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研究目的是重新思考術語學概念為依歸的研究路徑,從哲學和術語學兩個學科來審視概念定義及其概念相關的問題。研究方法是閱讀哲學的相關文獻,然后用術語學的概念分析方法來描述概念的意義。通過哲學與術語學對概念定義及其關聯問題的探討,得出的結論是:術語學的概念研究仍然是當今多元術語學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和起點,概念研究是術語學科的屬性與研究內容所決定的。
關鍵詞:概念;術語學的概念;概念關系;概念體系;概念分析
中圖分類號:B01;H0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1.00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rethink the terminology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ology studies by examining the definitions of concept as well as the issues related to concept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and terminology.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he reading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philosophy plus the terminology concept analysis metho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After investigating into the concept definitions and the relevant issues in both philosophy and terminolog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oncept research in terminology remains the core as well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temporary diversified termi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at concept research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and the contents of terminology discipline.
Keywords: concept;concept in terminology;concept relations;concept system;concept analysis
引 言
傳統的術語學認為概念不僅是術語工作的起點而且被視為術語理論與實踐的核心,然而術語學的概念、原則與理論,自20 世紀80年代以后,受到了當代多元術語學理論的質疑與挑戰(zhàn),比如社會術語學、認知術語學等,甚至術語管理,包括有些詞義派的術語數據庫,在術語的實踐應用中,也在質疑術語學的概念派方法[1-3]。由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術語學以概念為核心的研究路徑,特別是涉及概念、概念本體、概念關系、概念系統與概念分析這類“撼動”術語學科的基礎性問題。為了更好地描述概念相關的問題,本文采用文獻法結合術語學的概念分析的方法,即從哲學的概念研究文獻中思考問題,結合術語學的概念分析方法。通過閱讀與簡述哲學的概念詞條與分析術語學的概念研究現狀,能夠給我們的術語學研究提供一些啟示,能夠讓我國的術語工作者更好地認識術語學的概念研究學科屬性與研究內容,堅持術語學的概念原則與理論方法,在術語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的術語學派路徑。
本文首先回答術語學研究中概念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的問題,然后從哲學和術語學的概念研究考察所引發(fā)的問題并進行探討與發(fā)現。
一 術語學概念研究的理據
首先回答為什么術語學要研究概念的問題,隨后再看哲學和術語學中的概念研究。
馮志偉認為“術語學的研究應該是從概念出發(fā),即先從概念的定義開始,而不是先從詞語開始”[4]。這是秉承了維斯特(Eugen Wüster)關于術語工作的起點始于概念的論點。概念是維斯特創(chuàng)立的傳統的術語學概論的核心,術語學中的概念有別于語言學中的名稱,由此,術語學家談概念而語言學家談意義。換句話說,術語學家認為詞是通過意義賦予了概念,概念本身就是名稱的單位,一個詞的意義局限于它在特定的專業(yè)領域中的確定意義,而語言學家則大多認為一個詞由兩個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即詞典形式和詞的意義。
