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晴娜
袁平華
華東交通大學
口譯是一項古老的人類活動,早于書面語翻譯(P?chhacker 2016:19)。在促進人類相互交流,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方面,口譯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一般認為,迄仿為止口譯研究歷經五個發(fā)展階段:(1)開拓階段(20 世紀50 至60 年代),主要研究會議口譯及實驗心理學在口譯中的應用;(2)奠基階段(20 世紀70 到80 年代中),產生萊比錫派、前蘇聯派、巴黎派及Seleskovitch 的釋意理論;(3)新興和國際化階段(20 世紀80 年代末到90 年代中),聚焦口譯與神經心理學、話語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跨學科研究新路徑;(4)整合及多元化階段(20 世紀90 年代后期到本世紀頭5 年),形成語言學相關因子、篇章研究等多條研究主線;(5)鞏固階段(2005 年至今),口譯研究動態(tài)多元(P?chhacker 2016:43-58)。至此,口譯研究早已成為翻譯學中一門相對獨立的子學科(王斌華2019:2)。目前,全球化導致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涵蓋經濟、政治、商務、醫(yī)學等各專業(yè)領域,對口譯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口譯研究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梳理當下鞏固階段多元化研究主題尤為重要,有助于研究者多維度了解口譯研究,以前瞻性眼光探討口譯研究的主題和路徑,更好地推動該子學科的持續(xù)進步。
然而鞏固期口譯研究文獻眾多,過去靠主觀整理歸納的傳統綜述方法無法滿足當前需要。由此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應運而生,并借助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制作圖譜展開相應研究。在科學計量學,信息可視化技術的發(fā)展之下,文獻可視化將抽象信息與數據轉換為空間結構與知識圖譜,彌補傳統綜述方式的不足,全面客觀地理清綜述對象的發(fā)展脈絡。該分析方法已在翻譯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比如翻譯技術研究(李海霞、何高大2018)、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武光軍2019)、中國影視翻譯研究(王建華、周瑩、張靜茗2019)等。然而,目前國內對口譯的研究仍舊缺乏文獻計量分析。因此,本文采用該方法探討口譯研究鞏固期的三個問題:(1)2005-2018 年國際口譯研究總體發(fā)文情況;(2)2005-2018 年國際口譯研究熱點;(3)2005-2018 年國際口譯研究主題和演化路徑。
本文采用Citation Space(簡稱Citespace)作為數據分析工具。Citespace 是一款著眼于分析科學文獻中蘊含的潛在知識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同時提供其他知識單元的共線分析功能,例如作者、國家合作等(李杰、陳超美2017:2)。通過此方法得到科學知識圖譜及共線分析結果,追蹤國際口譯研究發(fā)展足跡。
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中的核心合集為索引數據庫,依據2019 年發(fā)布的2018 年SSCI 語言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選取刊載翻譯學研究論文的TOP11 國際權威期刊(見表1)作為研究對象來源,從而保證研究對象的權威性和研究數據的有效性。文獻檢索選擇高級檢索,先后輸入檢索式#1 主題(TS)=(“interpreter*”O(jiān)R“interpreting*”O(jiān)R“interpretation”)和#2期刊(SO)=(“AcrossLanguages and Cultures”O(jiān)R “Interpreting”O(jiān)R …“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 New Series -Them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將#1 和#2 以“And”組配,檢索時間段2005-2018,最終檢索到502 篇文獻。經Citespace去重后得到500 篇期刊文獻。每篇文獻的數據內容包括:文獻類型、發(fā)表年限、作者、作者地址、期刊名稱、題名、關鍵詞、摘要和參考文獻。
表1 翻譯學研究論文國際權威期刊列表
2005 至2018 年間,國際口譯研究發(fā)文量穩(wěn)定上升,年平均產出論文36 篇(見圖1)。這一發(fā)展態(tài)勢與對國內大陸及港澳臺地區(qū)的口譯研究趨勢一致(任文、郭聰、黃娟2019)。2007 至2008 年,發(fā)文量陡然上升。在此期間,中國于2007 年設立翻譯碩士學位點,國際期刊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Translation Studies 在此期間創(chuàng)刊。總體發(fā)文量說明國際上對口譯研究越來越重視,學者對口譯研究興趣愈加濃厚。
