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凱
摘? 要:文章在分析《申辯篇》的基礎(chǔ)之上,闡述了蘇格拉底在真理面前“自知無知”的智慧;在審判大會上精彩的教育演說;作為雅典公民,愛真理更愛雅典的真實情感三方面內(nèi)容,展現(xiàn)了蘇格拉底的才品和人品。在寫作方法上,筆者采用“金字塔式”的結(jié)構(gòu),以小標題分論之。
關(guān)鍵詞:《申辯篇》;蘇格拉底;自知無知;愛真理更愛雅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2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與他的弟子柏拉圖及徒孫亞里士多德并稱“古希臘三賢”,對人類的思想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前399年,七十歲的蘇格拉底以慢神和蠱惑青年二罪被告上法庭。在審判過程中,蘇格拉底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申辯,其弟子柏拉圖將這場申辯整理在《對話錄》之《申辯篇》中,由此傳于后世。本文是筆者從《申辯篇》中認識到的蘇格拉底。
一、“自知無知”的智慧
蘇格拉底在雅典是家喻戶曉的智者,但蘇格拉底并不承認這一點,自認為“無知”。他的總角之交海勒峰想知道有誰比蘇格蘭拉底更有智慧,于是跑到帶勒弗伊去求神讖。他問神,有智過于蘇格拉底者否?讖語曰:“無也”。蘇格拉底欲駁神讖所言,于是四處尋找以智慧著稱的人。他先訪問了一位政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此人自以為智,其實一無所知,只不過是以不知為知的狂妄罷了。蘇格拉底又繼續(xù)訪求其他智慧之人。這次他訪問的是詩人,他想證明他比詩人不學無術(shù)。結(jié)果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詩人做事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于天機之靈感,如神巫和預(yù)言家之流常作機鋒語而不知其所云”[1],同時蘇格拉底還發(fā)現(xiàn)“詩人們因其會作詩,其他方面便自以為智在人人之上”[2]。于是,蘇格拉底得出結(jié)論:“我超過你們,正如超過政客們?!弊詈?,蘇格拉底去訪問手工藝人。他自知對這方面一無所知,也相信會發(fā)現(xiàn)手工藝人們的智慧。但事實是,手工藝人們以為有一技之長便通透一切,這與政客們、詩人們犯了同樣的錯誤。通過這樣的考察,蘇格拉底終于懂得了神讖的真意。“神的讖語是說,人的智慧渺小,不算什么;并不是說蘇格拉底最有智慧,不過藉我的名字,以我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說‘世人啊,你們之中唯有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實在不算什么?!盵3]因此,蘇格拉底對此的回答是“還是保持故我好”[4],即保持自知之心態(tài),不驕不傲。
二、審判大會實質(zhì)是教育大會
公元前399年春,蘇格拉底以慢神和蠱惑青年罪被告上法庭。《申辯篇》中,大概低于二分之一的部分是蘇格拉底針對兩項罪名的真正申辯。因此,蘇格拉底的申辯實質(zhì)上是蘇格拉底的教育演說活動,雅典公民對他的審判大會是他對雅典公民的教育大會。
法庭上的蘇格拉底自稱是“神所贈的禮物”,理由是如果殺了他,將不易再找像他一樣與城邦結(jié)有不解之緣的人,去替神整天勸告、喚醒昏昏欲睡而又自以為是的邦人。在面臨被判死刑的威脅時,蘇格拉底反問道:“你以為稍有價值的人會計較生命的安危,他唯一顧慮的不在于行為之是非,善惡嗎?”[5]蘇格拉底認為逃死容易,逃脫罪惡的審判是很難的。他告訴怕死的雅典人,死是不可怕的,因為死后的世界是未知好壞的境地,人之所以怕死是因為自以為知道死后的境地是壞的,其實是不自知而自命其知的恐懼,這是可恥的行為。因此,他告誡雅典人:凡職責所在,當不顧一切,寧死勿辱。凡擅離職守,貪生怕死,無知而自命有知是可恥的行為。蘇格拉底說自己奉神諭來不停地勸告雅典人,質(zhì)問在場的雅典公民們“人中最高貴者,雅典人,最雄偉、最強大、最以智慧著稱之城邦的公民,你們專注于盡量積聚斂財、獵取名譽,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靈的最高修養(yǎng),你們不覺得慚愧嗎?”[6]蘇格拉底以強烈的、直擊心靈的方式發(fā)問,無疑是在啟迪雅典人自我反思,勸誡他們不放棄愛智之學,不丟棄雅典人的高貴。最后,在法庭判他死刑時,他向雅典人做出預(yù)言性的忠告:做個好人吧,否則你們受到的毀謗與懲罰比我更慘。
