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應龍
摘 要: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模仿能力,促進對英語的感知和理解。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教學;模仿能力;培養(yǎng);策略
目前,我國基本上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開設英語課程,這一方面凸顯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其次,也符合小學生語言學習的特點。10歲左右的小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他們在心理上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接觸新鮮有趣的事物;在學習能力上,是培養(yǎng)視覺、聽覺、動作、記憶以及模仿等感知技能的重要時期。新的《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各個級別的目標是指學生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應達到的綜合行為表現”。其中,課程目標中的一級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樂于模仿,敢于表達,對英語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模仿能力,以此來促進他們對英語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引導學生傾聽和觀察
要模仿,首先學會傾聽,“聽”是語言模仿的基礎。在《英語課程標準》中,語言技能目標把“聽”放在“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之首,可見愿“聽”、會“聽”是最基礎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中國學生學英語是在非英語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小學生學習英語,第一步就是要“聽”,傾聽標準的和純正的發(fā)音,在聽的過程中感受語音輕重、長短、停頓,語調的上升及下降以及語速的快慢。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要安心、靜心、細心低聽,在傾聽中感知、感悟。其次,要學會“觀察”,在語言學習的開始階段,除了傾聽純正的發(fā)音之外,學生還要仔細觀察教師的口型和舌位。我們教師也要借助手勢等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比如:用手指點一點,表示短音或重音;畫一條線,表示長音;手向上畫弧線,表示語調上升;手向下畫弧線,表示語調下降,等等。
二、提供純正、地道的英語教學資源
語言知識包含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五大要素,對于小學學生而言,原版錄音的語音、語調、語速等完全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理應作為模仿資源的首選。語音和詞匯的發(fā)音模仿是語言表達的第一步。無論是光盤還是磁帶提供的錄音,都必須是原版的。在語音和詞匯的基礎上,學生接觸到的對話、歌謠等模仿內容也應是原版的或發(fā)音地道純正的,以讓學生感受到英式發(fā)音或美式發(fā)音的美感。切不可提供不恰當的發(fā)音資源,否則會對小學生造成錯誤性的引導。因為,只有純正、地道的“語言輸入”,才會得到純正地道的“語言輸出”。
三、提供趣味的模仿內容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激發(fā)語言模仿的興趣是首要的。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提供具有趣味性的模仿內容,以此激發(fā)小學學生的模仿興趣和模仿積極性。小學生往往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比如動物、卡通這些內容較為感興趣,所以,新版教材中的許多內容也是以此為出發(fā)點的,比如,人教版《小學英語》Module l Unit 3以交通工具為話題,詞匯的呈現配以卡通圖片,在聽覺上,讓學生感受公共汽車Boop..Boop、火車Choo ..Choo、客車Beep...Beep的聲音,在表達方面采用對話、兒歌和歌曲等多種形式。在模仿詞匯的發(fā)音、對話的表達、兒歌的說唱以及歌曲“Here it comes”時,學生都能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靈潔的創(chuàng)編。由于教材提供的模仿素材在內容、趣味、適切、難度、長度等方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生活經驗,因此,在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
四、設計多元化的模仿形式
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諸如Look and Say、Say and Act、Listen and Enjoy等板塊包含對話、兒歌、故事等多種體裁,可以采用個人表達、兩人互動、小組合作、群體表演等形式,讓小學生充分感知、模仿和體驗。
1.設置特定的語境。新版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淺顯,貼近生活,很能體驗語言的交際性和實用性功能。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提問、回答、介紹等方式來實現模仿練習。比如,該教材unit 6 meet my family.我們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對自己家庭的成員進行模仿介紹。
2.運用朗朗上口的英語兒歌。兒歌具有節(jié)奏性和趣味性,語言簡潔,結構流暢,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加上感情的投入和肢體動作的配合,更能增添學生英語學習的樂趣。比如,在教材中的兒歌“One,two. Red and blue. Up and down. Orange and brown. Kites in the sky.Flying very high”,學生樂于模仿、易于模仿,能朗朗上口地進行模仿和表達。
3.開展故事復述、角色表演、旁白介紹等一系列情境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在對話和閱讀材料教學后,可以依據故事情節(jié),將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M行故事復述、角色表演等活動。比如在小故事“A boy and a wolf”中,包含了旁白、農夫、男孩、狼等不同角色,雖然語言淺顯,但是完整地介紹了故事情節(jié)。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模仿和表演,提高他們的模仿能力。
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心理傾向和動力。人類的任何行為、活動的產生和維持都離不開動機,創(chuàng)新活動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動機來激發(fā)和維持。創(chuàng)新動機將直接決定個體從事創(chuàng)新活動的期待,對結果的評價和體驗,進而影響其從事創(chuàng)新活動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情境教學十分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探究性問題情境,這就為兒童創(chuàng)新動機的激發(fā)提供了契機。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fā)好奇心。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人們積極探求新奇事物的傾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動力之一,對于形成動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愛因斯坦就曾說,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在創(chuàng)設探究性情境時,注意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模仿既是小學學的天性,也是他們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培養(yǎng)他們的模仿能力,有助于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實現課程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