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玉,任海龍,戴修純,張 華,原 遠
(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308)
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L.ssp.chinensis(L.)Makinovar.utilis Tsen etLee]起源于我國廣東[1],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1個變種。菜心以花薹為食用器官,其可食用部分每100 g含有粗纖維0.91 g、維生素C 52.16 mg,還含有14種微量元素,特別是P、Fe、Zn、Ca等含量較豐富[2],被譽為“蔬品之冠”。由于菜心具有生長期短、復種指數(shù)高,可周年生產(chǎn)的特點,使之成為華南地區(qū)栽培面積和市場供應量最大的蔬菜種類之一[3-4]。不僅占據(jù)了港澳蔬菜供應量的10%,還出口日本、美國、歐洲以及東南亞等地[2]。
固相微萃取技術屬于非溶劑型萃取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具有快速、低成本等優(yōu)點,在揮發(fā)性物質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5]。目前,應用固相微萃取技術測定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莓[6-9]、白菜[10-11]、辣椒[12-13]、蘿卜[14-15]和薺菜[16]等,對于菜心采收期風味物質的研究少見報道。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技術對四九-19菜心的蕾前期、現(xiàn)蕾期和開花期3個采收時期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進行測定分析,以期為菜心采收期的確定及品質育種提供依據(jù)。
選取廣州地區(qū)主栽早熟品種四九-19菜心為試驗材料,于2018年7月播種于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南沙基地溫室,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qū)種植5行,每行15株,株行距為18 cm×18 cm,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條件。分別取菜心蕾前期、現(xiàn)蕾期和開花期(菜心齊口花開2~5朵)各15棵,置于4 ℃冰箱保存約16 h后,送至華南農業(yè)大學測試中心進行菜心揮發(fā)性物質的測定。
1.2.1 樣品前處理
將菜心植株清洗、晾干水分、切碎,取10 g裝入250 mL三角瓶,錫紙密封后平衡15 min,插入頂空固相微萃取纖維45 ℃萃取30 min,手動進樣檢測,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GC-MS)240 ℃熱解析3 min。
1.2.2 色譜和質譜條件
儀器設備:GCMS-QP2010 UItra型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85 μm CARPDMS萃取頭(美國Supelco公司)、PEG-20M毛細管柱(30 m×0.25 mm,0.25 μm,上海安普公司)。
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條件參照吳春燕等[11]的方法,色譜柱條件:載氣He,流速1 mL/min恒流。程序升溫:起始柱溫35 ℃,保持3 min,以8 ℃/min上升至45 ℃,6 ℃/min上升至140 ℃,最后以10 ℃/min速度上升至230 ℃保持1 min。質譜條件:電子轟擊離子源;電子能量70 eV;傳離子源溫度230 ℃;接口溫度240 ℃、發(fā)射電流200 μA、檢測器電壓350 V。
定性分析:由GC-MS得到的總離子圖經(jīng)檢索與Wiley、Mainlib等譜庫匹配,確定揮發(fā)物質化學成分。定量分析: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求得各物質相對含量。
在四九-19菜心3個采收時期中,共檢測出10類化合物(表1)。其中包括醛、酮類各4種,醇類10種,酯30種,酸3種,醚1種,腈3種,烴、雜環(huán)類和其他化合物各1種。其中蕾前期檢測到的化合物的種類最少,只有23種,酮、酸和烴類各1種,醇類4種和酯類16種;現(xiàn)蕾期檢測出26種化合物,包括酮、酸、腈和烴類各1種,醇類6種和酯類16種;開花期共檢測出35種化合物,包括醚、烴、雜環(huán)和其他類化合物各1種,酸類2種,酮類和腈類各3種,醛類4種,醇類8種和酯類11種。
從表1可以看出,四九-19菜心3個采收時期均以酯類物質相對含量最高和揮發(fā)物質種類最多,相對含量為51.08%~95.95%,共11~16種;醇類物質次之,相對含量為3.48%~27.42%,共4~8種;其他化合物含量相對較低。
