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愛華
摘? 要:文章以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為理論基礎,對甘肅省五所不同層次的高校的1000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三個維度(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效力)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研測評。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大學生總體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三個維度均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稍高。不同背景的大學生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維度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通過訪談研究概括出了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個要素:學習動機不足,缺乏文化知識,以及缺乏雙重文化認同等。本研究為全面把握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進而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效提高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Chen和Starosta;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C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1-008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developed by Chen and Staros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1,000 non-English majors from five univers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Gan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are at a medium level, among which the lev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slightly high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and dual cultural ident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epens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hen and Starosta; investigation
引言
教育部辦公廳在其2007年7月印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1]。不難看出,教育部已將跨文化交際作為大學英語學習的一項主要內容。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成為當代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現(xiàn)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高校英語教師不得不關注的問題[2]。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能運用一門外語與來自不同文化人交流的能力。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模型有很多,例如Spiztberg和Cupach提出的七維度模型,Belay提出的綜合性三維度模型[3]。本次調查以美國跨文化交際領域著名學者陳國明教授與斯特羅斯塔(Chen和Starosta)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為理論基礎,設計調查問卷,對甘肅省五所高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問題涉及對被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三個維度(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效力)的現(xiàn)狀調查,以及對影響被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進行探索。調查中采用了四種儀器,由三個量表和一次訪談組成??缥幕舾行粤勘?、跨文化意識量表和跨文化有效性量表以及基于Chen和Starosta's傘形模型的5-likert問卷,它們是為了評估跨文化交際能力參與者的水平而開發(fā)的。訪談的目的是了解參與者的詳細信息,概括出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一、研究設計
(一)受試者
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來自甘肅省五所不同層次高校的非英語專業(yè)二、三年級的在校本科生,學生涉及文理各個學科。學校涉及“985”、“211”、“普通”和獨立高校。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979份,最終有效試卷為972份,有效回收率為97.2%。
(二)測評量表的編制與預測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測評量表基于Chen和Starosta's傘形模型的5-likert問卷模式編制,計分時按受試者所選的具體數(shù)字計為該題所得分數(shù),數(shù)字越大表明受試者在該項目上的得分越高。為了確保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分別在甘肅省蘭州市5所高校的1000名學生中進行了量表預測。量表預測的整體信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47,量表中3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介于0.735-0.839之間,具體見表 1。
表1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量表的信度
(三)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2018年10月初展開測試,12月底基本完成數(shù)據(jù)收集工作。使用SPSS 19.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首先輸入與整理數(shù)據(jù),把5所大學的學生分別編號并依次整合,形成整體編號。然后使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為了探究影響被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作者隨機對20名被試進行了訪談研究。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
為了調查非英語專業(yè)的現(xiàn)狀,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為了使它更直觀,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轉換為百分制,具體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參與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低分為150分,最高分為284分,均值為231.12,分數(shù)范圍比較寬??缥幕浑H能力評分的標準差為19.31,說明學生之間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差異是可以接受的。定量結果表明,滿分為100分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平均分為69.2857分。本研究采用百分制評分,最高分為100分;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分均值為67.82。結果表明,目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僅略高于最低通過線,但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
(二)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維度,是指一個人理解其他文化異同的能力[4]。為探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現(xiàn)狀,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各大學的參與者在跨文化意識問卷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蘭州大學參與者跨文化意識的最低分為65分,最高分為95分。可以得出結論,均值為75分,得分范圍相對較大。按照跨文化意識評分方法,單項選擇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識水平越高。參與者跨文化意識平均得分為75分,說明參與者的跨文化意識平均水平達到了中等以上水平,但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此外,跨文化意識得分的標準差為6.97,說明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差異很小。蘭州大學作為985高校又明顯高于其他四所高校,蘭州財經(jīng)大學和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各數(shù)值又明顯高于蘭州文理學院和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顯然,跨文化意識與生源質量有關。
(三)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代表了情感層面,是指一個人在跨文化交際之中,是否能夠激發(fā)出自己自身的理解能力、能夠主動積極地去欣賞并且誠意地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意愿[4],包括自尊、自我監(jiān)控、開放心態(tài)、同理心、互動參與和暫停判斷六個維度為探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現(xiàn)狀,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各大學的參與者在跨文化敏感度問卷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蘭州大學參與者跨文化敏感度的最低分為75分,最高分為95分??梢缘贸鼋Y論,均值為85,得分范圍相對較大。按照跨文化敏感度評分方法,單項選擇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識水平越高。參與者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得分為85分,說明參與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平均水平達到了優(yōu)等水平。此外,跨文化敏感度得分的標準差為11.53,說明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差異很小。蘭州大學作為985高校又明顯高于其他四所高校,蘭州財經(jīng)大學和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各數(shù)值又明顯高于蘭州文理學院和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顯然跨文化敏感度與生源質量有關。
