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霞
康熙二十三年圣旨(館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宮廷太監(jiān)手捧一卷金燦燦的皇綾,宣讀圣旨的場景。
每一道圣旨都是一種古代文化的積淀、一段歷史真實的縮影、一個時代的折射,它是研究封建官僚制度的典冊,是一個王朝由興轉衰的見證,更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特種檔案。
上世紀90 年代,韓城市檔案館迎來了這樣一件鎮(zhèn)館之寶。為了對這道來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的圣旨進行全方位解讀,檔案館多次請教專家對其進行了譯注,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為研究清代時期文教禮儀提供了文字和實物佐證。
該圣旨的大意是:皇帝選拔一個地方的父母官,必定要選拔能勝任這項工作的官員,對官員政績的考核,朝廷有嚴格的制度。山東知縣解佑啟(今韓城市西莊鎮(zhèn)解家村人)品性純良,才能出眾,政績突出,特授爾為文林郎(正七品文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正處級”干部),以資鼓勵。解佑啟的妻子賈氏、繼妻衛(wèi)氏,貞潔柔順,勤勉持家,不辭勞苦,與丈夫同心同德,使家庭融洽和睦,特封為孺人,以褒獎她們的美好品德,同時賜予穿戴華服的榮耀,以資鼓勵。
這幅圣旨為淡黃色的絲織緞子質地,長165 厘米,寬30 厘米,圣旨兩端織成兩條提花翻飛的銀龍?!胺钐祀访彼膫€篆字鑲嵌其中,端莊古樸,望之令人頓生威嚴肅穆之感,“敕命”針對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世爵有襲次者。正文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每段皆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或“制曰”開頭,“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浩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并不下達于普通百姓。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其漢文書法為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落款: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共608 字。上蓋 11×11 厘米漢、滿文“陽文”“敕命之寶”大紅正方型鈐印,清晰可見。
真正的頒旨過程頗為復雜,先由相關部門擬定好內容,刊刻后才能準備頒旨。以清時期為例,圣旨中有重大事件宣布時,工部、禮部等要在天安門前搭設宣詔臺、龍亭等。頒旨當日,皇帝在太和殿召見百官,由大學士手捧圣旨,交給禮部堂官。在鸞儀衛(wèi)護送下,禮部堂官將圣旨放置于龍亭中。已然等候在外的百官行三叩禮,鸞儀衛(wèi)再將龍亭迎至天安門城樓上。至此,宣詔官才能取出圣旨,當眾宣讀。最后,百官再行三拜九叩禮。
圣旨宣讀后,依程序移交禮部,鐫刻后頒行全國。圣旨傳至各地,亦有一套復雜的迎接流程,如文武官員要穿朝服跪迎,老百姓也要伏于道旁等候。宣詔時,少不了又是幾番三拜九叩。如果頒詔官故意延誤,不能在限期內將圣旨帶到指定地區(qū),將受重罰。由此可知,圣旨從內容到傳達,代表的都是專制皇權。
最早在圣旨開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胺钐斐羞\皇帝詔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意即皇帝所做一切,都是遵從上天意旨。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時使用。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達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時使用,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
至于古裝劇中圣旨結尾的“欽此”二字,在真實的歷史中并不多見。為什么宣讀時會出現(xiàn)“欽此”呢?這是因為,宣讀諭旨的大臣需要用一個詞語來表示結束,欽此的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句號”加“后引號”,表示皇帝的吩咐、批示結束。念上“欽此”兩字,跪拜的人就可以起來了。
圣旨一般一式兩份,一份是放在皇宮中,由相應機構負責保管,作為存檔或備份,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圣旨和編寫史書;另一份圣旨就被官員們保存在家中,一些官員還會將圣旨供奉在祠堂里,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圣旨作為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冊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諭外邦的一種專用的文書形式,起源于商周,規(guī)制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現(xiàn)存明清圣旨數(shù)量最多。
圣旨的規(guī)格沒有明確規(guī)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會不一樣,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2 米左右,寬度一般都為33 厘米。圣旨的撰寫,明清時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jīng)籍等責)完成,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民國教育之父蔡元培都曾是“庶吉士”。用途不同,圣旨的規(guī)格就不同,具體的規(guī)格恐怕是要專管圣旨或者皇室內部人才清楚。
圣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jù)明、清兩朝的定制,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圣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圣旨的顏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而成,而是一氣呵成直接織就出來的。我們在電視劇中所見的都是明黃色的圣旨,那只是為了增加戲劇色彩罷了。
假傳圣旨?Impossible!
假傳圣旨沒那么容易。圣旨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有些圣旨還有另一個防偽絕招——圣旨的絹布上印滿了祥云圖案,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一樣,而且所有的圣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另外,圣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依此也可以辨別真?zhèn)?。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一些材料還是由番邦進貢,或只有皇室才能用,因此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偽造圣旨的??磥?,防偽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
雍正發(fā)過一次關于剩飯的圣旨:“諭膳房,凡粥飯及肴撰等食,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干以飼禽鳥?!庇赫?guī)定,剩下的飯不能扔,留給貓狗吃,貓狗吃剩也不能扔,曬干喂鳥吃。三年后,雍正又因為糧食浪費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以后御膳房煮飯,寧可少放點米也不要多放,不然吃不完浪費。在煮飯時看到米粒掉到地上,要趕緊撿起來,一粒都不許扔,如果讓他發(fā)現(xiàn)有人敢浪費糧食,一定要重罰。
身為一國之君,對糧食能夠節(jié)儉到這種地步,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我們怎好意思浪費呢?
成吉思汗曾給73 歲的丘處機發(fā)了一道這樣的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p>
這道詔書中,絲毫沒有提到任何軍國大事,而是對丘處機一路行程噓寒問暖,足可見“一代天驕”與“丘神仙”非一般的友情了。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社稷不穩(wěn),經(jīng)常有倭寇騷擾沿海,地方官吏上奏折問怎么辦,朱元璋一道圣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p>
簡直帥氣得不要不要的!完全的霸道總裁范兒有木有?
漢宣帝劉詢?yōu)榱四芰⒃?jīng)和自己一起共患難的許氏為皇后,下了一道含義隱晦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經(jīng)有一把舊劍,現(xiàn)在我十分想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將其找回來?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詔書,也是皇帝對貧女不離不棄的許諾。許氏妥妥地開啟灰姑娘的模式有木有?正所謂,贏得了你,便贏得了天下!
圣旨是朝廷大事的發(fā)布機,是皇帝政興政亡的宣言書,其內容和制式體現(xiàn)了封建歷史王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意志。古代圣旨流傳到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功能,但每一道圣旨中,都蘊含著鮮活的歷史信息,成為當代人研究歷史變遷和人物生平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