從表1還可以看出,酯和醇類是四九-19菜心3個采收時期的主要揮發(fā)物質,占總含量的78%以上。醛、醚、雜環(huán)和其他類物質只存在于開花期,蕾前期和現(xiàn)蕾期均未檢測出;酮、醇和酸類揮發(fā)物質的種類和相對含量方面,開花期高于蕾前期和現(xiàn)蕾期,其在蕾前期和現(xiàn)蕾期沒有明顯變化;酯類揮發(fā)物質的種類和相對含量在開花期低于蕾前期和現(xiàn)蕾期。
由表1可以看出,四九-19菜心3個采收時期共有的風味物質有4種,分別為2-乙基己醇、正己醇、乙酸己酯和月桂酸乙酯。蕾前期特有的風味物質共有9種,包括2-(1-甲基乙基)-環(huán)己酮、乙酸甲酯、(Z)-2-己烯-1-醇乙酸酯、(Z)-丙酸-3-己烯酯、(4E)-4-己烯-1-醇乙酸酯、(E)-3-己烯丁酸酯、n-戊酸-Z-3-己烯-1-基酯、乙酸戊酯、(E)-1,3-戊二烯等;現(xiàn)蕾期特有的風味物質有4-戊烯-1-醇、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Z)-己酸-3-己烯酯、甲酸己酯、苯甲酸-2-甲?;?4,6-二甲氧基-8,8-二甲基-2-辛酯、(Z)-3-己烯醇-2-甲基丁酸酯、乙酸庚酯、3-丁烯基異硫氰酸酯、1-異硫代氰酸丁酯、G8-氧雜環(huán)[3.2.1]辛醇-3,7-二醇-3-乙酸酯、1-氨基環(huán)丙烷羧酸、3-乙基-1,5-丁二烯等共12種;開花期特有的風味物質有3-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己醛、(E)-2-己烯醛、3-戊酮、4',6'-二甲氧基-2',3'-二甲基苯乙酮、3-戊醇、(E)-4-己烯-1-醇、α-異硫氰酸-γ-丁內酯、酞酸二乙酯、異硫氰酸異丁酯、3-己烯乙酸酯、乙酸、丙二醇甲醚、5-己腈、2-丙烯基硫代乙腈、2,3-二甲基戊烷、(E)-六氫-2H-環(huán)戊基噻吩、甲基烯丙基氰等19種。
由表1還可以看出,3個采收時期中酯和醇類相對含量均最高,占檢測出總揮發(fā)物質的78.50%~99.44%,為主要揮發(fā)物質類別。四九-19菜心蕾前期檢測出揮發(fā)物質酯類以(E)-3-己烯-1-醇乙酸酯相對含量(78.00%)最高,乙酸己酯(9.03%)次之;醇類以(Z)-3-己烯-1-醇相對含量(3.02%)最高,正己醇(0.20%)次之。四九-19菜心現(xiàn)蕾期揮發(fā)物質酯類以(Z)-己酸-3-己烯酯相對含量(75.34%)最高,乙酸(Z)-3-己烯酯(9.39%)次之;醇類以(E)-2-己烯-1-醇相對含量(5.18%)最高。開花期揮發(fā)物質酯類以(E)-3-己烯-1-醇乙酸酯相對含量(45.72%)最高,(Z)-3-乙酸-3-己烯酯(1.20%)次之;醇類以(Z)-3-己烯-1-醇相對含量(24.03%)最高,1-戊烯-3-醇(1.34%)次之;醛類以3-己烯醛相對含量(2.48%)和(E,E)-2,4-己二烯醛(2.24%)較高。雖然3個采收時期揮發(fā)物質種類主要為酯和醇,但3個時期檢測到的主要風味物質存在差異。
十字花科蔬菜揮發(fā)性物質存在差異,但一般都由醛、酮、酸、醇、酯類等構成[11]。本研究表明,在四九-19菜心的3個采收時期揮發(fā)物質種類主要為酯和醇類,但3個時期檢測到的主要風味物質存在差異,蕾前期檢測出揮發(fā)物質以(E)-3-己烯-1-醇乙酸酯(78.00%)、乙酸己酯(9.03%)和(Z)-3-己烯-1-醇(3.02%)相對含量最高,現(xiàn)蕾期檢測出揮發(fā)物質以(Z)-己酸-3-己烯酯(75.34%)、(Z)-乙酸-3-己烯酯(9.39%)和(E)-2-己烯-1-醇(5.18%)相對含量最高,開花期檢測出揮發(fā)物質以(E)-3-己烯-1-醇乙酸酯(45.72%)和(Z)-3-己烯-1-醇(24.03%)相對含量最高,這與原遠等[17]對成熟期四九-19菜心風味物質研究中,檢測出較多(E)-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結果一致。在本研究中菜心采收期相對含量最高的揮發(fā)物質(E)-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在成熟的蓋縣李、紅肉桃和白肉桃中也大量存在[8,18],(Z)-3-己烯-1-醇也存在于成熟的草莓、櫻桃番茄和白菜中[10-11,19-20]。其余風味物質醛、酮、醇和酸類的相對含量和種類在菜心開花期均呈現(xiàn)升高,而酯類物質降低的趨勢,這與水果中紅燈甜櫻桃[21]和蓋縣李[18]成熟前后醇與酯類物質的變化相反。
表1 不同時期四九-19菜心風味物質及其相對含量
續(xù)表1
在四九-19菜心開花期共檢測出揮發(fā)物質35種,主要為酯、醇、醛和烴類等,以(E)-3-己烯-1-醇乙酸酯、(Z)-3-己烯-1-醇、3-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和2,3-二甲基戊烷為主要揮發(fā)物質。風味物質是評價蔬菜品質的重要指標,蔬菜品種和成熟度都會影響風味物質的含量和組成[11],從蕾前期到開花期,是四九-19菜心風味物質逐漸積累的時期,開花期風味物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達到最高,此時采收的菜心風味品質最佳。
由于菜心的種類不同,風味亦有所區(qū)別,本研究只對最具代表性的四九-19菜心的3個采收時期風味物質進行了研究,后續(xù)還需對其他種類的菜心做進一步研究,以期為菜心采收期的確定及品質育種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