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客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之兄、東吳大臣諸葛瑾的兒子,自幼聰明伶俐,才思過人,能言善辯,東吳國君孫權(quán)對他很是喜歡。
一次聚會,有一只小鳥停在宮殿前,這只小鳥全身黃綠相間,孫權(quán)以前沒見過,就問周圍的大臣,這是什么鳥?大臣們你看我我瞧你,無人能回答。
這時,不過五六歲的諸葛恪朗聲說:“這種鳥叫白頭翁!”接著把白頭翁這種鳥向大家介紹了一番:白頭翁又叫白頭鵯,是種益鳥,專吃害蟲,而且性格活波,不害怕人。一般的鳥類,要有人走近它,它就飛了。而這種鳥碰見人,不會輕易飛走,除非你離它特別近。白頭翁一般生活在灌木叢里,不知道怎么會飛到宮殿里來了,真是稀奇!
但是重臣張昭孤陋寡聞,他從沒聽說過“白頭翁”這種鳥。他心想,這在場的人數(shù)我年歲最大,滿頭白發(fā),諸葛恪這小屁孩是不是在損我,說我是“鳥人”?!于是責問諸葛?。骸袄戏蚧盍藥资?,從來沒聽說過有鳥叫這個名字,如果真有白頭翁,那你能再找出一只‘白頭婆嗎?”張昭的慣性思維,有“翁”就有“婆”嘛!
諸葛恪不緊不慢地回答:“不是所有鳥的名字都能成雙成對,有種鳥叫‘鸚母,張大人能再找出一只‘鸚父嗎?”張昭面露窘色,無言以對。
這個鸚母啊,古時候叫鸚母,現(xiàn)在就“鸚鵡”。那時大家都聽說過鸚母,可是沒有鸚父這一說。
諸葛恪的應(yīng)對很是得體,有理有據(jù),無可辯駁,證明他確實有些小聰明。正是這些小聰明,幫助他在東吳迅速走紅、青云直上,爵至陽都侯。只可惜,他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沒有把這些小聰明發(fā)展為大智慧、大謀略、大格局,卻變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以至樹敵過多,激起公憤眾怒,使他最終落得個身死人手的可悲可嘆下場!這是值得我們警醒和引以為鑒的。
(摘自《今古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