術語學中的概念絕非一個簡單而容易確定的問題。概念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首先在于術語學作為一個學科,與許多不同的學科都有交叉,比如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等,概念自然也是哲學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不同的學科都離不開概念,也都要與概念打交道,例如人們如何認知概念,如何構建與組織概念,概念是怎樣固化或者穩(wěn)定的,人們又是如何傳達概念的。
其次,術語是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yè)領域的要素,術語是專業(yè)知識與交流的結晶,沒有術語就沒有知識,而要解釋術語的概念則注定要涉及不同的學科領域、不同的知識本體與知識論的層面。概念的復雜多變必然會影響其構建過程,即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人們又如何描述概念,如何審視某個概念。
最后按照阿蘭·雷(Alain Rey)[5]的觀點,維斯特重點研究了概念的理論,也說明了概念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清晰回答概念的定義問題。另外在英語和德語中,概念有兩個詞,concept和notion, 換句話說,這兩個詞都可以表達漢語“概念”一詞,但是英語和德語的概念具有思維屬性,而notion 有描述和應用特征,盡管可以互換使用,在術語學中基本用concept 一詞。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示具體的事物,但在不同的語言中,人們對客觀事物并不都有著相同的認知或者意念,即是說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對某個特定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概念認知,確定的某個事物會因語言的差異呈現出個體的特性。人們通過語言看待事物的差異既不是因為物體的差異,也不是因為詞或者詞語的特性,而是因為概念或思想的差異。因此,跨語言的術語翻譯,有必要先在目標語言與文化中尋找對等的概念,然后才是詞的對等。要達到概念上的對等,在翻譯時,對一個詞表達的概念的潛在的界限達成一致,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各學科領域都研究概念,都與概念打交道,那么術語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比如哲學的概念研究,會有什么不同?本文嘗試描述術語學中所要研究的概念問題。在描述之前,還是簡單概述哲學的概念研究,因為術語學的概念研究與之是并行關聯的。
二 哲學的概念研究
在哲學中概念被定義為思維的組成部分或者思想的單元。維基百科的定義是:“概念是我們思想和信念的根本的積木。”“概念”這個術語可以追溯到1554—1560 年出現的拉丁語conceptum,表示“構想的東西”(something conceived)[6]。概念在認知的各個方面都發(fā)揮著作用,對人的心理認知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范疇化、記憶、學習、決策與推理等過程。人們對于概念的心理思維過程并不持有太大的爭議,爭議的問題涉及概念的屬性,即概念是何物以及概念理論的限定問題[7]。
哲學研究概念至少涉及五個方面的問題:概念的本體(存在)、概念的結構、概念的經驗論和先天論、概念與自然語言、概念和概念分析。
1.概念的本體
在玄學或形而上學,特別是哲學的本體論中,概念即是一種存在的基本范疇。在當代哲學中,至少有三個主導方式來理解何謂概念:①概念被定義為思維的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即概念是存在于思維中的物體,或者說是思維的客體(mental objects);②概念被定義為能力(abilities),即概念是認知活動(agents)或者說是激發(fā)思維狀態(tài)(mental states)特有的能力;③概念被定義為弗雷格感知意義(Fregean senses) (指意義與指代), 即概念是抽象的物體(abstract objects),它與前面的概念是思維的客體與思維的狀態(tài)的提法不同。對于概念存在的上述三個觀點,哲學家仍在爭論之中,如果按照術語學的方法,可以把概念的存在,標記為概念①(思維的表征),概念②(能力)和概念③(感知意義),以便精細區(qū)分。
哲學中把概念按照層次組織,即上位、下位與中間層次,倒是術語學經常給概念歸類的方法,比如中間層次的“椅子”,其上位概念是“家具”,下位概念有“安樂椅”“按摩椅”“貴妃椅”等。
2.概念的結構