圖1 口譯研究發(fā)文數量(2005-2018)
中介中心性是測量節(jié)點重要性的指標(李海霞、何高大2018:13),中介中心性超過0.1 的文獻可視為關鍵文獻。結合發(fā)文量和文獻中心性研究發(fā)現,中國和美國研究力度大(發(fā)文量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但發(fā)文影響力欠缺(文獻中心性分別為0.09 和0.01)(見表2)。然而,英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在口譯領域的影響力較為深遠(文獻中心性分別為0.19,0.15 和0.24)(見表2)。同時,比利時、意大利、韓國、瑞士和芬蘭五國的發(fā)文數量尚可,但中介中心性過低,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甚微(見表2)。
表2 發(fā)文章數量前10 名的國家
關鍵詞能夠反映文章內容,是值得信賴的指標(李杰、陳超美2017:200)。因此,本文使用關鍵詞頻度和突現分析了解鞏固期研究熱點,見表3。
表3 高頻和具有突現性的關鍵詞信息表
法庭口譯相關因子3.4346 3.2730交互性相關研究訓練與評價手語翻譯Translation 翻譯(38)Court interpreting 法庭口譯(22)Ethics 倫理(13)Reported speech 間接引語(6)Role 角色(16)Communication 交流(13)Dialogue interpreting 對話口譯(8)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區(qū)口譯(8)Organization 組織(7)Perception 認知(4)Quality 質量(18)Interpreter training 口譯訓練(14)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交替?zhèn)髯g(8)Conference interpreting 會議口譯(6)Impact 影響(5)American sign language 美國手語(4)Cognitive load 認知負荷(4)Talk 談話(4)Signed language 手語(3)Signed language interpreting 手語口譯(3)
關鍵詞頻度顯示,口譯研究鞏固期的研究熱點為法庭口譯、口譯質量和譯員角色等,詞頻分別為22、18 和16(見表3)。關鍵詞聚類說明口譯研究可以分為五類:(1)口譯員軟技能,關鍵詞為工作記憶、表現、動機和理解力等;(2)法庭口譯相關因子、關鍵詞為法庭口譯、倫理和間接引語等;(3)口譯交互性相關研究,關鍵詞為角色、交流、對話口譯、社區(qū)口譯、組織和認知等;(4)訓練與評價,關鍵詞為質量,口譯員訓練、交替?zhèn)髯g、會議口譯和影響等;(5)手語翻譯,關鍵詞為美國手語、認知負荷、手語和手語口譯等(見表3)。關鍵詞的突現性是一項評價熱點活躍性的重要指標(Chen,Dubin & Kim 2014:8)。在口譯員軟技能熱點中,突現關鍵詞為動機(強度為3.0089)(見表3)。在法庭口譯相關因子研究中,突現關鍵詞為法庭口譯和倫理(強度分別為3.4346 和3.273)。
圖2 熱點關鍵詞時區(qū)演化圖
關鍵詞時區(qū)演化圖能夠直觀反映關鍵詞的頻度和共現關系,從而推導出某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從時區(qū)演化圖(見圖2)可知,手語口譯在近四年一直是熱門研究領域。結合表3 及圖2,本研究發(fā)現口譯研究存在三個前沿領域:(1)口譯的社會學轉向研究,例如口譯培訓研究主體涉及到更多有關情景的研究,出現情景式學習模式;(2)深入口譯實踐研究,注重口譯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且更加細化,包括口譯影響、口譯準確度以及口譯中面臨的挑戰(zhàn);(3)口譯的認知轉向,研究記憶力,理解力,認知負荷等因子在口譯活動中的效應。
Citespace 可對文獻共被引網絡聚類,將文獻劃分到不同聚類(李杰、陳超美2017:144),確定研究主題。聚類效果可用Modularity 值(Q 值)和Silhouette 值(S 值)評價。其中,Q 值>0.3,表明網絡社團結構顯著;S 值>0.5,顯示聚類合理,S 值≥0.7,說明聚類結果具有高信度。本文被引文獻聚類Q 值為0.7857,各類別S 值基本大于0.7,說明2005 至2018 年間口譯研究可以明確為十大研究主題(見圖3 和表4)。
圖3 文獻共被引聚類時間線圖
表4 文獻共被引聚類信息表
沖突背景下譯者角色研究主要研究戰(zhàn)區(qū)口譯員的角色地位。該主題充分肯定口譯員在沖突敘述中的重要性,從政治、社會、文化、語言學、倫理等多個視角探討口譯員的多邊角色(Baker 2010;Inghilleri 2010;Stahuljak 2010),除履行本職工作以外,口譯員同時擔任戰(zhàn)斗人員和戰(zhàn)爭調節(jié)者,突顯譯者主體性地位。
