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彬
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也是除南極洲以外,人口最少的一個洲。但在這里,依舊能夠找到唐人街的身影。
從大而繁華的悉尼唐人街,到長而古老的墨爾本唐人街,再到逐漸崛起的奧克蘭唐人街……這些國人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同樣記錄著千萬華人的奮斗史,傳承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它們在曲折下逐步走向繁榮,成為南半球熠熠發(fā)光的華人印記。
很難說清楚,大洋洲究竟有多少唐人街。不過,規(guī)模最大的,非澳大利亞悉尼唐人街莫屬。
悉尼唐人街有個很好聽的中文音譯,叫雪梨華埠,英文是Sydney Chinatown。它位于悉尼商業(yè)中心區(qū)南端,地處中央車站與情人港之間。嚴格來說,悉尼唐人街已不是一個“街”字所能涵蓋得了,稱它為“中國城”,或許更加貼切。這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城,已經(jīng)擴展到擁有十幾條街道、500多個華人商業(yè)機構(gòu)的規(guī)模,而它由小到大的發(fā)展歷程更如勵志劇一般,令人連連感嘆。
1851年,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金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華人前來淘金,第一批華人商店及旅館便在靠近港灣的悉尼巖石區(qū)設(shè)立。后來,采金業(yè)逐漸沒落,大部分華人返回祖國,其他人則選擇留了下來。1870年前,約有200名華人在巖石區(qū)居住,他們通過種菜、捕魚、制造家具、洗衣等維生,逐漸形成悉尼首個唐人街??上У氖?,這種現(xiàn)狀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房租不斷上漲,不少華人開始搬離巖石區(qū),遷往悉尼禧市場附近,并延伸至不遠處的莎梨山,形成了悉尼第二個唐人街的雛形。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悉尼市政府重建達令港附近的街市,越來越多的華人便從禧市場和莎梨山移居到該地區(qū)的德信街上。經(jīng)過當(dāng)?shù)厝A人的苦心經(jīng)營,德信街迅速崛起,成為華人文化、經(jīng)濟集中的唐人街。1980年,以德信街為核心的悉尼唐人街正式創(chuàng)建,所以當(dāng)?shù)厝顺Uf:“悉尼的中國龍,腳在巖石區(qū),身在禧市場,頭在德信街。”
如今,悉尼唐人街以德信街為核心,向四周發(fā)散出新的唐人街——北有車士活,南有好士圍,西有艾士菲和巴拉瑪打,西南有卡布拉瑪打,近市區(qū)還有馬利圍等,一個以市中心老唐人街為圓心的“唐人街群落”就這樣形成了。
雖然沒有德信街名氣那么大,但這些新興的唐人街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艾士菲的“上海街”。在那里,招牌上寫有“上海”二字的店鋪一家連著一家,說上海話通行無阻,上海小吃隨處可見,各類上海貨一應(yīng)俱全,甚至還有人打趣說:“這哪里是悉尼,明明就是上海?!卑糠埔惨虼说靡粍e號“小上海”。與艾士菲相似的,還有被稱為“小臺北”的車士活。眾所周知,夜市是造訪臺北的必到之處,而車士活,同樣因夜市而出名。車士活有一條步行街,街的中央會定期舉辦大型夜市,各種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擺在街邊,街上熙熙攘攘,店主招攬顧客的吆喝聲不絕于耳,場面熱鬧非凡。除此之外,在此生活的華人多是來自中國臺灣的移民,這也是車士活被稱為“小臺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新唐人街崛起的同時,處于核心的老唐人街也“不甘示弱”。比起新唐人街的中西結(jié)合,德信街有著更濃的中國味兒,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多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為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堪稱整個悉尼唐人街標志性建筑的中式牌樓。德信街的街頭街尾豎立著兩座綠瓦紅欞、玲瓏標致的中式牌樓,牌樓上分別寫著“通德履信”和“四海一家”8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牌樓兩旁各矗立著一只工藝精細的銅獅,好似守護神坐鎮(zhèn)在此。走進街內(nèi),華人商店鱗次櫛比,大小餐館、雜貨店、理發(fā)美容店、中醫(yī)診所等不勝枚舉。店外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招牌往往以漢字為主、英語為輔,街面全都用美觀的白磚鋪就,路旁還設(shè)有花壇、燈飾和亭臺,極具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