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娜
摘 要:步入新時代,融入諸多教育新理念、蘊含諸多教育新思想、包含諸多教育新內(nèi)容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強勢來襲。然而,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使得初中語文教學面臨各種新挑戰(zhàn)。有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采取一些新舉措來積極應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帶來的新挑戰(zhàn),進而卓有成效地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文章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顯論述新時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新舉措。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舉措
讀書,即閱讀,是一個人積累知識、豐富閱歷、陶冶情操、提升素養(yǎng)和塑造品質的基本途徑之一。正因為如此,閱讀也就成了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然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自始至終拘囿于課本,局限于文本,糾結于方法,以致無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步入新時代,融入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內(nèi)容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成了初中語文教學新的風向標。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論述新時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舉措。
一、立足課本,但不拘囿課本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課本,但是不能夠拘囿于課本。
(一)以課本為中軸線,適時適度地開闊閱讀視野
倘若初中語文教師自始至終都拘囿于課本,那么,學生閱讀視野的開闊幅度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為了更好地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初中語文教師要以課本為中軸線,進行適時適度地拓展。或者說,教師要圍繞教材中的閱讀篇目,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與這些教材內(nèi)容難度相當且內(nèi)容相關的文章。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靈,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做了全面、細致的觀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fā)了對江南春天的贊美之情。這篇散文被選入了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寫景抒情的散文,如席慕蓉的《白色的山茶花》以及郁達夫的《故鄉(xiāng)的秋》等。
(二)以課本為起始點,卓有成效地提升閱讀能力
高效的閱讀離不開良好的閱讀能力。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則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顯而易見,課本是教師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起始點。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幅度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師要以課本為起始點,以課外讀物為助推器,卓有成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仍然是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春》這篇課文為例,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致入微地分析文章的結構。通過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即“盼春、繪春和贊春”。而在贊春時,作者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即“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為了讓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總分總結構文章的各種特點,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總分總結構的文章。
(三)以課本為主抓手,有效地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好習慣,益終身。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升學生閱讀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毋庸置疑,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自然離不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初中語文課本。實踐證明,教師以課本為主抓手,就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比如,讀思結合就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讀思結合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滲透到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讀思結合的良好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濟南的冬天美嗎?美在哪里?請你用‘濟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說一段話?!?/p>
二、聚焦文本,但不限于文本
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的時候,不僅要聚焦文本,還要超越文本。
(一)聚焦文本,聆聽文本弦外之音
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閱讀者只聚焦于文本,那么他對文本的理解將會是膚淺的、不完整的。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鼓勵與引導學生聚焦文本,用心去聆聽文本的弦外之音。如果學生能夠聆聽到文本的弦外之音,那么他們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更為全面、透徹。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提到“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為了讓學生真正“聆聽”到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教師讓學生以瀏覽的方式再次閱讀了這篇課文。學生聚焦文本閱讀之后,他們就會明白:濟南之所以算個寶地,是因為與北京的朔風、倫敦的重霧、熱帶的毒日相比,濟南的天氣是暖和安適的,山是溫靜雋秀的,水是綠色澄清的。
(二)聚焦文本,挖掘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
為了更為深入透徹、全面細致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閱讀者必須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這也正是閱讀者聚焦文本,但不限于文本閱讀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閱讀者唯有對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置身于作者的視角真切體會作者的心靈感受,才能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
《觀滄?!肥菛|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一首古體詩。這首古體詩被選入了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之中。顯然,倘若學生對這首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無所知,他們是很難準確理解這首古體詩的主旨大意與思想情感的。鑒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項預習作業(yè),即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相關文獻的方式查閱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三)聚焦文本,升華文本思想情感
前面提到,閱讀能夠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塑造一個人的品行。而這正是對文本思想情感的一種升華,即閱讀者同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將文本中的思想情感適時適度地融入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以此陶冶自身的情操,塑造自身良好的品行等。很顯然,這樣的閱讀才是高效的閱讀。也正因為如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聚焦文本,合情合理地升華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作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通過講述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謳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暢談一些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瑣事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偉大而又無私的母愛。
三、重視方法,但不限制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痹诔踔姓Z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要尤為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即讓學生以閱讀為契機,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也就是說,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方法,但不能夠限制方法。
(一)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閱讀相同的文本
即便是同樣一篇文本,其閱讀方法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盡管運用的閱讀方法大相徑庭,但是其閱讀效果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相同的文本,這能讓學生在更全、更透、更深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
仍以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為例,教師既可以讓學生運用“通讀”的閱讀方法鳥瞰文章的概貌全景,也可以讓學生運用“精讀”的閱讀方法管窺文章的細枝末節(jié),還可以讓學生運用“寫讀”的閱讀方法梳理文章的脈絡結構等。
(二)指導學生用相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學會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而讓學生使用相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正是指導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的一條途徑。讓學生運用相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還能夠讓其更為靈活自如地運用某種閱讀方法。
舉例來說,群文閱讀是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種比較新潮且有效的閱讀課型。在這樣的閱讀課型中,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用同一種閱讀方法去閱讀不同的選文。事實上,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春》《濟南的冬天》等這幾篇文章,教師就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去組織教學。
(三)引領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
文體不同,閱讀的方法也會略微有所不同。當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時,他們的閱讀效益就會得到極大提升。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各種不同的文體,基于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這樣,在提升閱讀效率的同時,學生還可以熟練掌握各種閱讀方法。
縱觀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涉及的文體非常多,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詩歌和散文等。針對不同文體的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結合不同文體的特征,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例如,在閱讀說明文時,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說明文的三要素,即內(nèi)容的嚴密性、說明的條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等;在閱讀議論文時,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等記敘文的三要素;在閱讀記敘文時,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
總而言之,步入新時代,社會各行各業(yè)亟須具有良好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承擔新使命、取得新進步、拓展新時空。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深刻領會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理念與體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新舉措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據(jù)此大幅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益,逐步發(fā)展初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一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yōu)秀后備人才而盡一些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 瓊.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47):81.
[2]王亞芳.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1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