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漢 陳偉 張雪芹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9800)
肺部感染是指包括終末氣道、肺泡腔、肺間質等的肺實質炎癥,主要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類型,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嗽、痰量增多等,對其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臨床對其治療多進行清除原發(fā)病灶、靜脈給藥等,但效果并不十分顯著,臨床經(jīng)驗顯示[1],給予患者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聯(lián)合肺泡灌洗的臨床效果顯著,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6例重癥肺部感染患者臨床資料,從中抽取127例,隨機選取其中63例設為對照組、64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齡最小64歲,最大79歲,平均(71.50±3.00)歲;觀察組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齡最小63歲,最大80歲,平均(71.50±3.50)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抗感染、人工通氣、自主咳痰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聯(lián)合肺泡灌洗治療:術前6小時叮囑患者進行禁食禁水,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之后進行麻醉處理,選擇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患者鼻腔、口咽部黏膜進行麻醉,麻醉起效之后通過患者鼻腔、人工氣道將纖維支氣管鏡插入,吸除氣管、支氣管內(nèi)分泌物、痰痂等,留取一部分分泌物,以備送檢。對患者左右支氣管各葉、段支氣管進行觀察,對患者談液粘稠、分泌物較多的段支氣管、亞段支氣管開口處注入溫度為37℃的生理鹽水,注入10~20ml之后進行負壓吸引,將其壓力控制在50~100mmHg,之后進行反復灌洗操作,次數(shù)保持在5次左右即可,灌洗量控制在100~150ml。治療過程中嚴格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若有異常應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操作,等待患者情況好轉。每周治療1~2次。
比較兩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與治療總有效率。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肺部炎癥基本得到吸收,肺不張,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嗽、痰量增多等癥狀消失。有效:患者肺部炎癥部分已被吸收,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嗽、痰量增多等癥狀有所改善,但程度低于8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發(fā)生任何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
采用軟件SPSS21.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對比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pH值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表1 兩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血氧分壓(mmHg)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mmHg) PH值觀察組 64 80.9±1.8 92.7±1.5 41.9±1.2 7.4±0.3對照組 63 55.1±1.4 80.1±1.2 58.3±1.4 7.2±0.1 P -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44%)與對照組(79.37%)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重癥肺部感染發(fā)展極快,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會引起肺炎的發(fā)生,患者免疫功能顯著下降,呼吸道得到堵塞導致呼吸困難,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或者治療不當,則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3]。臨床上常用的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患者易產(chǎn)生呼吸衰竭,影響療效。臨床經(jīng)驗顯示[4],給予患者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聯(lián)合肺泡灌洗治療重癥肺部感染疾病具有顯著效果,其中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可在確定位置后,實施針對性地稀釋、吸取處理,可有效促進患者進行排痰,之后進行肺泡灌注可進一步加大抗感染藥物的濃度,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pH值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44%)與對照組(79.37%)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重癥肺部感染患者治療中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聯(lián)合肺泡灌洗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