(四)跨文化效力
跨文化效力是指在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達成工作任務或溝通目的的能力。也稱為跨文化有效性,它的重點是如何通過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完成工作和獲得交際目的。這方面包括四個要素:信息技能、適當?shù)淖晕冶砺?、行為靈活性和交互管理。為探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效力現(xiàn)狀,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各大學的參與者在跨文化效力問卷上的得分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蘭州大學參與者跨文化效力的最低分為50分,最高分為95分??梢缘贸鼋Y論,均值為70,得分范圍相對較大。按照跨文化效力評分方法,單項選擇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識水平越高。蘭州大學參與者跨文化效力平均得分為70分,說明參與者的跨文化效力平均水平達到了中等以上水平,但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此外,蘭州大學跨文化效力得分的標準差為7.62,說明學生的跨文化效力差異很小。蘭州大學作為985高校又明顯高于其他四所高校,蘭州財經(jīng)大學和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各數(shù)值又明顯高于蘭州文理學院和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顯然,跨文化效力與生源質量有關。
(五)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
為了探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隨機對30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可以發(fā)現(xiàn),影響上述定量結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缺乏動機:從以上的量化結果可以看出,參與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平均分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大部分參與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剛好在最低通過線以上。據(jù)統(tǒng)計,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平均分為69.2857分。本研究采用百分制評分,最高分為100分,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分均值為67.82。從訪談形式的定性研究來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缺乏改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動力。訪談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受訪者在英語學習中都是功利性的。學習英語的目的是通過考試,在像CET4和CET6這樣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求職中更具競爭力。許多企業(yè)往往把應聘者能否通過大學四、六級考試作為招聘的重要條件。然而,在他們的職業(yè)生涯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成功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可能會影響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
缺乏文化知識:正如定量分析中所討論的,大多數(shù)參與者的跨文化意識的平均分為66.6389分,也屬于及格水平。因此,參與者跨文化意識低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們在掌握文化知識方面的薄弱。人們普遍認為文化知識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前提。然而,在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中,雖然也努力學習英語文化,但他們的文化知識非常分散。原因很復雜。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接觸文化知識的機會。一方面,大部分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沒有太多的機會系統(tǒng)地學習文化知識。教科書上的文化注釋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注重語言技能的學習,尤其是閱讀和寫作技能,以便在期末考試中取得高分。他們沒有意識到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分相對較低。
缺乏雙重文化認同:跨文化交際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不理想或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認同。從參與者的反饋來看,很多學生認為和說英語的人交流是不容易的,如:我總覺得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總覺得他們讀不懂文字背后的含義;我試著更直接一些,站在對方的角度,但我就是做不到等等。中西文化差異不僅是生活習俗和語言行為的差異,也包括個體思想觀念的差異,由此,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際原則,努力尋求一種符合各自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跨文化交際路徑[7]。
三、結論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第一個發(fā)現(xiàn)。目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總體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轉換成百分制后,參與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平均分為67.82分,這表明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平均水平在最低通過線以上,但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總之,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績不能滿足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實際需要。因此,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方面,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但跨文化意識較弱,而跨文化有效性是最大的劣勢。
本研究的第二個發(fā)現(xiàn)是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定性研究表明,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參與者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表現(xiàn)平平可能是他們缺乏文化學習的動力。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語言學習上是功利性的。他們理解英語的工具性功能,卻對語言的人文價值一無所知。對于他們在跨文化有效性方面的表現(xiàn)不佳,訪談結果表明,這可能是由于他們缺乏雙重文化認同造成的。定性研究表明,許多參與者缺乏雙重文化認同,就會產生文化沖突,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此外,文化知識是跨文化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文化知識,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感到不順暢。
文章作為基于Chen和Starosta's模型的案例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研究的多樣性,可以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和啟發(fā)后來的研究者。同時也希望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實踐有所啟示。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跨文化接觸條件,改革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策略,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以適應我國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
[2]何微.基于“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的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探究[J].成都工業(yè)學院學報,2017(12):70-74.
[3]鴉明怡,張翼,白雪瑩,等.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J].外語翻譯,2014(8):82-84.
[4]芮燕清.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調查研究[D].蘇州大學,2016,6:26-53.
[5]吳雪松.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調查[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10):50-55.
[6]高永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1-78.
[7]張帆.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5: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