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逸晨
摘? 要:無論東方國度還是西方世界,翻譯研究的歷史進程直譯和意譯連綿的波蕩起伏的歷史。直譯和意譯一直以來在專家學者以及譯者本人的眼里是歸化和異化延伸發(fā)展起來的,即異化和歸化擺脫了語言固定思維的禁錮,將視野拓展到語言、文化、美學以致政治范疇。本文的翻譯文本是美國散文家Gwendolyn Willow Wilson的游記散文《異域陌生人的慰藉》,主要以施萊爾·馬赫的翻譯理論為指導思想,從文化元素的角度進行翻譯實踐,力求達到翻譯的目的——文化交流。最后,本文總結了翻譯心得,作者意識到需要擴展知識面,在翻譯文章前要對文化背景進行深刻的調查,才能翻譯出來貼近原散文意境與邏輯關系的譯文。
關鍵詞:歸化異化;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3
一、作者以及The Comfort ofStrangers的簡介
1、作者的簡介
格溫德琳·薇璐·威爾森,業(yè)界都稱其為G·薇璐·威爾森,是美國漫畫家、散文家和記者。她于1982年8月31日出生于新澤西州的莫里斯縣,十歲前一直在那里居住。威爾森并不生長于一個宗教家庭,她的父母都是無神論者。長大后,威爾森進入波士頓大學攻讀歷史學位。到了二年級,她以開始想著皈依猶太教。在對猶太教有所了解后,她又開始關注了伊斯蘭教。9.11恐怖襲擊耽誤了她的宗教研究。擔心自己對宗教研究有誤,之后她又從頭開始研究。
2003年,那時才剛畢業(yè)前不久,威爾森同意去開羅教英語。在飛機旅行中,威爾森皈依了伊斯蘭教。所以她二十出頭的那幾年就一直住在埃及。威爾森一開始并不適應新環(huán)境,因為埃及和美國許多地方,比如文化之類的有很大的差異,買東西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之后她遇到了一個叫奧爾馬的物理教師,他十分熱情地為她做著向導,幫助她。幾個月后兩人訂婚了。后來,這對夫婦搬到了美國,威爾遜重返寫作生涯,奧馬爾成為難民的法律辯護人。威爾森的第一部連環(huán)畫小說《開羅》就是以埃及為背景寫的,被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和學校圖書館雜志列為青少年最佳連環(huán)畫小說;她的系列漫畫——《空氣》,獲得了艾斯納獎的提名;她的第一部小說《看不見的人》獲得了2013年世界奇幻獎。
2、The Comfort of Strangers的簡介
The Comfort of Strangers是一篇游記散文,背景是在埃及,作者是格溫德琳·薇璐·威爾森。文章寫的是作者從科羅納多搬到開羅后的一次乘地鐵的經(jīng)歷。散文主要寫講述了一次作者要去市中心看望朋友在乘坐開羅地鐵的婦女車廂上,發(fā)生的兩件小事:一是,婦女車廂上出現(xiàn)了玩鬧的孩子。孩子的母親稱呼“我”這個白皮膚的西方人為阿姨,這熟悉的稱呼使“我”感到很欣慰。日常在大庭廣眾之下會與婦女們保持一定距離的“我”,也情不自禁地向孩子伸出了手。二是,地鐵上我的頭巾突然滑落,在“我”整理頭巾的時候一位賣紙巾的十六七歲小伙子進來了。在唏噓聲中“我”匆忙整理頭巾,本以為會收到譴責,卻沒想到眾人唏噓的是那個小伙子。這使得“我”為待在婦女車廂受到婦女的庇護滿懷感恩。
文章充滿了宗教色彩(那時的作者已經(jīng)皈依伊斯蘭教)以及文化因素的差異(埃及與美國逐漸的差異)。
二、歸化異化理論綜述
關于歸化和異化的辯論是字面翻譯和韻意翻譯之間斗爭思想的拓展形式。歸化和異化來源于德國早期思想家斯萊爾馬赫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學院作的《論翻譯的方法》的演講。他適時地提出了“翻譯只有兩種方法,不是譯者不打擾作者,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讓作者靠攏讀者”。再后來,許多專家學者對于這個翻譯策略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提出了具有稱贊和貶低色彩的意見和言論。其中,歸化派別中的靈魂人物是奈達——提倡功能對等,強調讀者的接受程度,即強調原文和譯文讀者反應的對等;異化系別中的出頭人物是勞倫斯·韋努蒂,在施萊爾馬赫的基礎理論上進行了發(fā)展與延伸——異化理論被他做了清晰且明確的闡明與論述,并且強調了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其實歸化異化所關注的并不是只有文化因素,還有漢英語系因素、詞性使用習慣、語言結構等其他方面。
本篇文章的文本類型是一篇散文。所以此論文研究的重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原文的意境和美妙的畫面感該以怎樣呈獻方式才能給讀者帶來相對應的感受,這是譯者面對的特定要求。句式和詞性的使用方法各有千秋,因此英漢中不論是散文還是其他文本類型,都會有各自濃厚色彩的特色,特定要求在于如何在兩種語言的切換過程中不喪失、丟失意境之美,使譯文讀者擁有跟原文讀者同樣美的感受。以上所說的幾點,都是翻譯散文以及現(xiàn)階段存在的待解決且有難點的問題,譯者只有面對這些難題并足以解決,才能再散文翻譯中獲得生存。
