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雖然人們與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可有些人,未必了解我的真實感受。唉!沒辦法,只好自說自話,嘮點家長里短,以求共識。
“成家立業(yè)”那成語,雖然“成家”在前,而“立業(yè)”在后,但在實踐中,還是應(yīng)當先立業(yè),后成家。因為,這樣,人更成熟了,經(jīng)濟收入也多了,有能力、有資本,把我這個家裝飾打扮得更體面些。有的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我不是,不過,必要的面子,也還是要的呀!
有些老年人,喜歡“兒孫繞膝”“N代同堂”,所以總想維持自己的大家庭??蓛号畟儾灰欢ㄟ@么想,尤其兒女多了,各人習(xí)慣、愛好、脾氣不同,常在一起,少不了磕磕碰碰,都不自在,因此愿意分家,另起爐灶。從長遠和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分家是必然的,是規(guī)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是順潮流者,贊成分家。一而二,二而三,體現(xiàn)了人丁興旺,也體現(xiàn)了我的繁榮發(fā)達,誰不喜歡多開些分店呢?
“家暴!家暴!”每每聽到這負面的聲音,我就火冒三丈、義憤填膺,還有一肚子不滿和怨氣。動粗,打人,無論是男人對女人,還是大人對孩子,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由此而導(dǎo)致的夫妻離異和小孩離家出走之事,不是時有所聞嗎?尤其是在家暴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落下心理創(chuàng)傷,對家失去應(yīng)有的好感,甚至談家色變,恐懼和厭惡。不僅如此,家暴也給我臉上抹了黑,有損于我的形象。家暴是野蠻行為,“叢林法則”余毒,與人類文明不沾邊兒。因此,我強烈抗議,大聲呼吁:讓家暴從地球村盡早消失!
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話,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家里沒有是非,不必講理。其實不然。鄭板橋在其家書中說,要“做個明白的人”,強調(diào)為人要忠厚,為人要懷惻隱之心,為人要有護生之意。還有,我們平時所說的敬老愛幼、勤儉持家、有禮貌、講衛(wèi)生,等等,不都是在講理嗎?可見,在家里,理還是要講的。關(guān)鍵是,講理不能爭執(zhí)不下,不能唇槍舌劍、弄得面紅耳赤,而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要以實際行動,做出樣子,相互感化。只有這樣,家,才會有理有情,既嚴肅又活潑,健康向上,朝氣蓬勃。
蘇東坡詩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编l(xiāng)就是家呀。覺得心里踏實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也有人把家比作“港灣”,四海漂泊之后,回到港灣,可以松口氣了,可以放心了,可以安然了。還有歌詞說:“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家究竟是什么?家是身心自由放松的地方,家是能夠申冤訴苦的地方,家是讓人感到溫馨的地方。在家里,人們相互勉勵,相互安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才是真正的家,才是我的“廬山真面目”,也才是眾望所歸??!
家國情懷,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國和家是有機的整體,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是大家,家是國的組成細胞。歷史上,每次國難,兵荒馬亂,人們流離失所,不禁感嘆:沒有國,哪有家?!反過來講,如果家都不存在了,國也就無從談起。當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歌時,人們無不對家充滿懷念、向往和熱愛之情。家的分量,委實不可小覷。當然,這不是有些人的“表揚與自我表揚”,而是我的實話實說。
林玉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