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竣云
(大冶市尹家湖中學,湖北 黃石435100)
2019 年中國春節(jié)賀歲片《流浪地球》表達了一個科學判斷:太陽正在吞噬地球。2018 年10 月10 日,搜狐網(wǎng)報道,英國蘇塞克斯天文學家近日宣稱,在大約76 億年后,人類居住的地球?qū)惶柾淌?。作家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科學幻想太陽正在吞噬地球和2018 年10 月10 日前英國蘇塞克斯天文學家的科學研究相吻合。英國蘇塞克斯天文學家是從太陽膨脹角度提出的太陽吞噬地球說。在人類現(xiàn)有科技條件下,人類還沒有能力達到阻止太陽膨脹的科學技術水平, 所以英國天文學家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實踐意義不大。人類需要尋找可以采取措施的太陽吞噬地球的其他視角。本文所作的研究假設是地球膨脹引起的地球向太陽移動。它是通過邏輯推理和自然觀察得出的。2018 年之前,本文筆者的地球膨脹說逐漸生成。2012 年10月1 日,筆者首次公開的紙質(zhì)論文提出,溫度上升,小行星在失去引力的作用下襲擊地球且不斷增多,此文于2014 年5 月發(fā)表在有ISSN 國際刊號的中文期刊上。依據(jù)此思想,筆者于2016 年6 月在有ISSN 國際刊號的中文期刊《科技視界》發(fā)表《關于近地天體撞擊地球原理的猜想》一文,隨后在有ISSN 國際刊號的中文期刊《科技展望》于2017 年第24 期發(fā)表《天體撞擊地球模型的一個推導》一文,提出在宇宙、物體、天體在熱脹冷縮的條件撞擊地球的模型。依據(jù)熱脹冷縮的原理、天體在受熱條件下必然膨脹的原理,天體撞擊地球的模型中的天體替換為行星地球,地球替換為太陽,就成了地球撞擊太陽的模型。地球受熱膨脹引發(fā)地球撞向太陽,即地球向太陽移動、太陽吞噬地球。本文所作的研究是地球膨脹引起的地球向太陽移動,它是部分可逆的。這就為人類部分阻止和延緩太陽吞噬地球提供了依據(jù);為人類估量地球膨脹對太陽吞噬地球所起的作用比例等相關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基礎和支撐。
熱脹冷縮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大多數(shù)物體都具有這種性質(zhì)。熱脹冷縮是物體的一種基本性質(zhì),物體在一般狀態(tài)下,受熱后會膨脹,在受冷的狀態(tài)下會縮小。于是,宇宙受熱則膨脹可為宇宙膨脹原因的一你們種推導,即宇宙、物體、天體受熱則膨脹。
下面將推導地球向太陽移動的一個模型。
萬有引力定律適用于宇宙的一切物體之間。萬有引力定律為: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吞天的大小與物體的質(zhì)量m1和m2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r 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即:
牛頓第三定律認為: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牛頓第二定律認為: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頓第一定律認為:一切物體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表明,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我們把這個性質(zhì)叫做慣性。
熱脹冷縮:
宇宙、物體、天體受熱則膨脹。宇宙、物體、天體在受熱的情況下,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必然對另一物體、天體產(chǎn)生作用力。2015 年至2019 年是地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它受熱必然膨脹。當宇宙、物體、天體受熱則膨脹的宇宙、物體、天體替換為行星地球時,膨脹的地球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氣態(tài)水必然撲向太陽;太陽是正在發(fā)生氫——氦聚變的天體,它必然融化地球撲向它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水汽,引起行星地球受熱情況下對太陽作用力的消失,必然引起地球的失衡撲向太陽、向太陽移動,這在地球公轉(zhuǎn)至離太陽近的近日時段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種情況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一個人和另一個打架時,一個人竭盡全力攻擊對方,攻擊方的力被被攻擊方拿掉,必然引起攻擊方失衡,打了個趔趄,撲向被攻擊方。這就解釋了太陽正在吞噬地球的一個生成原理。天體運動是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它是一種平衡。地球的受熱膨脹后打了個趔趄撲向太陽,向太陽移動;這樣就打破了地球原有運動的平衡,引發(fā)地球在原有運行軌道的失衡向太陽移動。
地球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地球膨脹引發(fā)地球向太陽移動,它的不斷排放致使地球不斷向太陽移動并生成慣性,作為太陽正在吞噬地球這一科學判斷影響因子之一,這個假設為2011 年5 月23 日地球地軸偏移的地球事件提供了地球膨脹原因的解釋。
本研究假設為地球膨脹引發(fā)地球向太陽移動提供了邏輯推導過程。地球已經(jīng)向太陽移動的一個證據(jù)是:中國湖北的季節(jié)從溫度角度向后延緩近一個季節(jié),即春季成了夏季、夏季成了秋季、秋季成了冬季、冬季成了春季。這種季節(jié)變化現(xiàn)象和升溫表明地球在圍繞太陽運動過程向太陽作了移動、地球由宜居帶向可居帶約移動了四分之一:
人類是恒溫動物;相對于人類來說,宜居帶相對于不宜居帶對人類的損害是0,也就是設定宜居帶和不宜居帶的分界線是0;同樣地,可設定可居住帶和不可居帶的分界線是1,可居住帶相對于宜居帶對人類的損害是有數(shù)值的,它的最大數(shù)值設定為1;可居住帶相對于宜居帶來說不宜居,在宜居帶兩側都存在可居住帶;在當前相對于人類來說的暖干氣候或炎熱氣候的前提下,當前這里的可居住帶指的是接近太陽一側的可居住帶;太陽作為發(fā)光體,它的光和熱對于生物尤其是人類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在這里相對于人類來說暖干氣候或炎熱氣候的前提下,這里的可居住帶接近太陽,宜居帶性對于可居帶離太陽相對遠一些。
具體事實是2019 年,千湖之省的中國湖北,高溫月份主要集中在七至九月。具體證據(jù)是中國湖北武漢中心氣象臺2019年09 月30 日11 時04 分發(fā)布干旱紅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一周黃岡、咸寧、隨州、鄂州、黃石、武漢、荊州東部、恩施東部、孝感打不維持特重氣象干旱,請注意防范!另外就是中國湖北武漢中心氣象臺2019 年9 月12 日發(fā)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和2019年中國湖北省黃石市2019 年09 月17 日干旱橙色預警信號。在中國人的遙遠記憶中,中國四季分明,一至三月是春季,四至六月是夏季,七至九月是秋季,十至十二月是冬季。時至今日,在太陽膨脹和地球膨脹后,在中國,七至九月是夏季,秋季成了夏季,夏季成了春季。
這段文字夏季的后移表明地球的最熱時段發(fā)生后移、高溫已經(jīng)突破干旱紅色預警、地球已經(jīng)向太陽移動;且太陽移動至地球最熱時段后移和高溫突破干旱紅色預警兩者作用的交叉點上。
地球向太陽移動的另一證據(jù)是2015——2019 年是地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據(jù)世界氣象組織發(fā)布的《溫室氣體公報》,1995 年之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濃度以每五年10ppm左右的排放濃度上升;2016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為403.3ppm, 達到80 萬年來的最高水平;2018 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7.8ppm,為1750 年工業(yè)化前水平的147%。另外,2016年地球大氣中甲烷含量達到歷史新的高位,約為1853ppb,是工業(yè)化前水平的257%;氧化亞氮為工業(yè)化前水平的122%。世界已經(jīng)采取低碳減排節(jié)能措施阻止氣候急劇上升、已經(jīng)認識到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加速排放是地球氣候急劇變化的起因;現(xiàn)實是地球表面的溫度依然急劇攀升,這為支持地球溫度上升不是由單一的溫室氣體過量排放的產(chǎn)生原因觀點提供依據(jù),它有前文推導出的地球向太陽移動的產(chǎn)生起因。
本研究討論的是地球膨脹引起的地球向太陽移動。本研究所討論的地球膨脹主要是由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引起的。
本研究引起的地球向太陽移動是部分可逆的;太陽膨脹引發(fā)太陽吞噬地球是太陽組成物質(zhì)本身變化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它是不可逆的。本研究引起的太陽吞噬地球和太陽膨脹吞噬地球起因和過程不同,原因在于太陽的物質(zhì)構成和地球的物質(zhì)構成不一樣。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引起太陽吞噬地球的結果。
由本研究可知,地球受熱膨脹在向太陽移動的過程,主要是由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引起的。它的證據(jù)是2019 年11 月22 日至23 日位于丘陵地帶的中國湖北黃石的日溫差相差12 至13 攝氏度。其中2019 年11 月22 日晴天的溫度是9~22℃;據(jù)2019 年11 月22 日天氣預報2019 年11 月23日晴天是11~23℃。位于丘陵平原的中國湖北黃石日溫差很大,這里的日溫差很大是由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吸收熱量的物理性質(zhì)決定的,這說明地球膨脹和氣候變化主要是由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及其相關連鎖反應引起的;低碳、降碳、減碳、減排、節(jié)能為代表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地球膨脹顯得尤為必要。
由本研究可知,在地球膨脹引起的地球向太陽移動過程中,地球已經(jīng)由宜居帶向可居住帶過渡了四分之一,這對于地球居民來說,夏天和過去相比,越來越不宜居,甚至越來越有超過于冬天不宜居;地表的炎熱是主要由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發(fā)生機理決定,這對于居住在地表的地球居民來說,晴天的日溫差很大,這對于地球居明的出行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這在冬天和夏天的晴天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此時的晴天添減衣物和防暑降溫顯得尤為必要。
本研究強調(diào)了全球整體系統(tǒng)生態(tài)建設和減少碳的過量排放對于化解碳的過量排放、實現(xiàn)低碳、降碳、減碳、減排、節(jié)能為代表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地球膨脹對于地球生物尤其是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的局限之處在于沒有具體測量出以2015 年至2019年近五年為例太陽吞噬地球過程中地球膨脹和太陽膨脹各自發(fā)生作用所占的比例;對于近五年太陽膨脹和地球膨脹在太陽吞噬地球過程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比較,將在另文討論;另外就是沒有測量出地球膨脹對于地球向太陽移動的速率,沒有從地球膨脹角度列出太陽吞噬地球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