由于思想是由基本詞匯表示的概念構成,所以語言的“詞的概念”(lexical concepts)被認為是更基本的概念,即概念可以等同于詞,稱為詞概念。有關概念結構的理論有:經典理論、原型理論、理論的理論、概念的原子論、多元論和取消論(eliminativism)。其中概念的經典理論、原型理論和理論的理論最引人注目。概念的經典理論也稱之為概念的經驗論,是有關概念最古老的理論(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經典理論認為概念有一個可以定義的結構,這個結構由一個滿足充分而必要條件的更為簡化的概念所組成。比如單身漢的概念即被定義為未婚的男人,只要是符合或者滿足未婚和男人這兩個充分而必要的條件,就是單身漢。經典理論的概念分析一直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到20世紀,受到了諸如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和羅施(Rosch)這樣的哲學家的質疑,他們質疑的主要觀點有6條,比如有些概念具有模糊的成員身份,傳統的概念論不能解釋典型的效應[6]。維特根斯坦把類別成員之間的關系描述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成員之間不非一定是任何必需的條件,比如一只三條腿的狗仍然是狗。但是如果給狗仿照浣熊的模樣進行外科手術式的變動后,再讓人們來判斷這個狗是狗還是浣熊的話,不少人仍然會判斷為狗。
理論的理論(theorytheory)認為概念的范疇化類似形成科學理論的過程。概念的掌握不是孤立的,而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經歷展現,因為概念之間的關系與科學理論的構建方式類似,概念的結構依賴對于世界狀況的思維理論。鯨不是魚是由于它不符合我們關于魚是什么的理論。上面原型理論中狗被修整得像只浣熊,但是大多數人仍會堅持是狗的看法,不是因為狗只是外貌像狗和狗的本質特性沒有變,而是人們具備了基本的生物學的理論知識。概念的變化也是遵循了科學理論變化的同樣的模式。
3.概念的經驗論和先天論
這個爭論涉及概念和概念系統是先天注定還是后天習得的問題。先天論自然認為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概念,人的大腦具有先天的區(qū)分復雜的特定專業(yè)領域概念子系統的能力。概念的先天論屬于概念的生理屬性派,即概念不是后天學會的,一個人的概念系統對其周圍的文化極其敏感;而經驗論則認為與生俱來的概念不多,人的概念認知能力大多是依據相對少的通用目的的認知機制而獲得的。經驗論堅持所有的概念來自感知與體驗。
4.概念與自然語言
它關乎概念和思想是如何與語言相關聯的問題或者說語言是否可以剝離概念而存在。如果沒有語言,概念也能存在的話,那么概念與語言是如何關聯起來的?一些哲學家認為自然語言是具有任何概念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或者前提,概念與語言的關聯關系與具有思想或者信念相關;另外一些哲學家則認為概念可以脫離語言或者獨立于語言而存在,自然語言只是傳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概念與語言的關聯問題又引發(fā)了語言的決定論和語言的相對論的問題。語言決定論堅持一個人所講的語言既促使他以某種方式概念化這個世界也限制了他通過其自身概念系統看待這個世界。簡言之,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語言是以與之對應的不同方式來給世界概念化。語言相對論是絕對論的弱化學說,也認為人們所說的語言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5.概念和概念分析
既然哲學在本質上不能缺少概念那種先驗的(初始的)基本分析,概念也是哲學問題的質疑焦點之一,那么一些哲學家自然會關注概念分析,也會有一些哲學家反對概念分析,即把概念分析作為哲學的一種方法。關注與支持概念分析的哲學家認為:概念分析能夠解釋為什么哲學會是一門先驗的學科。如果哲學與概念有關并且可以研究概念的話,那么哲學的先驗特征與屬性就確定了。概念分析便能夠提供規(guī)范的指導,可以成為分析的方法或者程序。
從以上哲學概念研究涉及的五個方面的問題,我們發(fā)現:當人的思維對諸如樹這樣的概念進行概括時,會從無數的例子中抽取相似性。概念這種概括性的簡化思維能夠達到高層次思維。概念來自對經驗的抽象或者概括,來自對已有思想轉化的結果,或者來自其內在的屬性。某一個概念即是對所有現實或者潛在例子的抽象化,不管這些物體在真實世界中存在還是虛擬的物體或者是其他的意念。概念的非正式的用法,常指任何的思想或者念頭。
概念研究還是人類認知科學的組成部分,可以從語言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來研究概念,認知科學中關于概念的一個爭議問題,即是否全部的認知都必須通過概念顯現或者發(fā)生。概念在數學、計算機科學、數據庫和人工智能領域,被用作形式的工具或者模型,時常被稱為類、模式或者范疇等。概念是諸多學科的研究對象。
現返回到概念研究的中心問題,即概念是什么的問題。哲學家關注的問題涉及概念的本體或者是概念的存在,換句話說,概念究竟是什么樣子?概念的哲學本體論涉及:概念是抽象的物體抑或思維的表征這兩個本體的存在。
三 術語學的概念研究
1.術語學的學科屬性問題
