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穎 王 琳
(大連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對體內(nèi)大量肝細胞造成損害,治療不及時將可出現(xiàn)肝衰竭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重癥干預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黃疸、乏力等。而其中治療關鍵是及時抗病毒,加強支持治療,促進肝細胞再生等綜合治療,提高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90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不同組,分析了腺苷蛋氨酸治療重型肝炎對血清學指標及不良反應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90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不同組。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2~77歲,平均(43.71±2.13)歲。發(fā)病時間1~25年,平均(12.21±0.21)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32~79歲,平均(43.45±2.17)歲。發(fā)病時間1~24年,平均(12.55±0.22)年。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給予復方甘草酸苷等藥物治療,給予250 mL復方丹參注射液和250 mL 10%葡萄糖溶液混合靜滴,每天1次。觀察組則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聯(lián)合腺苷蛋氨酸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5%葡萄糖50 mL+腺苷蛋氨酸1000 mg日1次靜推。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癥狀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凝血酶原活動恢復正常時間;治療前后患者血清學指標;治療不良反應率。顯效:血清學指標達到正常水平,癥狀顯著改善;有效:血清學指標改善,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癥狀、血清學指標等情況均無改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SPSS19.0統(tǒng)計,計量資料給予的檢驗方式是t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實施χ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比較
2.2 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學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學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凝血酶原活動恢復正常時間比較: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凝血酶原活動恢復正常時間(13.11±1.42)d、(13.13±2.24)d、(18.11±1.24)d優(yōu)于對照組(18.11±1.42)d、(18.13±3.99)d、(24.12±1.44)d,P<0.05。
2.4 兩組治療不良反應率比較: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率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有2例惡心,2例低熱和3例輸液反應,觀察組有2例惡心,2例低熱和2例輸液反應。
研究表明,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治療難度大,治療效果和預后差[2]。重型肝炎的發(fā)生與肝細胞大量壞死,膽紅素的攝取、結(jié)合、排泄等功能障礙,肝臟解毒功能降低,合成凝血因子減少等有關?;颊吲R床癥狀包括發(fā)力,食欲減退,腹脹及尿黃等。治療關鍵在于保守治療,改善肝臟的運輸和攝取能力,從而改善臨床臨床癥狀[3-4]。
腺苷蛋氨酸是存在于身體所有組織和組織中的生物活性分子的一種。在肝細胞中,它是由甲硫氨酸和三磷酸腺苷在腺苷甲硫氨酸酶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一種化合物,這種物質(zhì)在轉(zhuǎn)甲基化和烷基轉(zhuǎn)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體內(nèi)腺苷的缺乏必然會影響肝細胞運輸膽紅素的能力并引起肝內(nèi)膽汁淤積,導致嚴重肝細胞功能損傷。因此,補充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可以促進肝功能恢復和消除肝淤積膽汁[5-7]。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觀察組則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聯(lián)合腺苷蛋氨酸治療。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重型肝炎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凝血酶原活動恢復正常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血清學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學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率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常規(guī)的藥物聯(lián)合腺苷蛋氨酸治療重型肝炎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血清學指標,改善癥狀體征和凝血酶原活動,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