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主體間性視角下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意義、多元主體融合必要性、主體間性理論、多元主體融合建議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開展校園足球有利于推動陽光體育活動和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和培養(yǎng)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實現(xiàn)體育強國目標和足球強國夢;校園足球實施的多元主體構成具有必要性,且需要發(fā)揮多元主體的合力;主體間性理論為開展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提供了理論視角。提出:借素質教育和陽光體育之風為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建立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為校園足球活動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提供一個政策保障,合力共舉推動校園足球發(fā)展。
關鍵詞: 主體間性;校園足球;主體;融合
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lián)合啟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程”,在廣大中小學推廣校園足球。發(fā)展校園足球,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導向和支持,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但是校園足球并非政府一己之力能為之,需要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各方合力并舉,共同推動校園足球的發(fā)展。如何對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進行整合,成為校園足球問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本文以主體間性為視角,對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整合進行探索,為校園足球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和指導。
一、 開展校園足球的意義
(一)推動陽光體育活動和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
我國教育正努力向人才資源強國邁進,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學生體質不斷下降和應試教育的壓迫下,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緩解其弊端。校園足球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價值應遵循學校的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為主。青少年是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力量,在實現(xiàn)體育強國目標的背景下,校園足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校園足球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為出發(fā)點,通過足球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使青少年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又緩解了陽光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單調、學生興趣不高的狀況。
(二)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和培養(yǎng)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
校園足球自2009年以來,足球人口突飛猛進的增長,校園足球人口達到270萬人。中國是人口大國,卻不是足球人口大國。由于“足球人口”才是“足球人才”的金字塔基石,只有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才能為中國足球提供優(yōu)秀的人才。教育部將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必修內容之時,是中國足球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掀起全國億萬學生參加校園足球活動的熱潮,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學習足球的機會,實現(xiàn)足球人口的穩(wěn)定增長,為國家培養(yǎng)一大批基礎性人才,夯實了中國青少年足球人口“金字塔”的塔基。
(三)實現(xiàn)體育強國目標和足球強國夢
體育強國離不開足球強國,足球運動在中國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歷史,發(fā)展足球運動是實現(xiàn)強體育強國目標的必然選擇。劉延東在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發(fā)展校園足球是成就中國足球夢想、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工程,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振奮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校園足球是體育強國目標實現(xiàn)的基礎,也是足球強國夢的戰(zhàn)略部署。開展校園足球,讓更多的青少年從小接受足球訓練,成為我國足球發(fā)展的人才之渠、活力之源,中國足球才能迎來真正的大發(fā)展、大繁榮,體育強國目標和足球強國夢才得以實現(xiàn)。
二、 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必要性
校園足球活動實施主體的研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依據(jù)。20世紀80年代主體教育思想在我國教育領域盛行,且逐漸豐富和完善。以往主體教育思想在研究中所涉及的主體僅僅局限于教師和學生,一定程度上來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亦具有局限性。21世紀,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主體教育思想所包含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還應包括教育活動的決策者、指導者以及學生家長等。校園足球活動實施的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筆者認為,校園足球活動實施的主體是由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主體元素構成。在校園足球活動實施過程中,不同主體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相應承擔的義務也不盡相同。
就校長而言,在校園足球活動實施過程中,校長發(fā)揮決策和領導作用。第一,在校園足球頂層設計下,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協(xié)助教練員規(guī)劃學校校園足球活動藍圖;就教練員而言,師資隊伍對校園足球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對體育老師、教練員進行教學培訓,提高教練員的執(zhí)教水平,可為廣大中小學的校園足球教學、足球課外訓練服務,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體育教研人員而言,開展校園足球活動,離不開體育科研人員的專業(yè)指導,是組織、協(xié)調、監(jiān)督、指導校園足球活動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同時為校園足球活動提供理論幫助,并服務于實踐;就學生而言,是校園足球活動實施的主體之一,也是重點培養(yǎng)對象,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就是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改善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現(xiàn)狀,讓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在廣大中小學普及校園足球活動,可以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和培養(yǎng)足球后備人才,有效改善中國體育尷尬的地位和中國足球的困境;就家長而言,是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的引導者,理解校園足球的意義和宗旨,用實際行動引領孩子愛上足球,給孩子以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
