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詠梅
隨著社會老齡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1]。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由于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或靶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所致,占總體糖尿病的90%以上,易發(fā)生于40歲以上的青壯年和老年患者[2]。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性格特征與自身糖代謝紊亂密切相關(guān),社會支持程度和患者的應對方式對血糖也有一定的影響[3]。本研究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性格特征、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對血糖控制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關(guān)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4],均無精神和聽力障礙,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48例;年齡39~70歲,平均(60.23±2.18)歲;病程1~15年,平均(8.74±0.59)年。
1.2.1血糖測定 患者經(jīn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并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崭寡强刂啤?.0mmol/L,2h后靜脈血糖≤11. 1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為血糖控制達標,否則為血糖控制未達標,以糖化血紅蛋白作為標準,評估患者的性格特征、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血糖控制的影響因素。
1.2.2性格特征測定 采用翻譯版D型人格量表(DS14)[5]進行測定,該量表共14個選項(包含社交抑制和負性情感兩個維度因子),其中7個為社交抑制選項,7個為負性情感選項,每個選項0~4分,依次為沒有、幾乎沒有、有些、經(jīng)常、幾乎總是如此。如社交抑制和負性情感兩個因素得分同時≥10 分,可確定為D型性格。D型性格特征:比較沉默,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愛獨處,容易煩躁不安等。
1.2.3社會支持度 采用社會支持評分量表[6]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分值越高表明社會支持程度越高。
1.2.4應對方式 采用應對方式量表[7]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積極應對、消極應對、自我緩解和逃避4維度,共24個條目。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
表2 患者性格特征、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血糖控制的單因素分析 n(%)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癥狀為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易疲憊無力,目前治療方式是控制血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病情具有終身性[8]。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身體多個部位,如發(fā)生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足等,不同程度的造成患者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F(xiàn)代醫(yī)學模式開始向生物醫(yī)學-社會-心理全方位模式的轉(zhuǎn)變,人們開始重視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對慢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9]。
人的性格是以遺傳生物學為基礎,在家庭成長環(huán)境、教育資源、社會環(huán)境等后天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長期經(jīng)受疾病的患者心理活動必然會被影響,患者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0]。D型性格的人偏向于孤僻、顧慮重重,也往往沉默寡言、消極憂傷。有研究表明,D型性格的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約是非D型性格患者的6倍,但與糖尿病的關(guān)系缺乏系統(tǒng)研究[1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D型性格的患者與非D型性格的患者的血糖控制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皮質(zhì)醇增多或失調(diào)有關(guān)。皮質(zhì)醇是一種重要的升血糖激素,它的增多或失調(diào)對血糖的控制有重要影響。另外,D型性格的患者生活方式相對單調(diào),缺乏鍛煉,也會影響血糖的控制。
社會支持程度較高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程度與抑郁的發(fā)病率呈負相關(guān)[12]。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較長,并發(fā)癥不同程度的發(fā)生以及疾病的醫(yī)療費用相對較高,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壓力。社會支持不足的患者易產(chǎn)生不良的心理應激,尤其老年患者占比較大,退休后的患者更需要得到家庭、子女和朋友的支持[13]。
應對方式是患者對疾病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做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行為,是患者個體擺脫對應激源失衡狀態(tài)的認知適應過程[14]。研究表明,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有利于良好的機體代謝控制[15]。本研究中積極應對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37.14%,顯著優(yōu)于消極應對的患者。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格特征、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血糖的控制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臨床上在積極使用藥物控制疾病進展的同時,要考慮到患者自身的性格、社會支持度等,給予相應的心理治療,以緩解病情進展,控制血糖變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