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秋云
古詩詞在語文教材中占據(jù)了較高的比重,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但是,古詩詞的文體特殊,學生難以理解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不利于學生文學修養(yǎng)與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語言形式,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擺脫學習古詩詞的困境。
為了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的主旨與思想情感,教師可通過對比分析法降低學習的難度。如在《夜宿山寺》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將這首詩歌與《獨坐敬亭山》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夜宿山寺》比喻得當且充滿夸張色彩,表現(xiàn)出作者的浪漫主義情懷。它是作者到處游歷希望得到朋友引薦,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見到司馬承禎道士后創(chuàng)作的。這兩首詩歌都是運用借景抒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的,都展示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獨坐敬亭山》是作者經歷了安史之亂后被流放時創(chuàng)作的,心情沉重,與作者創(chuàng)作《夜宿山寺》時的躊躇滿志之情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教學時,教師要聚焦意象,讓學生充分感知詩詞之美。如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望”字在其他詩詞中的意思,比如《滿江紅·寫懷》的“抬望眼”、《長恨歌》的“回頭下望人寰處”、《春江花月夜》的“此時相望不相聞”;還可以讓學生分析“掛”字在其他詩詞中的意思,比如《蜀道難》的“枯松倒掛倚絕壁”、《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的“寶簾閑掛小銀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高者掛罥長林梢”。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帶入詩詞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情感,使其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中,教師運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語激發(fā)學生探索西湖美景的欲望,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西湖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為了讓學生理解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與意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比賽,如男女分組朗讀、師生合作朗讀、配樂朗讀等。通過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水光瀲滟的畫面,并讓學生用波光粼粼等詞語描述西湖的風景,引導學生想象此刻泛舟湖上的心情,感受蘇軾對西湖的贊美之情。
小組討論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得出合理的結論。如在《望天山門》的教學中,文章描述了天門山宏偉雄奇與長江波瀾壯闊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文章圍繞“開”“回”“出”“來”四個動詞描寫了四個壯麗畫面。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豪邁樂觀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壯麗神奇,教師圍繞意境欣賞與詞義句意理解等訓練點,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與技能。各個小組分別選擇一句詩詞,圍繞教師提出的“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這一句主要寫了什么”“哪一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等問題展開討論。小組討論后,全班同學分享討論結果。全班學生集體討論“是否可以將望字替換成看字”等問題,讓學生從文字信息向畫面信息過渡,進一步理解詩意。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教學內容充分融合,在課堂上展示音樂、電影、視頻、圖片等元素,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輕松掌握古詩詞的內容。如在《敕勒歌》的教學中,文章描寫了敕勒族游牧的場景與北國草原壯麗的風光,贊揚了敕勒族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詩詞整合在圖片中,讓學生了解敕勒川與蒙古包“穹廬”、深藍色天空、碧綠草原、在野草中的肥壯牛羊等景象;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敕勒歌》動畫視頻,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靜態(tài)景象,逐步向“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tài)景象過渡,感悟敕勒族人民對生活與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語言形式,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古詩詞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