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421)
概念眾多是生物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趙占良先生曾形象地說過:“生物教材是由概念積木加上素材案例構建而成,概念積木多且散亂,素材案例穿插其中。”為此,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厘清概念的區(qū)別與聯系成為生物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概念圖作為一種組織與表征知識的工具,可以形象化地表征出學習者在某一具體知識領域中對某一主題理解的概念體系及其組織形式,是一種良好的評價工具。
教師在進行新的概念教學之前往往需要了解學生腦海中原有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而概念圖能很好地反映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經驗。教師應用概念圖實施課前評價時,往往采用填空型任務。所謂填空任務型概念圖是指教師從完整的概念圖中刪除某些節(jié)點或鏈接,要求學生填充完整。由于這種形式的練習不需要學生進行整體的構思,相對比較簡單,有利于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內容形成一個正確的、整體的知識框架。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有關“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內容學習時,最終要建立如圖1所示的概念圖。
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有關細胞概念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細胞包含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細胞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即是學生對真核細胞的實例和結構已經了解。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之前可以設計如圖2所示的填空型任務概念圖,要求學生填寫。通過對學生概念圖完成情況的分析,教師一方面可以發(fā)現學生已有認知中可能會有的錯誤概念,為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切入點;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學生對相關概念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奠定基礎。
在某些生物概念學習中,圍繞著一個核心概念涉及眾多下一級概念和實例,學生對這些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掌握得怎樣?教師可以通過結構型任務概念圖進行檢測和評價。所謂結構型任務概念圖是指由教師提供相關的關鍵概念、聯結語,并搭好一個空的概念圖框架,讓學生根據框架及相關提示完成構圖。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完成情況,可以了解學生對概念間層次關系的掌握情況,對概念結構的理解誤區(qū)。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一節(jié)的內容中包含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食物網、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群落、無機環(huán)境、消費等級、營養(yǎng)等級等眾多概念,學生學完這部分內容后能厘清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結構型任務概念圖來進行檢測和評價,如圖3所示。
在剛剛完成上述概念的學習后,結構型任務概念圖中提供的概念圖框架可以幫助學生組織相關概念,避免學生在面對如此多的概念一下子感覺到無從著手,同時也可以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在建構概念圖時的思維過程和對概念之間關系的掌握情況。
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時,教師可以將概念圖作為總結知識的工具幫助學生理清眾多概念之間的復雜關系,建構完整的知識脈絡。教師可以使用半結構型任務概念圖來進行單元知識總結和梳理。半結構型任務概念圖是指教師只提供相關的關鍵概念、聯結語,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制作概念圖;在完成該構圖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對提供的每一個概念(作為刺激)進行聯想,按照自己認為的與該概念關系的遠近親疏,在概念之間找到合適的連接語,從而將零散的知識組織、聯系起來。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單元“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穩(wěn)定性”的學習后,教師可以提供下述概念,要求學生完成概念圖的構建。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相關的概念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營養(yǎng)結構、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信息傳遞、食物鏈、食物網、抵抗力穩(wěn)定性、恢復力穩(wěn)定性等。這樣一個半結構型任務概念圖的建構對學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可能只有少數學業(yè)成績相當優(yōu)秀、邏輯思維能力也較強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對于其他大部分學生都有困難。此時,教師可先利用表1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工作。
表1 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相關的概念
接著,將兩個概念之間用連接詞連接。經過這樣的準備工作以后,再來制作概念圖就不會是很困難的事了。學生完成的概念圖如圖4所示。
在專題復習時,學生往往需要將前后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重構知識網絡。在這個過程中,概念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將眾多的概念和規(guī)律聯系起來,使知識高度系統(tǒng)化、網絡化,便于學生對整個知識系統(tǒng)的掌握,以提高學習效率。在實施專題復習時,教師可以采用無結構型任務概念圖來開展評價工作。無結構型任務概念圖是指教師參照生物學科知識的特定范圍,不給任何提示或只給出一個核心概念,讓學生圍繞這個提示或這個概念,聯想有關的知識、概念,創(chuàng)造性地構圖。相對而言,無結構型任務難度較大,但是其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框架,對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構圖的整個思維過程等,以便找到學生學習困難的癥結,及時給出診斷,從而改進教學。
例如,在學完人教版高中必修2有關遺傳的相關知識以后,要求學生以“染色體”為核心概念,盡量多地聯想曾經學過的與染色體有關的概念,并構建概念圖。圖5就是學生構建出來的關于染色體的概念圖。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這種題型給學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構建概念圖,更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中了解更多關于學生對概念之間關系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的情況,提供反饋信息,為下個階段的教學做好準備。
概念圖是一種理想的評價工具,將其作為過程性評價工具,可以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對相關概念的理解過程;將其作為總結性評價工具,可以檢查學生的概念掌握情況;將其作為自我評價工具,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改善自身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