(1)從術語學的研究對象來看,術語學研究專業(yè)領域中概念、術語及其應用,研究術語的發(fā)展及其與學科領域概念之間的關系。術語學不同于研究詞及其意義的詞匯學或者詞典學,即在于它研究概念、概念系統及其概念的標記(術語),當然術語不只是單個的名詞,還包括有動詞或形容詞等的復合詞,也包括普通語言中的日常詞語,但在特定語境中具有了特定的專業(yè)意義的詞或者專門用途的語言。簡言之,術語學是一門系統性研究人類活動的領域中或一個或多個學科領域中“概念標記或者概念定名”的學科。術語的研究可以是單語、雙語或者多語的術語(雙語或者多語的術語需要在不同的語言中建立對等的關系),也可以是跨學科研究不同學科領域中術語的使用情況,比如編撰術語集,創(chuàng)建新的術語,管理術語數據庫等。術語學科也是解決交叉學科問題的工具,術語有助于搭建學科之間的橋梁,研究與分析術語的一個目的是要確保術語應用的一致性或者標準化。術語學科的研究離不開分析領域中的概念及其概念結構(包括概念之間的關系),建立概念系統,確定概念所指稱的術語或者把術語與其概念相匹配。由此,術語工作也分成兩種類型:即零散性的(ad hoc)術語工作,研究分析單個的術語或者數量有限的術語,適用于翻譯人員,可快速解決翻譯中涉及的特定的術語或者多個術語的問題;系統化的(systematic)術語工作,研究一個確定學科領域中的全部術語或者編撰術語集,確立術語的結構化的知識本體與體系。
(2)從術語學的理論學派來看,雖然術語學有了術語學概論之外的理論學派,比如社會術語學、交際術語學、社會認知術語學以及基于認知框架(framebased)的術語學,但還沒有顛覆傳統術語學研究中關于概念的研究。例如,交際術語學理論的提出者卡布雷(Cabré)指出:“術語學這種從概念到術語的方式有別于詞典學中所使用的術語方法,術語編撰者的目標是賦予名稱概念,即從概念到術語。”[8]它又與語義學關注名稱-意義關系所不同的是,術語學主要關注真實世界中的物體與表達物體的那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術語學是一門研究科學技術和專業(yè)領域中概念、概念系統及其概念定名理論基礎和原則的交叉學科,可以是描述派也可以是規(guī)定派的研究路徑。術語學的應用研究就是術語管理,包括術語工作、術語詞典學、術語標準化、術語信息與文獻、術語規(guī)劃與術語教學等術語實踐活動。
(3)從術語學的組成要素來看,其構成要件是:物體(物體的指稱)、概念、概念的特征、概念的關系和概念系統、術語和其他的概念表述〔定義、專業(yè)語言短語、搭配、非語言的表述(如圖示符號等)〕、概念及其術語之間的關系(同義術語關系、一詞多義術語關系、單一術語、同形異義術語、術語對等關系等)。可見術語學的組成要素,無論從交際層面、認知層面、知識層面,還是從思想、物體的指稱層面或者術語來看,都必然會涉及概念及其概念相關問題的研究,因為術語和定義既是概念知識的表征形式,更是知識表征的認知要素。
2.術語學中的概念定義
術語學中的概念一般被定義為由抽象所構成的思想單元或知識單元,也被定義為交流的單元。國際標準化組織對概念的定義是“由獨特的多種特征組合而創(chuàng)建的知識單元(a unit of knowledge created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9]。維斯特的概念定義是“思維的概念(mental concept)、想法(idea)或者思想(thought)”,即概念是:①術語系統中的概念,②就某個術語的意義達成一致。換言之,概念是由一組權威的人對某個術語的意義取得一致。以此類推,概念還可以定義為“知識的思想單元(mental units of knowledge)”。即使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知識單元”的概念定義也會帶來問題,比如可以對獨角獸(unicorn)這類的術語(不提現今的比喻之義)定義取得一致,但是它不會與任何知識單元相對應,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沒有與之對應的“物體知識”,即使概念起著表達客觀世界物體的方式的作用。為此,概念被業(yè)界稱之為“多頭怪獸”(a strange animal with many heads)[10]。概念派、物體現實派和名詞派都從語義三角的各自角度來界定概念。
此外,概念由 “特征”組成,它依據可觀察到的(具象或者抽象)物體或者與其他物體相關的屬性特征。分析概念的特征需要界定一個概念與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同位概念的歸屬界限。特征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的特征依據物體自身的屬性,比如物質、結構、質量、數量、形式、顏色、尺寸、存在的形式等,而外在的特征則依據與物體相關的可以觀測的屬性,比如序列、年齡、地點、時間、頻率、原因、結果等。但是人們對概念的定性又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哪些是個體特征,哪些屬于集合特征。簡單說,概念是一個名稱或者標記,把抽象的東西當成具象的存在或者客觀實際的存在,比如某個人、物或者地方??梢员硎究陀^世界中存在的自然物體,如一棵樹、一塊石頭等。概念可以給人造物體,比如計算機、房子定名。抽象的思想和知識領域,比如幸福、博愛、自由、平等、科學等,也通過概念予以符號化。概念是抽象的符號表現形式,但是詞或者術語不可以誤解為等于物體。例如,“月亮”這個概念并不是天空中那個又大又明亮可以概念形狀的物體,而是表示那個天體。人們創(chuàng)建并賦予概念名稱是用來描述、解釋與理解現實,然而與概念相關的“東西”絕不全都是一一對應、靜態(tài)不變、清晰明了的。
3.術語學中的概念研究范圍
