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劉姝 吳少杰 張兵之 方濤
[摘? ? ? ? ? ?要]? 基于“互聯網+”環(huán)境的教學是以利用網絡資源為基礎和創(chuàng)新要素的教學模式。針對基礎生物學知識點較多,學校側重專業(yè)基礎知識理論體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對部分知識點掌握不夠深入的情況。基于“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直觀地顯示基礎生物學知識要點,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對眾多知識點掌握牢靠。
[關? ? 鍵? ?詞]? “互聯網+”;基礎生物學;教學改革;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7-0022-02
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日益成為各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促進了近年來高等教育開放式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1]然而,廣大教師的教學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互聯網使原本在線下教學中師生面對面的場景走進網絡虛擬空間,對教學方式、考核模式以及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產生深刻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重塑課堂教學形態(tài),尋找課程建設的發(fā)展新思路。[2]
2018年2月6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明確發(fā)展“互聯網+教育”,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充分發(fā)揮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吨袊逃F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做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將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fā)展。所有這些表明,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和研究熱點?;A生物學是高校生物類專業(yè)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知識點較多,涉及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側重專業(yè)基礎知識理論體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從而為后續(xù)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學習和專業(yè)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礎。[3]然而較廣泛的學習內容容易使學生部分知識點掌握不扎實、理解不夠深入等,結合對“互聯網+”理念的探究,嘗試結合互聯網展開新型自主教學模式,構建網絡教學系統,可較好地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
一、通過“互聯網+”解決了基礎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首要問題——教學手段單一
(一)通過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教學主要依賴課堂教學中教材和教師所制作的PPT。在課程知識點較多的情況下,教師只能根據自己對課堂的主導作用,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大量的講解,不利于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闊,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ヂ摼W上有龐大教育資源庫,且形式多樣,有書籍、期刊等文字材料,有語音材料,還有視頻文件,不但使教育資源打破地域、時空的限制,實現世界各地區(qū)教育資源的共享,而且為精彩紛呈、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提供了資源。在這些豐富資源環(huán)境下學生能夠選擇符合自己學習需求的教學資源,選擇最佳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利用碎片時間預習課程,利用網上資源對課程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掌握,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二)針對學生特點,構建網絡學習平臺
基礎生物學教學內容較為廣泛,本研究采用吳慶余主編的《基礎生物科學》為參考教材,課程內容從生命的起源,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直到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基本生命代謝,多為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規(guī)律。[4]在教學過程中,需認真梳理不同知識要點之間的關系,理清重點和難點,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5]基于“互聯網+”思維,可將教學大綱、課程課件與中國慕課、雨課堂、精品課程、虛擬仿真平臺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微課、PPT、視頻、數字化教材等教學資源庫,構建基礎生物學網絡教學平臺,將教科書上片段化的知識點通過動畫或圖片建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加形象地展示生物學知識,供學生在學習終端查閱學習,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5]。我校為普通的二本院校,學生的生物學基礎較為薄弱,實踐方面的內容接觸得較少,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程度較高,未來希望繼續(xù)讀研的學生較多,因此在網絡平臺的構建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可將教學模塊分為“規(guī)定教學內容”和“課外知識拓展”兩個部分,將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放入“規(guī)定教學內容”,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學習;而將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通過查閱科技文獻放入“課外知識拓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教科書之后的科學研究進展。[6]
(三)通過網絡強化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基礎生物學有較多的教學內容,導致在實際的線下教學活動中,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只能專注于內容的講解,從而和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有效互動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7]網絡教學平臺可在電腦、智能手機等便攜式設備上使用,特別是現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的標配,與其想盡辦法“堵”,不如“疏”,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還可建立課程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網絡交流平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借助網絡在不同的地點,課前以及課后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針對特定的問題討論時,教師也可暫不發(fā)表意見,在學生之間的討論中尋找答案,并給予最終指導,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8]同時,師生也可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發(fā)布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和最新的研究進展,共享教學信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及時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通過“互聯網+”緩解了基礎生物學考試制度不完善導致的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當前大多數課程的考試一般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不注重對學生的課堂考核,主要以點名和紙質作業(yè)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以學生記的筆記和平時教科書所附的課堂作業(yè)為考試內容,且最后一次期末考試成績占比較大,這樣,平時沒有認真聽過課的學生,作業(yè)按照書本找尋答案,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學生考的分數還要高,但是考試過后又很快將快速背誦的知識忘掉,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注重聽講,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凇盎ヂ摼W+”可以選擇智能化的考試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課前設置好題目,課堂教學中發(fā)布,在限定的時間內,系統自動統計問題的答案并記錄,從多次檢測的記錄情況和評判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同時提高平時成績比重達到50%。注意問題的設置要體現教學的核心內容,最好與實際的生活和學科前沿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答題的積極性。學生最終的成績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給出,相對更加客觀和公正。
三、通過“互聯網+”減少了制約基礎生物學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教學資源不均的問題
不同的大學的教師資源、實驗條件、圖書資源等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分析5年中各高校圖書館在圖書資源經費投入上的差異性和相似性規(guī)律發(fā)現,各高校圖書館增加了圖書資源經費的投入,但電子資源的增幅較大,而紙質資源則保持平穩(wěn);然而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圖書館在電子資源和紙質資源經費投入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呈現層次越高的高校投入越大,再加上不同高校之間教師資源和實驗條件也存在較大差別,使得普通高校的教學資源處于劣勢。[9]通過網絡技術與硬件設備所創(chuàng)建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利用網上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實現了大多數學校與學生之間能夠共享利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可實現教育公平發(fā)展教學資源配置公平化。[10]隨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生物學的研究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特別是生物信息學和合成生物學更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A生物學作為生物學教育的基礎課程,是大學生進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入門課程”,基于“互聯網+”環(huán)境,結合自身特點,解決教科書中論述性內容較多的問題,將基礎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和不斷持續(xù)更新知識內容,使學生在傳統知識點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了解生命科學的發(fā)展,實現學習終身化。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基于“互聯網+”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新的時尚?;A生物學作為大學生入門的一門必修課程,改變原來的傳統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網絡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從而使學生系統地完成學習任務,為將來在生物科學領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深造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向東.開放式教育潮流下的我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yǎng)[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3):471.
[2]王冬冬,王懷波,張偉,等.“停課不停學”時期的在線教學研究:基于全國范圍內的33240份網絡問卷調研[J].現代教育技術,2020(3):12.
[3]楊紅,劉貽堯,王先龍,等.普通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12,39(7):1025.
[4]吳慶余.基礎生命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管政兵,陳旭升,胡曉清,等.基礎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9):65.
[6]田燚,仇雪梅,王偉,等.“互聯網+”新模式下遺傳學的教學設計與優(yōu)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9(2):241.
[7]房耀維,劉姝,呂明生,等.網絡教學平臺在研究生“高級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3):546.
[8]王大慧,衛(wèi)功元.智能手機在“互聯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3):551.
[9]黃燕華.近5年我國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經費投入差異性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4(6):31.
[10]劉矛.對“互聯網+”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幾點思考[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20,17(1):27.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