三、愛真理更愛雅典
蘇格拉底在整個申辯的過程中,他的言辭無不顯示著愛智之心和維護真理之意。他按照神讖的指示到處詰問不智而自以為智的人,把“自知無知”的智慧告訴每個人。
蘇格拉底作為哲人,他熱愛真理無疑,但他更愛雅典。那么,他是怎樣流露出這一深層情感的呢?第一,在蘇格拉底眼中,雅典是“最雄偉、最強大、最有智慧的城邦”,而雅典人是“人中最高貴者”,他以最高級的詞匯夸贊自己的城邦和自己的邦民,這是他對雅典赤裸裸地表白,足見其對雅典的深情厚義。換個角度說,在蘇格拉底眼中,一切“最雄偉”、“最強大、最有智慧”的東西就在雅典和雅典人身上。這是蘇格拉底更愛雅典的第一條證據(jù)。第二,蘇格拉底以“神送給雅典的禮物”自居,依神讖之差遣,四處巡游,席不暇暖,突不暇黔,到處勸人以愛智之學。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就像馬虻一樣,粘在因肥胖而懶惰的良種馬身上,時刻刺激它,警醒它,使它奔馳。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因此,他把他愛的真理無償教給雅典人,盡管會遭受到惡者的毀謗,甚至是被判死刑,但是他依然無悔。這是第二條證據(jù)。第三,蘇格拉底的罪名是參與審判的雅典公民們以二百八十一票投出來的,并且審判官們對蘇格拉底之罪判以死刑,換句話說,是雅典人和雅典的法制讓蘇格拉底去死。他本可以不死,但他拒絕當時可以逃脫死亡的所有方式,選擇服從法庭宣判,慷慨赴死。這是為什么?蘇格拉底是公認的智者(盡管他自己不承認這一點),他的言行對雅典人是有模范引領(lǐng)作用的,一旦他顧惜垂暮之軀而做出違反雅典公法民約之事,那他這些年對雅典人的道德教化將頃刻化為烏有。當他聽到法庭判他死刑的結(jié)果時,他用戲謔的口吻說“你們稍等些時,所期望的自然就會達到,瞧,我的年紀,生命程途已經(jīng)走多遠了,多么接近于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即使在赴死之前,心中依然掛念的是雅典人能否向善,關(guān)心的是雅典的盛衰。
四、總結(jié)
蘇格拉底是智者,他最大的智慧是“自知無知”,也因自知無知而不斷有知,在真理面前永遠保持敬畏之心,并努力地追探尋,因而超越凡人,成為真正的智者。蘇格拉底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思維明銳,辯證有力,道德高尚。他將一場審判大會變成自己的一場教育演講活動。作為雅典城邦中的一名公民,蘇格拉底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是智者,但他是雅典的智者,他愛真理更愛雅典。他為世風日下、道德日偷的雅典社會憂心不已。為此,他常常四處巡游,以己之德智勸誡雅典人重德修智,不要癡迷于斂財釣譽。盡管被判死刑,依然不失節(jié)以求生,硬是把自己塑造成雅典的道德豐碑。
注釋:
[1]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56頁。
[2]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56頁。
[3]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57頁。
[4]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57頁。
[5]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64頁。
[6]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