首先,考察研究范圍并回顧術語學概論的相關原則。馮志偉提出:“術語學應該研究概念的本質、概念的產生、概念的特性、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概念系統的結構、概念的描述與定義、概念與事物的關系、概念與名稱的關系等問題?!盵4]這個說法概括了概念研究的范圍。維斯特所說的術語學概論的基本原則是:①術語研究始于概念,其目標是清晰界定概念;②概念和術語被視為是單獨分開的單位;③強調研究的共時觀;④概念及其術語只能是和與其關聯的概念及其術語一道研究;⑤術語條目的組織是系統化的或者主題式的,而不是按照字母排序。
其次,考察概念關系和概念系統。術語學特別強調:概念之間不是分割或者各自獨立的成分而是相互關聯的關系,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關系,概念之間的關系又形成概念的網絡或者概念的系統,反過來說,概念系統是通過概念關系的表述方式建構起來的概念表述集。概念系統的分析可用來給特定的學科領域提供一個全面的了解或者是全景圖,包括可以界定概念的范圍、定義概念、構成新的術語并且評價已有的術語、構建系統的術語表等;而概念的圖示表述(比如樹形圖、柱形圖)可以形象地表述概念系統。術語研究可以把概念關系和概念系統分為邏輯的概念系統和本體的概念系統,比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因果關系(包括結果對結果)、物體與地點、物體與材料、物體與來源、活動與活動的執(zhí)行者、層次關系、種屬等關系。
再次,是定義和術語。匯編不同語言的術語及其對等術語只是術語研究的一部分工作,術語集或者術語庫的條目定義會更為重要,因為定義可描述某個概念的內涵并且與其他的概念區(qū)分,還是連接概念及其指稱的結點。術語或者術語系統也應該與其概念系統對應。自然,清晰透明無歧義的定義是高質量術語的前提條件,是術語研究的對象,這個對象涉及定義的撰寫規(guī)則、定義的不同類型(包括非語言的定義)以及指稱行為動作活動的概念該如何定義等。比如給術語(terms)下個定義就很難:術語可以定義為專業(yè)概念的語言指稱,即術語是語言單位;術語是給專門用途語言的概念定名[11];術語是某個物體的名稱,物體的概念化可以歸類到概念系統中(術語學概論的觀點);術語是理解單元的自然語言表述,它與特定的目的、應用或者使用者的群體相關(術語學的社會認知理論觀點);術語是一個有意義的文本單位,根據它在被視為對應用有益的專業(yè)性的語料中的位置來確定(術語學的詞義派觀點);術語是詞匯單位,它通過語用條件和交際情景取得術語的價值(交際術語學的觀點);術語是一個構建體,通過分析語料證據而形成,由內容專家和術語產品的目的來認證(術語學文本理論的觀點);術語是驅動全球經濟不可缺少的通信積木(術語管理的觀點);術語還是“固化”專業(yè)知識的單位或者知識的結晶。可以看出,不同的術語學派對術語有著不同的定義。術語的定義與概念的定義相關,術語是通過概念把不同的學科領域相互連接起來。
最后,是術語學的概念分析方法。術語學的概念分析包括:①從專業(yè)文本中抽取概念與術語,然后進行初步的組織排序;②分析功能的屬性特征;③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同時建立一個概念系統的表述方式;④把術語與其概念對應連接起來,或者把概念與其術語對應起來,包括一一對應的關系、同義關系、多義關系、同形異義關系等。概念分析既適用于另一種語言的某個概念及其對應的術語,包括翻譯的術語(即是臨時性的概念分析),也可以適用于系統化的單一或者多語種的術語庫(即是系統的概念方法)。術語分析不只是用于編撰術語詞表、術語集、術語庫,更是用來描述一個學科領域的任何術語及其概念。術語工作的原則與方法已在ISO的文本中有詳細的描述[12]。
四 討 論
1.術語的標準化首先應是概念的標準化
概念標準化應是術語標準化的前提,因為概念標準化的目標涉及:①能夠充分全面而清晰地定義概念;②對術語相關概念目標的認知,目標是消除概念的不一致,然后是取得術語使用的一致;③分辨與確認概念范圍內的已經存在的術語;④術語標準化的推廣與應用;⑤術語應用的準確性與簡潔性標準。概念標準化無疑以術語數據的概念導向為依據,過程是先定義概念,然后確定術語與概念的關系,因為概念通過術語指稱命名,而術語又與物體的指稱關聯。簡言之,沒有概念的標準化就難有術語的標準化。中國的術語工作者多習慣于詞義派(semasiological)的方法,即從詞到意義的方式,一個詞條會羅列出一個單詞的不同意義,類似詞典的條目方式,這種方式重微觀細節(jié)。而術語學,特別是當今多語言的術語管理或者術語庫,則還是遵循傳統術語學的概念派(onomasiological)方法,即從概念到術語的方式,這種方式重宏觀和邏輯思維??鐕竞涂绲貐^(qū)多語種的國際術語庫的條目基本都是從概念到術語,概念先行,這種概念為導向的系統能夠使得術語讓所有相關人員(研發(fā)、生產、銷售團隊等)都能夠即時獲取,減少術語的不一致,實現目標語言的標準化。
2.研究概念要樹立系統觀或者系統思維的視角
一方面因為術語知識組織構建的過程(可以按照特定的規(guī)則和特定用戶的需求構建)會導致概念體系和術語體系(按照科學名稱構建),包括知識組織(排序、索引和檢索等)工具的變化,例如分類系統和詞庫詞表等。另一方面,系統思維包含電腦的計算觀,現今語言工程學、語料語言學、術語知識工程學、電子計算知識表征、形式化的本體論、計算分類系統和詞庫以及術語庫的數據模擬(術語知識庫,數據交換的算法)等的發(fā)展,包括從文本語料中自動或者半自動識別與抽取術語,也都需要基于知識系統的自動的概念推理的進展。