交互關系研究發(fā)展時間最早,主要涉及口譯員與談話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代表文獻涵蓋:(a)在以口譯為中介的法庭訴訟中法官直接和間接引語的使用對口譯的影響(Christensen 2008);(b)被告人和口譯員之間的信息傳遞,以及口譯員對法庭中其他角色的影響,尤其是當口譯員的工作不被認可時,對仲裁結果的影響(Martinsen &Dubslaff 2010);(c)醫(yī)患交流時,口譯員使用間接引語對消除歧義的積極作用(Van De Mieroop 2012)等。翻譯活動中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武光軍2019:12),譯員與談話人相互影響,實現雙向交流,本主題即研究這種交互模式下信息傳輸特征。
以教育學為導向的口譯研究以學生為核心,放眼口譯全過程,搭建口譯培養(yǎng)框架,涉及口譯訓練、口譯課程、口譯過程、口譯產品、譯員經驗和認知六大板塊。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主要得益于多本相關國際權威雜志問世(Muhammad 2018)。另一方面,國內外皆設立口譯相關碩士學位點,例如蒙特雷國際研究院設有筆譯及口譯(MATI)、會議口譯(MACI)等專業(yè),國內自2007 年至今共有249 所高校設立翻譯碩士(MTI)學位點(龍吉星、劉謹2018:66-69+95),進一步推動口譯教育學朝更為系統的方向發(fā)展,融合于實踐教學。
課堂模擬口譯聚焦課堂,探索沉浸式教學模式,通過模擬真實場景,提高學生實戰(zhàn)能力。相關學者通過設置各類場景,包括選取現實生活中錄制的口譯員調解視頻讓學生進行會話分析(Davitti 2014),設定戲劇場景(Kadri2014)讓學生演繹,以及設置沉浸式3D 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會話口譯(Braun 2014),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真實場景再現,培養(yǎng)學生在口譯時分析應對問題的實際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并證實此類口譯教學方法應用的有效性。
培訓和評價從2004 至2015 年連續(xù)十二年為研究熱點,以2015 年為研究高峰。該主題圍繞口譯課程、口譯標準、口譯技能等三大要素展開,是一個重要且亟待發(fā)展的領域(Yan 2013)。研究以譯員為主體,以不同口譯場景為背景,從課程改革(Nebot 2015)、標準應對措施(Van De Mieroop 2012)、口譯軟硬技能(Bot 2005)等方面入手,多維度構建培訓和評價體系。
話語規(guī)范研究關乎實踐中的口譯規(guī)范,盡管口譯中的道德規(guī)范確實存在,但是口譯規(guī)范并不是事先設定的,而是具體情境下各方互動協商的結果(Van De Mieroop 2012:43)。圖3 可見,話語規(guī)范從2004 至2012 年受到學者持續(xù)關注,研究大多聚焦法庭口譯及醫(yī)療口譯兩大背景,以實證研究為主要方法,關注口譯過程中間接及直接引語使 用 規(guī) 范(Van De Mieroop 2012;Bot 2005;Angermeyer 2009),突出社會語用意義。
學能指標從2003 年就開始受到大量關注,在2007 和2009 年引文出現爆發(fā)。研究主要從兩大視角展開:硬技能指標,如口語流利度(Russo 2011),口語意譯中同義詞和連貫詞的使用(Russo 2014)以及軟技能指標,包含一般認知能力,性格和情緒穩(wěn)定性(Bontempo & Napier 2011)等。明確口譯學能指標,有助于選拔口譯學員,促進口譯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訓練自身的口譯流利度,強化同義詞和連貫詞的使用練習??谧g學習者也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借助以上指標檢驗及提高自身口譯能力。
策略研究多以口譯實證為基礎,從教育教學視角出發(fā),關注口譯課堂和口譯實戰(zhàn)的策略探索??谧g員在傳達信息時會受認知約束,文化及語言特定障礙的影響,策略能夠幫助他們克服這些不利因素(Gile 2005)。針對口譯課堂,學者(García González & Veiga Díaz 2015)提出建構主義任務和技巧;針對口譯實戰(zhàn),相關學者(Li 2015)提出多種應對方法:知識策略、語言策略、意義策略、傳輸策略等。但是關于策略在實戰(zhàn)中的反向應用效果研究仍較少。
技術與口譯如圖3 所示,從2010 年興起至今一直是熱點研究領域。研究以技術應用為核心,聚焦譯者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將社會學轉向融入其中。其一,技術催生遠程口譯,包括電話口譯、視頻口譯等;其二,技術革新提升譯員口譯效果,例如,數字筆的使用能夠優(yōu)化交替?zhèn)髯g筆記從而提高信息準確度(Orlando 2015);其三,譯員本位特征對技術運用產生影響,譯員焦慮程度和技術依賴性呈正相關(Mellinger 2018)。
