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玲
遼寧省黑山縣農業(yè)農村事務服務中心,遼寧錦州 121400
在調查發(fā)生雞啄羽癥的38 個養(yǎng)雞戶中,共飼養(yǎng)18 000 只,因啄羽而死的雞為185 只,占飼養(yǎng)量的1.23%。
2.1 羽毛鮮艷的雞種更容易發(fā)生啄羽,快速型雞群啄羽的概率也相對較大,公雞相對于母雞更容易群啄。
2.2 飼養(yǎng)管理因素。雞只不經過斷喙;雞群飼養(yǎng)密度大;公母雞或強弱雞混在一起飼養(yǎng);雞舍過于干燥或潮濕;雞舍通風透氣不良;光照太強、光照制度不合理,光色不適宜;飼料喂量不夠或飲水供應不足等,均可引起啄羽。
2.3 營養(yǎng)因素。動物性蛋白質缺乏,植物性蛋白質含量過高;特別含硫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的缺乏,引起啄羽,色氨酸缺乏時,可使雞體神經紊亂,產生幻覺,信息傳遞發(fā)生障礙,識別力較差,從而易產生啄癖;日糧中維生素B 族和D 元素的缺乏,會導致機體代謝機能障礙,造成啄癖發(fā)生。飼料中鈣、鎂、銅等元素缺乏時,鈣磷比例失調,也會不同程度地造成雞群啄羽。
2.4 應激因素。在免疫接種、挑選、轉群時頻繁的抓雞;不同品種、不同毛色的雞突然混在一起;從而出現互啄現象。夏日蚊蟲叮咬體表致奇癢;雞群有新雞放入時會受到驚嚇而發(fā)生爭斗,而后出現互啄現象。
2.5 疾病因素。雞舍中的墊料要保持干燥,潮濕中很容易產生各種寄生蟲。雞群感染后就會生出寄生蟲虱子,從而導致相互叼毛的現象產生。引起雞啄羽的主要是感染體表寄生蟲,像螨蟲類,患病的雞體身體發(fā)紅發(fā)癢,時而不停的用嘴啄紅癢的部位,導致紅癢部位出血,從而使雞感到不適而啄羽。
3.1 斷喙
斷喙盡管不能完全防止啄羽的發(fā)生,但能減輕損傷。一般在7 ~10 日齡斷喙效果較好。斷喙,上喙切掉1/2,下喙切掉1/3,在斷喙的同時,向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粉防止出血,維生素C 和E防止發(fā)生應激,斷喙的工具可采用100 ~300 W 電烙鐵。初次斷喙后,隨著日齡的增長,喙可以再生,對防止啄羽效果不理想,所以18 日齡和40 日齡時再進行修喙。斷喙可減少啄羽的發(fā)生率,又可以減少飼料的浪費。
3.2 改善飼養(yǎng)管理
①保證育雛期(蛋用雞雛)飼養(yǎng)密度為20 ~30只/m2,溫度保持在34 ~35 ℃,以后每周降低2 ~3 ℃,濕度保持在60%~70%。種雞場在育成階段公雞要分開飼養(yǎng),成雞公母比例為1:5 ~6 為宜。對于籠養(yǎng)的成年雞,尤其是在產蛋期,應采取紅光光照,因為紅光有鎮(zhèn)靜作用,即15 W 的紅光燈泡與25 W 白熾燈泡間隔設置,間距1.3 m。保持舍內照度的均勻,并維持應有照度,避免空氣污濁。②保證有足夠的食槽、水槽、產蛋箱,并及時揀蛋,勤換墊料,經常打掃衛(wèi)生。定時檢查雞群,對有啄癖的雞隔離飼養(yǎng)或淘汰,對啄傷的部位涂擦龍膽紫,碘酊或20%硫酸軟膏,魚石脂等,重者可服抗菌消炎藥。③依日齡大小和個體強弱實行嚴格分群管理。避免在一個穩(wěn)定的雞群中放入其它雞只,以減少應激反應。
3.3 力求日糧配比全價與平衡①配比日糧中,蛋白質不低于16%,能量不低于2.75 Mcal/kg,對于不足的營養(yǎng)成分及時給予補充。②缺乏食鹽引起啄癖,可用1%氯化鈉飲水2 ~3 d,應在飼料添加1%~3%羽毛粉,1%~2%硫酸鈣或添加2%的天然石膏粉,飼喂一周后,啄癖即可消失。③每只成雞每天喂0.3 ~0.5 g 生石膏,0.2 ~0.3 g 硫磺,10 g 硫酸錳減少啄癖的發(fā)生;育雛、育成階段飼料中鈣的含量應在1%,鈣、磷的比例為1 ~1.5::1,產蛋期以5:1 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