,那樣的終點是得不到任何喝彩的,還有可能讓人生一無所有。我以一顆老師該有的最真誠的愛,祝福你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位與你們擦肩而過的老師
2019年11月11日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