英語通用語以會議口譯為研究主體,關注英語成為通用語后多方轉變:口譯市場模式發(fā)生改變,多語會議將逐漸演變?yōu)殡p語會議(英語和目標語);譯員職業(yè)地位降低,越來越多與會者可以直接以英語交流;譯員壓力日趨繁重,與會者對口譯要求提高,英語通用語演講者給譯員帶來更大認知負荷等。翻譯界專家學者圍繞該主題,探究譯員實戰(zhàn)中面臨的困難情況(Albl-Mikasa 2013),綜合分析英語通用語演講在不同場合的利弊(Reithofer 2013),構建社會市場需求和口譯服務對應研究模型。
如圖3 所示,戰(zhàn)時譯者角色研究是受持續(xù)關注的研究熱點。當下世界局勢“總體和平,局部動亂”,在全球范圍內,戰(zhàn)爭與沖突依舊存在,而處于戰(zhàn)區(qū)的譯者扮演著一個更為復雜、多面的角色(Inghilleri 2010:165)。交互關系研究發(fā)展時間最早,并與戰(zhàn)時譯者角色研究有交叉研究,戰(zhàn)時口譯員紐倫堡法庭口譯事件作為標志性代表事件,受到大量關注(Inghilleri 2010:170)。譯者角色研究和交互關系研究均體現口譯的社會學轉向,研究社會因素,如戰(zhàn)爭與沖突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和制約,以及翻譯活動對社會發(fā)展與構建的作用。
以教育學為導向的口譯研究和課堂模擬口譯研究都是教育學領域的口譯探索,前者是廣義的口譯研究,涉及學生口譯教育各模塊,后者是以課堂為中心的狹義的口譯教學模式探索,兩者呈現協同發(fā)展路徑,共同向教學實踐的高應用型方向演進。
培訓和評價、話語規(guī)范研究、學能指標研究是三大互相關聯的研究方向,構成口譯能力發(fā)展的各方面。學能指標是口譯前研究,話語規(guī)范研究口譯中行為,培訓和評價涉及口譯前及口譯后行為,形成口譯前中后三部曲。培訓和評價前期研究口譯準確性,充分性,對等性(P?chhacker 2001)等語義方面,后期向研究面子工程(Jacobsen 2008)、情感支撐(Hsieh & Hong 2010)等社會語用演化。話語規(guī)范基于實證研究,始終聚焦醫(yī)療和法庭口譯話語規(guī)范,無明顯演化路徑。學能指標始終貫徹口譯硬技能以及軟技能的研究。由于口譯是一門高壓力水平的職業(yè)(Cho & Roger 2010),譯員情緒的穩(wěn)定、焦慮程度與譯員表現緊密相關,因此后期口譯將向軟技能研究演化。
技術與口譯是目前最前沿的口譯研究領域,如圖3 所示,自2010 年起,高被引文獻群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口譯與技術設備的融合將是未來口譯發(fā)展的一大趨勢。有學者用Citespace 收集國外技術翻譯熱點領域,亦發(fā)現口譯是近年來國際上MT較為集中的研究熱點(李海霞、何高大2018:15)。然而相比較于技術在筆譯上的應用,技術在口譯上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語音識別等智能技術在此領域剛剛萌芽,是具有極大發(fā)展?jié)摿Φ男屡d領域。
策略研究與英語通用語是研究比較前沿的領域。譯員在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會面臨各種狀況,合理可行的策略能夠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通用語也是一大熱門領域。人們愈加頻繁地使用通用語英語作為會議工作語言,給譯員帶來新的挑戰(zhàn)。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地位已定,未來研究將就非母語人士英語演講帶來的挑戰(zhàn)展開應對策略探討,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本文利用Citespace 軟件,全面梳理2005 至2018 年國際口譯研究文獻,回顧該領域發(fā)展特點,包括發(fā)文趨勢,研究熱點和前沿,研究主題和趨勢。由于本文采用的數據權威,數量充足,并運用客觀的文獻計量方法,因此研究結論科學、合理,有助于人們開展口譯的新研究,發(fā)現新思路。研究發(fā)現,2005 至2018 年間口譯研究總體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重視。其中我國口譯研究發(fā)文數量遙遙領先,但是發(fā)文影響力不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其次,國際范圍內口譯研究主要有口譯員軟技能、法庭口譯相關因子等五大熱點,聚集戰(zhàn)時口譯員角色、交互關系等十個主題,并以口譯與技術融合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通用語口譯研究為最新研究方向,學科發(fā)展整體呈現多元化、動態(tài)性特征,前景十分廣闊。就演變趨勢而言,口譯研究往社會學、高應用型、技術性方向發(fā)展,然而局限性在于,所有熱點及主題研究都偏向實踐,口譯理論研究較少,無法構成研究主題或熱點??谧g研究要構建一個嚴謹的學科體系,理論研究必不可少,因此未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有待加強,可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升至理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