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琪 何 林 劉 平 鄭燎原
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病急、病情重、致殘率和病死率高,是高血壓病人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其主要病理生理機制為高血壓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破裂,從而引起腦內出血及其繼發(fā)性腦損傷[1,2]。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出血部位多在基底節(jié)區(qū),使病人出現(xiàn)惡心嘔吐、意識模糊與頭暈等癥狀[3]。目前,高血壓性腦出血呈現(xiàn)普遍化、年輕化趨勢,社會負擔逐年加重,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4]。手術治療是高血壓性腦出血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有研究證實對出血量較大且出現(xiàn)腦疝征象的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病人,手術治療的效果及預后均優(yōu)于保守治療[5]。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傳統(tǒng)手術方法采用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但開顱時間長,手術創(chuàng)傷大,可加重病人的神經功能障礙[6,7]。神經內鏡手術在直視下快速清除顱內血腫,創(chuàng)傷小、時間短、恢復快[8~10]。本文探討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①腦出血經MRI 或CT 確診;②病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異常;③合并急慢性感染疾??;④孕婦及妊娠期病人。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 月至 2017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資料,50 例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對照組),50 例采用神經內鏡手術(觀察組)。觀察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54~71 歲,平均(63.40±4.25)歲;腦干出血6 例,小腦出血4 例,丘腦出血15 例,基底節(jié)內囊區(qū)出血13 例,腦葉出血5例,外囊區(qū)出血7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2~73 歲,平均(62.64±4.57)歲;腦干出血7 例,小腦出血5例,丘腦出血14例,基底節(jié)內囊區(qū)出血14例,腦葉出血6例,外囊區(qū)出血6。兩組病人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1.2 手術方式
1.2.1 對照組 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切口盡量避開腦重要功能及血管區(qū),血腫距頭皮處切口。在顯微鏡下清除血腫,必要時去骨瓣減壓。對于幕下小腦出血,則行顱后窩血腫清術。有腦室積血或腦室系統(tǒng)擴大的病人,則先行側腦室外引流術。
1.2.2 觀察組 采用神經內鏡手術。采用德國Zeppelin 公司與STORZ 公司 0°、30°硬質神經內鏡及配套系統(tǒng)。根據(jù)血腫量最多的CT 層面和血腫中心距顱骨內板最近處,作一長3~4 cm 的直切口,然后顱骨鉆一直徑1~1.5 cm 骨孔。切開硬膜后,采用一次性腦穿刺套管沿CT提示方向穿刺建立手術通道,通過留置的腦穿刺外套管,在神經內鏡直視下清除腦內血腫。
1.3 觀察指標 出院時,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TNF-α、IL-6、PCT 水平。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血腫清除率。術后3個月按GOS評分評估預后:1~3分為預后不良,4~5分為預后良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P<0.05),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P<0.05),血腫清除率明顯提高(P<0.05),術后血清TNF-α、IL-6、PCT明顯降低(P<0.05)。見表1。
2.2 兩組預后比較 觀察組預后良好率(74.00%,37/50)明顯高于對照組(40.00%,20/50;P<0.05)。
高血壓性腦出血形成顱內血腫,對腦組織及腦內血管的直接壓迫、血腫引起的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導致的顱內壓增高,以及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產生繼發(fā)性炎性反應等,均可造成腦細胞的壞死及凋亡,最終導致病人神經功能缺失,甚至死亡。保守治療如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及脫水藥物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血壓性腦出血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害,但無法短時間迅速解除血腫的物理壓迫,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常伴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臨床上,一般建議將手術作為出血量30 ml 以上的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以解除或減輕血腫占位效應對腦組織造成的有害影響[7]。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治療方法較多,不同手術治療方法也有著不同特點[3]。傳統(tǒng)大骨瓣開顱術,雖然手術視野大,便于迅速找到血腫位置,快速清除血腫,但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預后效果差,極易造成神經功能嚴重缺損。另外,傳統(tǒng)的開顱血腫清除術多為顳側馬蹄形骨瓣,顳葉皮層造瘺清除血腫,多數(shù)去骨瓣減壓,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出血多,麻醉時間長,手術打擊大,長時間操作會繼發(fā)腦組織腫脹,反復電灼操作會損傷正常功能腦組織,再次造成神經功能的二次損傷;而且,常在3個月后行顱骨成形術,造成病人身心損傷[8]。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fā)展,神經內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神經內鏡能快速切除粘連組織并清除腦內血腫,而且在神經內鏡指導下,手術視野也較好,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病人正常腦組織的損傷,為臨床顱內血腫清除術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9]。另外,該手術方法還有麻醉時間短、手術切口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為病人身體的早日康復奠定良好基礎。胡黎等[8]將6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分為傳統(tǒng)開顱組、穿刺引流組、神經內鏡組,發(fā)現(xiàn)神經內鏡組在血腫清除率、GCS 評分、ICU 住院天數(shù)、術后顱內感染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開顱組和穿刺引流組,而且神經內鏡組只有3 例病人出現(xiàn)墜積性肺炎,神經內鏡組風險明顯降低,認為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具有微創(chuàng)快速精準、安全高效清除血腫的優(yōu)勢,明顯改善病人的預后。另有學者對31 例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病人,在神經內鏡下由皮層穿刺行血腫清除,術后平均隨訪6 個月以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為Ⅰ級 17 例、Ⅱ級 4 例、Ⅲ級 5 例、Ⅳ級 3 例,認為神經內鏡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清除術中具有創(chuàng)傷小、對腦組織激惹較小及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可提高手術效率并減少副損傷[6]。
腦出血術后并發(fā)癥是影響病人預后的重要因素,常規(guī)開顱手術由于手術時間長,或術后長時間引流增加了顱內感染的風險,進而增加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風險[13]。另外,神經功能缺損引起的肢體功能障礙、認知功能下降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人的常見后遺癥,也是影響病人生存質量的主要原因[14]。石海平等[15]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開顱組和神經內鏡組病人術后4 周及術后3 個月的NIHSS 評分均逐漸降低,而神經內鏡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應時間的開顱手術組。本文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血腫清除率明顯提高。這說明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時間短,手術創(chuàng)傷小。
TNF-α、IL-6 和PCT 可刺激急性期蛋白分泌,促進黏附分子與其他炎癥介子表達,加重炎癥反應。本文觀察組術后血清TNF-α、IL-6 和PCT 含量顯著降低,說明神經內鏡手術對機體影響相較開顱手術更小,有利于病人康復。本文觀察組術后3 個月預后良好率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