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鴻敏
【摘 要】“阿數(shù)瑟”打歌是一種集民族歌、舞、樂為一身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它流行在云南鎮(zhèn)康中緬邊境線一帶長達兩千多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依附在婚、喪、嫁、娶、進新房等儀式中,與族群與族群中相互對民俗傳統(tǒng)和音樂文化的認同是分不開的。本文通過筆者跟隨“阿數(shù)瑟”省級非遺傳承人羅文軍的打歌隊到永德縣小勐統(tǒng)鎮(zhèn)婚禮現(xiàn)場,記錄婚俗語境中“阿數(shù)瑟”打歌的全程來展開對“阿數(shù)瑟”的音樂文化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阿數(shù)瑟”;打歌;婚俗;音樂文化;民族志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5-0037-05
小勐統(tǒng)鎮(zhèn)位于云南省永德縣,居于縣城西北部,地處東經99°17″,北緯24°12″之間,三面以水為界,一方以土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史上是永德通往保山、緬甸的重要通道,是永德縣通往保山龍陵的古驛站及公路樞紐,居住著漢族、布朗族、白族、彝族、佤族、傣族等14個少數(shù)民族,地名“勐統(tǒng)”為傣語,“勐”為地方,“統(tǒng)”為通道,原意為驛站下面的寨子①。因漢族最早在蜀漢建興三年(225)年之后隨著諸葛亮南征,部分流落定居,但人數(shù)少,其風俗習慣逐漸和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風俗相互滲透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漢族文化,他們既保留了漢族的傳統(tǒng)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部分習俗。例如婚俗,民國《縣志初稿》中記載:“漢人結婚與其他縣大同小異,……接親有的走路有的騎馬,富豪之家則坐轎,……吹打人吹奏各種嗩吶曲調,如:《迎新調》《壓棚調》《拜堂調》《接客調》《斟酒調》等,……來客則在庭院內打歌慶賀,……。”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要求男女婚姻按《婚姻法》從儉從理,舊的禮節(jié)基本廢除不用。直到80年代以后,農村婚俗傳統(tǒng)禮節(jié)才開始逐漸恢復呈現(xiàn)出新舊、簡繁參半,20世紀以后隨著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婚俗禮節(jié)又融入了部分西方婚俗,導致現(xiàn)在呈現(xiàn)了西洋化和傳統(tǒng)化相交融的現(xiàn)象。
隨著現(xiàn)在國家對私人空間介入力度的減小,鄉(xiāng)民社會活動的生存意識會在傳統(tǒng)的民族風俗中找尋一些能夠支撐其生命意識和生命存在的儀式及活動,成為社區(qū)情感認同、互惠互助的凝聚力平臺。人們對自己的婚禮也越來越重視,不論是從新人的服飾上看,由千篇一律的白色婚紗逐漸仿古到大紅色唐裝,還是由從前的一切從簡的婚俗儀式逐漸回歸到禮儀與傳承,“阿數(shù)瑟”打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且在云南小勐統(tǒng)鎮(zhèn)婚慶儀式中應用“阿數(shù)瑟”打歌也逐漸傳承推廣起來,本文通過筆者跟隨“阿數(shù)瑟”省級非遺傳承人羅文軍的打歌隊到永德縣小勐統(tǒng)鎮(zhèn)朝賀的婚禮現(xiàn)場,記錄婚俗語境下“阿數(shù)瑟”打歌的全程來展開對“阿數(shù)瑟”的音樂文化分析與研究。
一、云南小勐統(tǒng)時下較盛行的婚慶儀式過程
(一)過禮
小勐統(tǒng)鎮(zhèn)男方迎親的結婚風俗就是在正式婚禮前一天,由新郎帶著伴郎提上米、茶、酒、肉等禮物送至女方家稱為“過禮”,新郎“過禮”儀式結束就得回家不能留在女方家過夜,傍晚新娘家親戚朋友不用邀請就能自發(fā)到新娘家庭院打歌,到凌晨二三點由琴師彈奏幾曲“隔娘調”,由新娘的母親或者父母親的姐妹給新娘說唱《隔娘調》,打歌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早晨7點左右,新郎家迎親隊伍正式過來迎親,整個打歌活動新郎和新郎的家人不參加。
(二)迎親
迎親的隊伍由新郎、伴郎、壓禮親家、挑箱人、接親人等組成,每個人物都有特殊的身份和使命,例如:
1.伴郎,伴郎由已婚男士來擔任,一般由新郎的姐夫或者表哥來出任,同門堂哥不可以擔任。但是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結婚儀式的過程、內容等逐漸被同化,未婚男士擔任伴郎已逐漸替代了已婚男士擔任伴郎這一風俗習慣。
2.壓禮親家,壓禮親家一般是找一個新郎家親戚中最能說會道、見過世面的中年人來擔任,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管好新娘子的嫁妝。
3.挑箱人,新郎家還要找?guī)讉€年輕男女去幫抬新娘的嫁妝,這幾個人必須是雙數(shù),作為挑箱人,對待新娘的全部嫁妝不論大小,都要由新郎家的兩名挑箱人挑著出門,不能因為物件小就由一個人提著出門,這樣男女方家人都會不高興的。
4.接親人,接親人特別講究屬相,不能和新郎新娘屬相相沖,每個輩分、不同年齡階段的男女都要有,并且男女人數(shù)要為雙數(shù),一般就是12人左右。
5.壓箱人
壓箱人是由新娘家的親弟弟或者同門中的堂弟擔任,要未婚且年齡尚幼者。一般新娘家會將新娘的嫁妝整齊地擺放在院子中間,由壓箱人坐在嫁妝上面等著新郎來給壓箱人發(fā)一個大紅包,壓箱人可當眾打開紅包,查看覺得滿意后就會從嫁妝上離開,這時新郎家的挑箱人再兩兩一組挑著嫁妝,跟在新郎和壓箱人后面離開新娘家。
(三)送親
男方家迎親隊伍一般都會在早晨的某個吉時來到新娘家迎親,新娘家會在中午正式宴請親朋好友,午飯后迎親隊伍帶著新娘和新娘家的由伴娘、叔叔伯伯嬸嬸、舅舅舅媽、堂哥堂嫂、表哥表嫂等組成送親隊伍,在壓箱人同意離開后,新郎家的挑箱人再兩兩一組挑著嫁妝,跟在新郎和壓箱人后面離開女方家,最后才是新娘伴娘和送親人離開新娘家。
(四)退喜神
新娘在到達新郎家的時候還有一個儀式叫作“退喜神”,新娘到了新郎家的大門外不能直接進門,要在大門口擺一張方桌,方桌上擺上“升斗”,“升斗”里插三炷香,一對新人面對“升斗”跪下,然后由一名老人將拌有鮮花瓣的大米撒向不同方向和新人的頭上,在撒的過程中還要念道:“一撒東方甲乙木,夫妻雙雙永和睦,二撒南方丙丁火,夫妻同食長生果,三撒西方庚辛金,夫妻親愛結同心,四撒北方壬癸水,幸福姻緣最和美,五撒中央戊己土,夫妻長壽賽彭祖。”口訣念完后新人才能進家,進家時候會有童女在新人所要經過的路面上撒上松針直至洞房,新人必須踩在松針上進家入室。
(五)交親