3.理論構建與概念構建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概念是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術語的概念意義也會隨之變化。術語學的組成要素可以在不同的符號模型或語義模型中相互關聯,包括著名的語義符號三角,語義的符號三角之中也會有多種變化與擴展(包括定義)或者被擴展為多角形。而此類模型又被人以簡約派的方式誤解,即簡約派認為這些要素之間的三角關系也是穩(wěn)定、單一的(一個概念對應一個術語,一個術語對應一個概念)和無歧義的。而事實上人們看到的卻是:概念在不斷變化,語言也在變遷與創(chuàng)新之中,術語的模糊與不確定性是其屬性,新事物、新現象、新發(fā)明在文本中也會有不同的指稱,等等。也因為如此,人們會“炒概念”,因為概念具有動態(tài)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是我們深入研究術語概念要留意的方面。
五 結 語
本文討論了術語學概念研究的意義,從哲學和術語學兩個方面描述了概念研究的狀況。得出的結論是:哲學的概念研究為術語學的學科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指導。術語學者關注哲學的概念研究進展會給術語學的理論和實踐“增值”或者達到更高的高度與新的切入點。當今多元的術語學理論與學派并沒有從本質上或者基礎上顛覆傳統術語學的理論與實際,而是更加豐富了術語學的理論研究、原則方法與應用,也可說是傳統術語學概論的增補版。
以概念為中心和內涵的術語學研究帶給我們術語工作者的啟示是:中國的翻譯工作者(兼術語工作者)和廣大的外語教師與學生,多習慣并擅長精細的微觀詞義派的術語研究,而不是積極主動地應用術語學的概念派工作方法,而概念的分析方法能夠為我們的研究構建學科的宏觀視野,能夠更全面立體地看待學科的概念系統。此外,術語學的概念理論可以幫助師生在教學中通過構建概念系統來組織學科知識體系。概念派的邏輯框架思維除了彌補外語教學的不足,還可以彌補術語管理工作上的不足,比如我們的術語庫建設還不是概念主導或者概念先行的結構體系,有些術語庫只是術語的羅列清單或者表格,還是在應用詞義派的詞典方法。
展望未來,概念研究仍有不少領域有待探究,一些哲學的概念研究理論成果還沒有應用到術語學的研究之中。深入研究術語學的概念預期會導致概念學(conceptology)的出現, 這有待于術語學者在確立概念研究的問題意識的同時,對術語學展開深入的跨學科的概念研究。
參考文獻
[1] 梁愛林.論術語學概念理論的發(fā)展[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3(4):4-10.
[2] 梁愛林.關于術語學概念體系研究的發(fā)展狀況[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5(4):4-9.
[3] 鄭述譜,梁愛林.國外術語學研究現狀概觀[J].辭書研究,2010(2):86-99.
[4] 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引論[M].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 Rey A. Essays on Terminology[M].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uan C. Sager.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6] Wikipedia.Concept[DB/OL].[2018-06-16].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cept.
[7] Eric M, Stephen.Concepts[EB/OL].[2018-07-30].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cepts.
[8] Cabré M T.Terminology: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9] ISO 1087-1:2000.Terminology Work-Vocabulary-Part 1:Theory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Geneva,2000.
[10] Klein G O, Smith B.Concept Systems and Ontologies:Recommendations for Basic Terminology[J].人工知能學會論文誌,2010,(25)3:C.
[11] ISO/TC 37. Language and terminology[S/OL].[2018-07-30].https://www.iso.org/committee/48104.html.
[12] ISO 704:2009.Terminology Work:Principles and Method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Geneva,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