下面本文將從語言結構、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三個方面剖析寫篇散文的翻譯實踐。
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的翻譯分析
翻譯,屬于跨文化,采用目標語言,并從標的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替換相對應源語語言。從語言結構層面分析,翻譯是英漢語言動態(tài)與靜態(tài)之間的轉換,是兩者個性之間的轉換。從語言表達層面,翻譯是對原文句子的重新拼湊與羅列,盡量表達出原文意境與思想。從文化及語義背景看,翻譯是譯者設法將一種語言里所蘊含的基本信息與含義用另一種語言用相等價值、效果的方法再現(xiàn)出來的一項跨文化的語言轉換活動。
1、名詞與動詞的轉換
英語動詞名詞化是一種常見的翻譯過程中詞性轉換的用詞現(xiàn)象,這種方法能使文字簡潔、表達客觀和內(nèi)容確切;而漢語中的動態(tài)色彩比較濃厚。按照實際考慮,譯者應把英語名詞(抽象名詞更需要注意),切換成漢語動詞。下面就例舉散文中兩個英譯漢時,名詞轉動詞的例子:
(1)Few men risk so blatant a violation of a woman's first right in Egyptian society: privacy.
譯文:很少有那人會貿(mào)然冒險,去侵犯一個埃及女人的首要權力:隱私權。
(2)In my case, all it took was a single ride in a mixed car, where unescorted women are frequently targets of harassment and religious censure, to make me grateful for the decidedly un-Western amenity of the women's compartment.
譯文:僅需搭乘過一次混合車廂的我對這婦女車廂心懷感激——有著在西方社會中無法感知的舒適安逸,而在混合車廂里婦女們常常受到性騷擾和教規(guī)非難。
例(1)中的“violation”和例(2)中的“harassment”和“religious censure”無疑是英語名詞化的表現(xiàn),而且例(2)中的“targets”的存在是為了搭配它們。英譯漢時,還是應該遵從漢語用詞習慣——動態(tài)色彩的使用,將原文的名詞轉化成動詞——“violation”譯成“侵犯”、targets of harassment and religious censure”譯成“受到性騷擾和教規(guī)非難”。這都是為了剖光英語文法的痕跡,避免出現(xiàn)僵硬、無謂的異國腔調。
2、漢英語序問題
英、漢兩種語言,有其相似的一面,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兩者在語法結構上的差異性給翻譯帶來了一些困難,例如句子結構。英語把形合看作語言的重點,語義的分布被分配地次要一些;而漢語把意合作為重點,語義的分布放在首要位置,連貫性亦是如此,規(guī)范語法次于語義需求。同時也要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表達意圖,還有原文語句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下面就例舉散文中兩個英譯漢時,語篇結構調整的例子:
(1)The transition between life in red-state America and life in the Arab capital was at times overwhelming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segregation of men and women in many public and private settings.
譯文:開羅有一種傳統(tǒng)——在許多公共場所和私人場合,男人和女人相互之間要存在一定的距離,所以從美國紅色州到這個阿拉伯大都市的生活轉變有時讓我難以應付。
中西方思維方式迥異,即直線思維與曲線思維的差異點。這個差異性對英漢的文章架構和布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即英式句子為重心在前的結構,語義重點在前,而漢式句子則為重心放后,語義重點后置。既然這樣,英譯漢時,譯者就要調整語序,將這層意思放在后面。
(2)Two little boys——sons of a young mother sitting next to me——were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shutters over the car windows,to their great delight.