三、 主體間性——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視角
(一)主體
在國外,主體和客體是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在揭示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認識論角度來看,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主體與客體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馬克思曾指出:“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主體是與客體相對應的存在,主體是指對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
(二)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性質,也是人作為主體的依據(jù)和前提。而能動性則是主體活動的根本特征。人能夠成為主體,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實踐活動決定的。近代哲學對主體和主體性的理解無非是從理性和自我意識、實體形而上學的思維、理性的邏輯化的角度,所以當代流行的主體性觀念其實亦是近代歷史和近代哲學發(fā)展的產(chǎn)物。
(三)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最初屬于哲學的范疇,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來的,主要是從認識論和本體論角度來理解主體間性的內涵,在教育領域影響深刻。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交互關系。主體間性還涉及自我與他人,還涉及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關系。在不同的領域中,主體間性發(fā)揮的功能各有差異。國內學者對主體間性的研究較晚,受西方主體教育思想的影響,引起了我國教育界學者對主體間性的探討。綜合有代表性的觀點,岳偉,王坤慶在《主體間性:當代主體教育的價值追求》中指出:主體間性是主體間的“互識”和“共識”。馮向東在《從“主體間性”看教學活動的要素關系》中指出:主體間性是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能夠改造活動。
綜上所述:主體間性和主體性密切聯(lián)系,主體間性是通過主體間的活動所體現(xiàn),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理解,而不是單獨分裂開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為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理論和實踐上把握校園足球活動實施多元主體融合提供了參考和指導作用。
(四)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書籍的查閱,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包括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多元主體,其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也是主體間性的關系。在校園足球實施的現(xiàn)狀中所折射出多元主體是一個單個的主體,處于一種分離的狀態(tài),多數(shù)是被動地參與到校園足球活動,其個體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更不用談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作用。本文對校園足球實施主體的研究,從理論上分析校園足球實施的多元主體從“個人主體”走向“主體間”,走向多元主體的融合,使校園足球活動達到一種理想狀態(tài)。主體間性理論為校園足球實施提供了一個理論視角,在主體間性視角下,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趨勢處于應然狀態(tài)。
四、 校園足球活動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建議
(一)借素質教育和陽光體育之風為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
校園足球實施想要實現(xiàn)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多元主體的融合,需要借素質教育和陽光體育之風為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在國家大力推廣校園足球的背景下,想要實現(xiàn)校園足球實施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多元主體的融合,就必須發(fā)揮整體的力量,借素質教育和陽光體育之風將全民從應試教育和“唯分論”的枷鎖中解救出來,讓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多元主體理解校園足球的重要性,為校園足球活動的實施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只有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下,校園足球是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五大多元主體才能真正重視、理解、投入校園足球活動中,真正實現(xiàn)五大主體的融合,合力共舉推動校園足球發(fā)展。
(二)建立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為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提供一個政策保障
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校長、教練員、體育教研人員、學生、家長的融合,需要調動起參與主體的熱情和積極性。毋庸置疑,建立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為校園足球活實施多元主體的融合提供一個政策保障頗為必要。校園足球活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保障體系的建立是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融合的根本保證。校園足球的開展不僅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科研上的支持,還需要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制度保障。在廣大中小學推廣足球運動,加大資金投入、場地建設、師資培訓才能調動校長、教練員、學生、體育科研人員、家長的積極性,促進校園足球實施多元主體實現(xiàn)融合。
參考文獻:
[1]鐘鳳鳴.校園足球能否破解足球基礎難題?[N].工人日報,2010-10-29.
[2]劉延東.全面推進校園足球,堅持體教結合[EB/OL].[2014-11-27].http:∥we.sportscn.com/viewpage-1662297.html.
[3]岳偉,王坤慶.主體間性:當代主體教育的價值追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4,22(2):1-6.
作者簡介:
曾麗娟,福建省廈門市,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