譯文:兩個小男孩一直反復打開又合上車廂的窗戶,十分開心。他們年輕的媽媽坐在我的旁邊。
例(2)中出現(xiàn)破折號是為了解釋說明,發(fā)揮著插入、間隔的作用。雖然漢語有的文章類型也喜歡這樣使用破折號,但順勢而為的翻譯方法,即照搬順序,譯文會像截肢的木偶一樣凌亂且無形,違反了表達漢語的規(guī)范形式,所以應將破折號部分挪后這樣會使文章讀起來更為順口。
3、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文學是精品,國家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華,兩者具有同等重量,所以文學作品是國家文化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在深讀文章內(nèi)含韻彩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其外部含義的研究,即文本的文化領域。
文化負載詞匯指的是標記文化中獨特事物的單詞、短語和習語。每個國家,經(jīng)過漫長的積累、走過光輝的歷史歲月,在詞匯層面上都會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用詞方式。這些具有特定國家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往往是翻譯語言中的文化空缺,很難找到相應的部分。但是需要注意,不是只有民族文學類型的作品才會包含大量的文化負載詞匯,散文也不例外。下面就例舉散文中兩個英譯漢時,文化負載詞翻譯情況的例子:
原文中的“red-state”一詞,在沒調查資料前譯為紅州。美國存在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國總統(tǒng)選舉時習慣在大選版圖上用紅色標示共和黨支持率較高的州,“紅州”具有特定的政治含義。但參考杜海燕的《文化元素翻譯探究》論文時,發(fā)現(xiàn)原文想要的表述并不是政治現(xiàn)象。翻譯成政治現(xiàn)象和作者想要闡述的伊斯蘭教文化無關?!皉ed-state”確是一個文化負載詞,但不是政治的,而是地理的,該詞指代的是文章開始提到的科羅拉多州,因為該州擁有紅色的砂巖地層以及科羅拉多州兩岸的儲紅色景觀,而以源于西班牙語的“Colorado”命名,意為“帶點紅色的”。我認為可以使用直譯法,譯為“美國——紅色州”,然后再在文章后面進行譯注這樣比較忠實于原文。
原文中還有一個文化負載詞可采用直譯法加文末譯注的形式——“womens car”。開羅屬于伊斯蘭城市,如上面譯文描述,宗教風俗要求男女乘客必須隔離因而在地鐵列車中女性專屬車廂。其實,該短語已經(jīng)被收錄進百度百科,對詞語的實體指稱意義以及深層意義都做了完美的闡釋。譯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主體性,選擇是否進行譯注,可以放心地讓讀者自己去進行查找。
四、翻譯心得體會
第一,翻譯需要認真,還要伴有耐心和嚴謹?shù)募映?。如果想要確保翻譯質量在一定的水平上,態(tài)度絕對是第一位,耐心可以有效地減少錯誤,嚴謹是從尊重細節(jié)的角度出發(fā),同時也拋棄依賴的思想,保持獨立思考,為讀者負責。譯者還要注重分析原文作者想要表達意圖,這樣才能縷清前因后果、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意圖,使譯文的邏輯思維更為清晰。
第二,翻譯需要豐富且廣播的百科知識。如果原文遇到很多很多知識或者專有名詞,那么翻譯障礙就會大大增多。越是遇到這種情況,就越要堅定。如今網(wǎng)絡通訊如此發(fā)達,譯者要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
第三,雙腳落地才能精進自身翻譯水平。它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積累——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第四,譯者應該充分相信自己讀者的接受、理解、反應能力,他們對新文化、新事物并不存有逆反的排斥心理。改革開放已有40年,文化交流已經(jīng)足夠深入,一些外國文化在現(xiàn)有網(wǎng)絡上都能接觸得到。所以對于一些文化負載詞,作者有時不太必要采取另辟蹊徑的方式去翻譯,可以直接異化(直譯),這樣還能促進更大的文化交流。
第五,在翻譯實踐中,歸化或異化的使用取決于譯者的文化取向和偏好。但無論說采用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都不應該太過決絕。不論歸化還是異化,都可以匹配完成翻譯任務,只要能更好地實現(xiàn)翻譯目的,更有利于讀者的接受和欣賞,兩者都是適用的佳徑。但是,譯者們還需明白,在這里沒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理論,兩者結合是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Bates D.& Plog F. Cultural Anthropology [M].New York: Random House,1990.
[2]杜海燕.文化元素翻譯探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4(9):66-68.
[3]盧毅.英漢翻譯中的名詞優(yōu)勢和動詞優(yōu)勢[J].職業(yè)時空,2007::73-74.
[4]顧正陽.英漢語法差異與英漢互譯[J].上海大學學報(杜科版),1993(6):57-63.
[5]劉雪.淺析林語堂《浮生六記》使用的翻譯策略[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